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壺 玉壺存冰心完整版
邊塞自古是一個國家的多事之地,保家衛國自古也是士子的天然職責。
盛唐之時,唐政府對外戰爭中屢戰屢勝,氣勢如虹,士兵與文人的自信心極強,此時的作品總體呈現一種向上的力里。
但是詩中無論怎么表達,詩人們還是渴望和平,渴望戰爭結束,過上安定祥和的日子。
邊塞詩的出現永遠與國家的大背景大狀態吻合,永遠讓文學激勵前線與后方,文學不僅是花前月下的消遣,還是金戈鐵馬的吶喊。
擁有“七絕圣手”之稱的王昌齡,絕非妄得虛名,他的邊塞詩七言絕句,每每都有驚艷之作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王昌齡不止邊塞詩寫的好,送別詩亦有佳作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出任江寧縣丞,期間好朋友辛漸過潤州渡江,取道揚州赴洛陽,王昌齡由江寧一路陪送辛漸至潤州,還寫了一首詩贈別:
《芙蓉樓送辛漸》
寒兩聯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一一一一一一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一一一一一一壺。
芙蓉樓:當地名樓,在潤州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
潤州:今江蘇鎮江,離南京僅八十公里。
起句陰晦低沉,“寒”,說的是感受,表面寫天冷,實際寫心冷。
寒雨之寒多是悲,嫌其不夠,再用“連”字表明時間長度,又以“夜”字保持低沉語境。
平明:指清晨
楚:與上句的“吳”可以互文,吳楚就是指江蘇鎮江一帶
王昌齡用“寒”“雨”“夜”“送”“孤”,將二人分手這一刻的環境與心境描寫了出來,如同一幅灰暗靜止的畫,不聞音響,只見心聲。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此句近乎白話,一個“如”字,將詩人不確定,疑慮的心態,復雜的內心表達的淋漓盡致。
王昌齡進士及第,僅為校書郎,后再次登科卻未能升遷,認為自已任縣丞是大材小用,懷才不遇,就借酒消愁。
以一個文人的自知,挑選了“如”字假設,用不確定的因素發出最后的明確之音:“一片冰心在玉壺。
此詩之妙,既不在景亦不在情,而在于情景交融,人入其中。
在秋雨綿綿的氣候里,芙蓉樓的客人們一夜未宿,喝酒至天明,待清晨送客至江邊。一句句囑托,即有溫情還含牽掛。
王昌齡在秘書省做校書郎后,因個性張揚,不矝細行,屢遭被貶。被貶之后也不做辨解,也不發牢騷。
以“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心態度過自己難捱的日子,這是一個文人最高的境界,“不誘于譽,不恐于誹”。
李白說“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這話用來評價王昌齡再合適不過。
天寶十五載(756年),正是“安史之亂”不可控之時。這一年秋,王昌齡告老還鄉,從龍標啟程,一路上乘舟而行,過辰溪,過武陵。
于第二年路經安徽毫州,不知為何竟讓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終年五十九歲。
此事《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鑒》都有類似的記載,可見不虛。
惡人自有惡報,事情僅過去一年,唐朝宰相兼河南節度使張鎬討伐安史之亂的叛軍。
當時叛軍圍困張鎬于睢陽(今河南商丘),張鎬命閭丘曉增援。閭貪生怕死,怕殃及自己,不聽命令。
張鎬勃然大怒,處死閭丘曉,閭丘曉磕頭求饒:“我有雙親待養,饒我一命!”張鎬冷冷的反問一句:“那王昌齡的雙親你讓誰養?!”隨后杖斃了閭丘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