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拉拉一月能賺多少 貨拉拉是怎么收費的
年輕女孩跳車死亡后,某搬家平臺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有的人支持司機,認為他太倒霉了,還有的人同情女孩,希望司機被判刑。但指責平臺方的聲音,似乎沒有那么多。
劉先生是該平臺的司機,干久了以后他發現了一個問題:盡管規定了運費標準,但是等候超時、貨物加重、司機搬運等產生的額外費用,并沒有任何標準可以參照。司機和乘客可以討價還價,但無法協商一致時,就有可能爆發沖突。
同外賣小哥們一樣,平臺對于司機的準點率也有著極高的要求,低于80%以后,幾乎就搶不到單子了。準點率不夠高,接不到單子,但沒有單子,如何努力提高準點率呢?這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甚至還有人開發了專門的搶單外掛,還有的司機接了很多私單以后,才勉強月入過萬。
有司機坦言,接了私單之后,也要拼命搶單,搶時間,有時甚至要冒著闖紅燈的危險,將車開到飛起,不然就要被平臺借機扣錢。
平臺司機們的起步價,只有傳統貨運行業的一半,但司機們的會員費卻在不斷上漲中。劉先生表示,去年初,每月599元可以開通超級會員,可以不限次數免抽成,但現在漲價了不少,已經649塊錢一個月了。
2009年到2013年這幾年,移動互聯網創業領域十分火熱,各大網約車平臺拼得你死我活,一些人另辟蹊徑,想到了還有一個不載人的市場——拉貨的車輛。隨后資本迅速入場,3年的時間內,誕生了200多家貨運平臺,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后,除了貨拉拉,其他的已經倒下退場了。
和外賣平臺差不多,資本前期通過燒錢的方式打敗了大量的競爭對手,聚集了客戶資源后,就會兩邊收割,收回成本同時實現盈利。對于司機們來說,如果不花錢購買會員,就競爭不過那些買了會員的司機,司機們也開始“內卷”,不充錢又沒有別的平臺可以去,于是大家都充了錢,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上,平臺方白白賺取了一大波會員費。
看起來精心計算的收費規則,實際上不過是一個等級森嚴的收割模型。2019年,平臺方數次單方面下調運費,杭州、青島、天津等地的司機因此大規模罷工抗議,有司機空車而返,成本都收不回來,還有的司機表示剛剛注冊的時候還可以接到單,但三個月以后,收入就會斷崖式下跌。與此同時,平臺方還會不斷做宣傳,號稱司機可以輕松月入過萬,試圖去收割那些尚未入行的“韭菜”。
在整個過程中,司機和客戶會直接接觸,而作為中間方的平臺除了冷冰冰的算法以外,不會起任何其他作用,這使得部分屬于平臺和司機之間的矛盾被轉移到了客戶和司機之間。跳窗案就是如此,女孩想要省錢自己搬東西,從情理上來說沒有多大的錯誤,司機因為女孩浪費了時間,感到不高興,也屬于人之常情。若是平臺可以承擔起更多責任,做好溝通工作,讓算法不再那么無情,或許結果就會不一樣。
網約貨運平臺有積極的存在意義,可以解決客戶和司機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掌握了足夠多信息的平臺,不能拿著相關信息去要挾別人。應該通過技術手段降低行業成本,獲取更多單量,實行更為細化的考核評價制度,促使司機們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準點率。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簡單粗暴地在客戶和司機之間橫插一腳。
平臺雖然是私人出資的,但實際經營的卻是和公共利益直接相關的業務,眼中只有利益毫無社會道德是不可行的。平臺方可以成立社會責任部、公益部,解決客戶遇到的難題,為司機們提供更多的幫助。
這些互聯網公司給大眾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也導致了一些新的問題,他們必須要著手解決,不然的話,某一天平臺本身或許就會成為那個需要被解決的痛點問題。
大家是如何看待這一新聞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