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是什么意思 樂不思蜀的真正含義
樂不思蜀的字面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因生活舒適而忘了故國的蜀地。
◆ ◆
【講解】
這個成語通常用作貶義,比喻樂而忘本或樂而忘返。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 ◆ ◆
【典出】
◆ ◆ ◆
典出《三國志·蜀書·后主傳》。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故事是這樣的。
劉禪(207-271年)字公嗣,小字阿斗,涿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劉備之子。初由諸葛亮輔政,諸葛亮死后,信任宦官黃皓,公元263年,魏軍進迫成都,出降。后被封安樂公。
蜀漢滅亡后,劉禪全家被遷往洛陽,封安樂縣公。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并為之表演四川地方的技藝。別人都感傷不已,而劉禪卻嬉笑自若。司馬昭對賈充說:“一個人沒有心肝,難道能達到如此地步嗎?即使諸葛亮在,也無法輔助他得以長久維持下去,何況姜維呢!”賈充回答道:“如果不是這樣,殿下又怎能吞并蜀漢呢。”
他日,司馬昭問劉禪:“你很想念四川嗎?”劉禪回答說:“我在這兒很快樂,不想念四川。”郤正聽到后對劉禪說:“如果司馬昭再問,你就哭著回答說:‘先人的墳墓都在四川,心中悲痛,無日不思回蜀’,如此可蒙蔽他。”
碰巧司馬昭又問,劉禪就按郤正所說回答,司馬昭驚異地說:“怎么聽起來好象郤正說的話呢!”劉禪大驚,睜圓兩眼說:“確實如您聽說。”左右的人大笑不止。
「他山」
蔡老師說,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被視為沒心沒肺的典型代表,成了他的標簽,甚至還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的說法。但是最近我看到有些人對這種評價持相反觀點。
他們認為古代的權利斗爭過于激烈,曾經做過皇帝的人基本上不會有好下場,而劉禪是善終的,這是劉禪裝傻賣乖的結果,可以說明劉禪很聰明。
但是蔡老師的看法是劉禪是真傻,真正的沒心沒肺。從兩點可以看出來,一個是曹魏滅蜀漢時,劉禪自己首先投降,正所謂“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可見他從來就是個貪生怕死之輩。第二個是劉禪生活的那個時代還沒有多少殺亡國之君的傳統,倘若他是在劉裕手上,恐怕再裝傻也 是要被殺的。
說到劉禪的樂不思蜀,我就想到了東晉著名的白癡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他的“何不食肉糜”和劉禪的“樂不思蜀”一樣成了他們的標記。
荒唐子說荒唐話,只碰巧在帝王家。
◆ ◆ ◆
【回?見】
一段典故背后有一段故事,中華文化博大而精深,下期再見!
◆ ◆ ◆
【留言?互動】
下節預告:何不食肉糜
下期同一時間,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