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號真實歷史 泰坦尼克六個中國人
不能碰觸的泰坦尼克號
1997年的一部電影《泰坦尼克號》感動了全世界,世人的目光也再次聚焦在那艘沉沒于1912年的巨輪身上。
那艘沉船隱藏了太多的秘密,大家都盼望著有朝一日它被打撈起來的那一天。
事實上,早在1985年,海底勘查人員就在大西洋海底發現了沉睡73年之久的泰坦尼克號,但是讓人疑惑的是,時至今日,泰坦尼克號仍然沒有被打撈起來。
一旦被人詢問起來,相關領域的專家就會嚴肅地回答說:“碰都不能碰!”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永不沉沒”的海上璇宮
距今100多年前,1912年的4月10日是號稱“永不沉沒”的巨型游輪泰坦尼克號處女航起程的日子。出發時,海上風平浪靜,泰坦尼克號一路暢通無阻,順利前行。
如果能照這個狀態繼續下去,那么這艘巨輪或許能夠創下橫渡大西洋的新紀錄。
泰坦尼克號從英國南安普敦出發,目的地本是美國紐約,預定航行時間為7天,船上共有2208人,其中1316人是乘客,剩下的892人是船員。
這艘巨輪長達259米,最大寬度足有28米,有4個碩大無比的煙囪,還有3只槳,它的排水量是當時世界上唯一超過萬噸的客輪。
而在泰坦尼克號內部,頭等艙里有高級豪華吊燈,腳下踩的地毯是厚重的阿富汗真毛紅毯,公共休息室內配備了高級家具。
據說客人隨便在哪把椅子上一坐,頭一后仰,就能舒服得半天都維持這個姿勢,這里簡直是一座“海上璇宮”。
為了滿足那些上流社會的富人乘客的高標準要求,泰坦尼克號配備了超水準的世界級豪華舞廳、酒吧、游戲場和游泳池等,所有設備極其奢靡華麗。
但與此同時,船上也有著為數眾多的窮人乘客,就像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的杰克一樣,費盡心思搞到一張船票,只為在大洋彼岸尋找一個能夠養活自己的新生計,為此擠在三等艙狹小的空間內,耐心地等待巨輪靠岸的那天。
富人們與窮人們,一同踏上這艘巨輪,享受著兩種不同的待遇,卻迎來了一樣的結局。就在泰坦尼克號起程4天后,4月14日的深夜,撞上了一座海上冰山。
其實巨輪在撞上去之前,船上的瞭望哨船員已經看到了冰山,但無奈的是,泰坦尼克號身形龐大,本就不好掉轉方向,此時又距離冰山太近,當船長從瞭望哨那里得知消息,并迅速進行調整時已經來不及了。
14日晚23時40分,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號發出了悲慘的撞擊聲,船體還是大幅度地劇烈搖晃,玻璃碎裂,器皿散落一地,到處都是乘客們驚慌失措的尖叫聲。
所有人發瘋似地涌向走廊、甲板和樓梯口,整艘巨輪上混亂一片。
在這艘巨輪上只有20艘救生艇,很多已經接近半瘋狂狀態的乘客們爭先恐后地登上了救生艇,但也有依然保持理智的男性乘客們決定把生的機會讓給婦女兒童。
圖: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
船長愛德華·史密斯就與這些將紳士精神堅持到最后的男人們一起與巨輪共生死。
15日凌晨2點20分,泰坦尼克號帶著船上的1503名乘客和船員一同葬身在了大西洋海底,一個巨大的旋渦隨著它的沉沒而出現在海面上,等到旋渦消失后,平靜再次降臨了這里,也仿佛掩蓋了一切悲劇。
收到泰坦尼克號的求救信號趕來救援的人們,最后只救下了700多人。這個數字只占原本全船人數的三分之一,這也成為了20世紀初最大的海難之一。
月亮惹的禍?
