水調歌頭蘇軾 憂國憂民
導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最為膾炙人口的開篇,一首端莊雋永的詞,旋律婉轉動聽,內容豐富美妙。憂國憂民蘇軾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學巨匠,也是一位愛國之士。尤其在他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蘇東坡(蘇軾)的《水調歌頭》中最為膾炙人口的開篇,一首端莊雋永的詞,旋律婉轉動聽,內容豐富美妙。
憂國憂民
蘇軾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學巨匠,也是一位愛國之士。尤其在他晚年,時局動蕩,民生悲苦,他更是深感憂國憂民。在其諸多文學作品中,這種憂患意識體現得淋漓盡致。《水調歌頭》也不例外。其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黃河形象意味深長,寓意著蘇軾對自己國家的擔憂和關切。
深情愛人
蘇軾早年與王安石的女兒王弘綺有過一段愛情,經過多年磨難最終分離。這段感情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蘇軾的心中。這樣一段深情的愛情,在《水調歌頭》中亦有所留存。“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部分內容展現的是蘇軾真摯的情感,也讓人讀之心生感慨。
藝術追求
蘇軾又是一位有著高度藝術追求的文學家。《水調歌頭》不僅僅是一首愛情詞,其中的藝術考究和技巧使得這篇詞具有了永恒的價值。詞牌、音律、錦繡文采,以及句式和韻律的嫻熟處理,無不體現著蘇軾的文學造詣和才華橫溢。
抒發情感
“余亦能嘉賞于物,斯亦足以得之矣。”這是蘇軾對美好事物的評價。《水調歌頭》同樣也是他對生活情感的一種抒發。“囊螢照書航,曉色初融山雪重。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是蘇軾在他的生活中所見所聞,妙語連珠,令人流連忘返。
總結
“水調歌頭”不僅僅是一篇愛情詞,它表達了蘇軾的憂國憂民、真摯愛情、藝術追求,抒發了蘇軾對生活情感的深刻理解。這篇詞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厚的印象,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源遠流長的經典名篇之一。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馬熙林”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