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的功效與作用 薤白的功效與作用及圖片
薤白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或薤的鱗莖。《本經》稱為薤,因入藥用其根白,故名薤白。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以江蘇、浙江產者為佳。常于5月采挖,洗凈曬干。生用入藥。
一、薤白的功效:
薤白味辛、苦,溫。歸心、肺、胃、大腸經。功效能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常用于胸痹心痛,脘腹痞滿,瀉痢后重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治金創、創敗,輕身、不譏,耐老。”
《別錄》:“溫中,散結氣。”
《日華子本草》:“煮食,耐寒,調中,止久痢冷瀉。”
《本草綱目》:“治少陰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氣散血。”
《長沙藥解》:“其諸主治,斷泄痢,除帶下,安胎妊,散瘡瘍,療金瘡,下骨鯁,止氣痛,消咽腫,緣其條達凝郁故也。”
《本草備要》:“調中助陽,散血生肌,泄下焦大腸氣滯。治泄痢下重,胸痹刺痛,肺氣喘急,安胎利產,涂湯火傷。”
二、薤白的配伍應用:
1.用于寒痰濁飲凝滯胸中,胸陽不振所致的胸悶作痛,或喘息咳唾,或胸痹等證。薤白辛開行滯,溫通散結,尤善治寒凝胸痹之證。《金匱要略》中治胸痹心痛,有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三方,皆用薤白破壅降逆、散結化痰,當重點掌握。若胸痹證兼見血瘀阻滯者,可于前方基礎上,再酌情配伍紅花、丹參、赤芍等活血祛瘀之藥,則療效更佳。
2.用于胃寒氣滯,瀉痢后重等證。薤白有行氣導滯之功,常配伍柴胡、白芍、枳實等同用。《傷寒論》四逆散治少陰病、四逆之證,方后言若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三升,用其行滯而升陷。
黃元御言:“肺病則逆,濁氣不降,故胸膈痹塞;腸病則陷,清氣不升,故肛門重墜。薤白,辛溫通暢,善散壅滯,辛金不至上壅,故痹者下達而變沖和,庚金不至下滯,故重者上達而化輕清。”
《用藥心法》:“治泄痢下重,下焦氣滯,泄滯氣。”
三、薤白的用法用量:
薤白常入煎劑,少入丸散。入煎劑常用量幾克至十余克。
汪昂言:“葉似韭而中空,根如蒜。取白用。”
四、薤白的應用注意:
薤白行滯溫通,故氣虛無滯者,及胃弱納呆、不耐蒜味者,均不宜用。
——中醫實戰筆記20.9.5下午
中醫實戰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