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的功效與作用 白芷的十大禁忌
白芷《神農本草經》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或杭白茫的根。主產于四川、浙江等地。以秋季采挖的根入藥。生用。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胃經。
白芷的根
【功效】
祛風解表,止痛,通鼻竅,燥濕。
【應用】
1.用于風寒表證,鼻塞、頭痛
本品辛溫解表,雖發散風寒以解表之力較溫和,但因其兼有較好的止痛和通鼻竅之功,故亦常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熱并伴有頭痛或鼻塞、流涕之癥,并常與羌活、細辛、川芎或蒼耳子、辛夷等藥同用。
2.用于頭痛、牙齦腫痛等疼痛證
本品長于止痛,芳香上達,善入足陽明胃經,以頭額眉棱骨疼痛及牙齦腫痛多用。屬風寒者,單用有效,即《百一方選》都梁丸;配伍細辛川芎等散寒、祛風、止痛藥,其效更佳。屬風熱者,須與菊花、蔓荊子、薄荷等疏風、清熱藥同用。治痹證、外傷疼痛等,本品亦可協助祛風濕或活血藥增強止痛之效。
3.用于鼻淵
本品辛溫香燥,可祛風、散寒、燥濕,使肺氣宣利;又能升陽明清氣,上養鄖竅,以針對鼻淵(鼻竇炎)因于風寒濕邪之病因。其通鼻竅,止疼痛,可改善該病鼻塞不通、濁涕不止、前額疼痛等主要癥狀。可以內服,亦可嗅外用,并常與蒼耳子、辛夷等藥同用。其因于風熱或肺熱內郁者,亦常于相應的對癥藥中加入本品。
4.用于濕濁偏盛之帶下證
本品性偏溫燥,可以燥濕止帶。治寒濕下注,白帶清稀量多者,可以散寒、燥濕,并升舉陽明清氣而使白帶減少,其多與炮姜、白術、蓮子等溫陽祛寒及健脾除濕藥同用。濕熱內盛,帶下黃赤者、亦可與黃柏、車前子等清熱燥濕或清熱利濕藥同用,共收清熱除濕以止帶之效。
此外本品尚有消腫、排膿之效。以其辛散邪毒和溫通血脈之力,用于瘡癰初起時可助清熱解毒藥以消瘡腫;癰病膿成后,可助補氣養血藥以托毒排膿。其祛風止癢之功.還可用于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煎服。
【使用注意】
本品溫燥,陰火旺及血熱內盛者忌用。
【參考資料】
1.本草文獻:《神農本草經》:“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滇南本草》:“法皮膚游走之風,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濕疼痛。”
2.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白芷與杭白芷的化學成分相似,主要含揮發油,并含多種香豆素類化合物、白芷毒素、花椒毒素、甾醇、硬脂酸等。具有抑菌、解熱、消炎、鎮痛、解、平喘、抗癌作用、能對抗蛇毒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異歐前胡素等成分有降血壓作用;呋喃香豆素類化合物為“光活性物質可用以治療白癜風及銀屑病;小量白芷毒素有興奮中樞神經、升高血壓作用,大劑量能引起強直性痙攣,繼之全身麻痹等。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獲,歡迎點贊、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梅小護科普,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健康知識,如需了解具體運用,[email protected],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