這樣的悲劇發生后,轟動一時,很多國家都為此降了半旗哀悼。
與此同時,大家也對事故產生的原因十分關注,由此產生了很多種猜想。
一些英國學者認為,泰坦尼克號沉沒背后掩藏著一個巨大的陰謀。他們認為在此事件中遇難的人并不是死于“天災”,而是為了保險詐騙而發生災難性錯誤后的不幸犧牲品。
這些學者認為,當年在大西洋上沉沒的其實不是泰坦尼克號,而是另外一艘與它外形十分相似的“奧林匹克號”。這兩艘巨輪都是白星輪船公司出品,在泰坦尼克號出航之前,奧林匹克號遭遇過一次事故,但是保險公司拒絕賠付。
陷入了嚴重經濟困境的白星輪船公司便將兩艘巨輪“偷梁換柱”,以完成對保險公司的欺詐,騙取巨額保險費幫助公司渡過難關。
也有一些美國的學者認為,那個悲劇夜晚的誕生,罪魁禍首很有可能是天上的月亮。
在1912年1月4日,地球與太陽、月球形成了一條直線。月球與太陽分別位于地球的反方向,這也是1400年間,月球距地球“近地點”最近的一次,而地球距太陽的“近日點”距離也正好處在一年之中最近的位置。
三大天文現象同時出現,導致1月4日那天海洋潮汐同時收到月球與太陽的引力影響比平時增強了好幾倍,產生了強大的沖撞和震感,這就導致后來撞上泰坦尼克號的冰山脫離了冰川,并漂向了北大西洋。
泰坦尼克號上幸存下來的二副后來回憶稱,事發當晚天上沒有月亮,只有不斷閃爍的群星。
圖:幸存的高級船員合影
他們沒想到這一年大西洋上的冰山異乎尋常的多。若是當晚月亮像往常一樣明亮,那么他們的瞭望哨或許就能夠及時發現冰山,從而避免之后發生的致命撞擊了。
還有一位名叫大衛·布萊爾的船員為此非常自責。他原本應該成為泰坦尼克號上的二副,不過因為臨時的調令,他在泰坦尼克號啟航的前一天下了船,卻忘記把船上瞭望臺工作室的金色鑰匙交給繼任的二副了。
在瞭望臺中就有一個雙筒望遠鏡,用它來瞭望和觀測航線,肯定能看得更遠更清楚,若是那天晚上瞭望哨能夠使用這個望遠鏡或許就能發現冰山了,至少也能爭取到足夠的時間改航。
除了以上這些,還存在一些其他的說法,甚至很有靈異色彩,例如“法老詛咒說”、“鉆石詛咒說”和“幽靈傳說”等等。
不過到如今10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說法依舊很多,但是人們依然沒有得出最終的答案。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各種資料和檔案的解密,泰坦尼克號的神秘面紗被一層層撥開,但是真正的遇難原因依然沒有大白于天下。
或許將沉船打撈上來,就能找到解密的關鍵了。
“碰一下都不行!”
事實上,就在悲劇發生后不久,人們就想要打撈泰坦尼克號。但是無奈的是,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并不足以支持人們打撈。
等到1985年,一支科學考察隊在距離紐芬蘭海岸560公里遠,3700米深的廣闊海床上,發現了當年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殘骸。不過考察隊并不具備打撈能力,只能通過搭有攝像頭的遙控潛水器到海底進行拍攝。
泰坦尼克號巨大的船身已經四分五裂,散落在海床上,在鏡頭前靜靜訴說著當年事故發生時的慘烈。由于時間久遠,船身殘骸上已經長滿了各種藻類,某種程度上說有些像“鯨落”,已經成為了各種海洋生物的樂園。
在發現了沉船殘骸后,人們便開始陸陸續續的打撈工作。就連電影《泰坦尼克號》的導演詹姆斯·卡梅倫都帶著一部分劇組工作人員,搭乘俄羅斯潛水艇去到殘骸所在地。
不過依舊受限于科學技術水平,人們最多就是潛水到殘骸所在的海床上,拍下一些照片,打撈個餐具或者項鏈鈔票之類的,并不能將船體打撈上來。
畢竟在海底3700米深的地方已經完全看不到陽光,如果沒有潛水艇的保護,人直接進入水中會被壓成紙一樣薄。
打撈作業困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有人想撈,但是沒有人愿意付錢。要知道這樣困難的打撈作業,需要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其昂貴的。在不確定泰坦尼克號究竟有什么打撈價值的前提下,沒有人愿意掏錢付款。
除此之外,船體殘骸遭到嚴重的自然侵蝕,這也成為了阻止人們打撈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學家們早就發現,食鐵微生物的群落正在蠶食沉船的殘骸,這讓船體變得非常脆弱,可能連輕輕地碰觸都承受不住。如果當年沉沒的只是一艘小船,很可能現在就已經完全不看到了。
為此,科學家們站出來向外界發出警告:“碰一下都不行!”
因為這樣的船體早就經不起折騰,想要整體打撈更是沒戲。
曾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泰坦尼克號沉船遺址的納格奧萊特,先后30多次下潛到訪,見證了它的腐蝕過程。
在1986年他潛水時,看到了已經凹陷的瞭望臺。等到90年代的一次潛水中,他發現之前與桅桿相連的瞭望臺已經消失了,很有可能是被侵蝕后,從甲板上的洞掉入船體中了,這讓他感到非常惋惜。
如今,科學家們分析,這艘傳奇又悲劇的巨輪很可能就要迎來末日了——到2030年,泰坦尼克號就要被食鐵微生物們吃完,徹底消失在海底。
到那時,泰坦尼克號留給世人的,或許就只有一段回憶,以及一部以它為原型拍攝的浪漫凄婉的愛情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