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 天若有情經典下一句
盛唐,不僅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治和國力的高峰。同時在文化上,也達到了巔峰。特別是在開元年間,涌現出無數偉大的詩人,他們是天縱奇才的詩仙李白,是悲天憫人的詩圣杜甫,是清新脫俗的詩佛王維。
開元之后,雖然詩歌名家層出不窮,但卻再也沒有重現開元年間的輝煌。然而到了晚唐,一位年輕而偉大的詩人突然橫空出世,他便是有“詩鬼”之稱的李賀。
李賀,出生于一個破落的王族世家。他遠祖,乃是唐高祖李淵的八叔——鄭王李亮。鄭王李亮一系,名人輩出,淮安靖王李神通、襄邑恭王李神符都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由于李賀之家乃是李唐皇室的遠支,因此隨著累年的生息繁衍,便已經淪為普通人家。甚至武則天大肆誅戮李唐皇室之時,竟將他們家族完全忘掉了,或許這也是因禍得福。
到了李賀父親李晉肅之時,他們的家庭已經窮困潦倒。對此,李賀在自述家境時曾說:
“我在山上舍,一畝嵩磽田。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
然而李晉肅雖然是破落王孫,但至少還是王孫,與許多名人還是沾親帶故。杜甫,便是李晉肅的表兄。公元790年,李賀出生,相貌十分特別,他體形細瘦,通眉長爪,就像個傳說中的鬼魅一樣。
之后,李賀不斷成長。到了五歲時,家人曾問他:“你未來想做什么?”李賀想都沒想便回答道:“我想作詩!”聽到這里,李晉肅頭都大了,要知道李白、杜甫、王維他們,早就把天下的好詩都寫完了,哪還有什么寫詩的余地呢?畢竟,李晉肅是見過杜甫的,知道真正的天才是什么樣子。在他看來,李白杜甫是常人難以企及的,更何況出生于平平之家的兒子呢?
但是最終,李賀的才干卻讓天下為之震驚。相傳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賀正值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援筆輒就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
之后,李賀便以寫詩為樂,他每天最愛干的事情便是騎著自己的瘦馬,帶著一個書童,整天瞎晃悠。只要想到什么令人叫絕的句子,就趕緊記在一張紙上,然后丟進書童的錦囊。就這樣日積月累,李賀寫出來一首首令人叫絕的好詩。其天才,絲毫不亞于李白、杜甫。
但與豪放的李白、悲憫的杜甫、清新的王維不同,李賀的詩,總是帶著一絲絲鬼氣。他的許多詩作中都表現出對生命垂危、死亡逼迫的感嘆,其詩歌觸目皆是“鬼”“老”“死”“朽”“血”等消極的審美意象。然而這些詩句聯系在他的詩歌里,卻有一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蓬勃生機。就如他的名作《苦晝短》所寫: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食熊則肥,食蛙則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為服黃金,吞白玉。誰似任公子,云中騎碧驢。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旁人詠嘆時光飛逝,總是帶著點點愁緒,就如李白《將進酒》所寫:“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而李賀呢?卻偏偏不讓時光飛逝,偏要將它拉下來,與自己喝一喝酒。為了不讓時光飛逝,甚至他還殺掉掌管時間的“燭龍”,乃至于“斬龍足”,“嚼龍肉”,讓天下人都能長身不死。哪像秦始皇、漢武帝,天天服金食玉,留下千古笑柄。
因此,李賀一生仕途不順,身體也不好。但他那帶著森森鬼氣的詩,卻總能帶給人無窮的動力。
與此同時,他的詩歌也留下了許多話題。李賀在他的名作《金銅仙人辭漢歌》中這樣寫道: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這首詩,以漢武帝為求仙所鑄的金銅仙人為主角,諷刺了當時唐朝統治者不思朝政,卻每天煉丹服藥,幻想著長生不老的愚行,同時抒發自己對當時政局的擔憂。由于這句詩實在太過有名,因此唐宋以來的文人墨客,爭相想對出下聯。
然而直到唐朝滅亡,卻仍未對出精彩的下聯,甚至讓人感到這句詩實在是“奇絕無對”,因此紛紛選擇了放棄。但到了宋朝,隨著經濟的發達,文壇盛世也再現人間。而宋人將這句詩,融入了他們的宋詞之中。而“天若有情天亦老”,終于被人對上了。
首先是歐陽修,他在《減字木蘭花》中寫道:“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其后,孫洙《何滿子·秋怨》中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隨后萬俟詠又在《憶秦娥·別情》中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說不了 ,一聲 喚起,又驚春曉。”
其后,石延年又在贈給友人的對聯中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 。”在很多人看來,石延年最終將“天若有情天亦老”,嚴絲合縫地對上了。不僅聲律詞義對仗工整,而且意境深遠,與上句兩相聯配,自然融為一體,可謂是千古絕對。時光過去200年,終于對上了。
而到了1949年,毛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滿懷豪情地寫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而這一句,或許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句。這句詩的氣勢可以用氣吞山河、震天動地來形容。將“天若有情天亦老”,從溫婉、浪漫直接上升至博大,不愧是偉人之心胸,偉人之手筆。
就這樣,與李賀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唱和,自此有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因此,李賀雖然僅活了短短27年,卻讓人銘記千載。他在另一個層面,在人們心中實現了永生。
而在我們當代的教科書中,也有多首李賀的詩歌入選,而《次北固山下》 《李憑箜篌引》是我們最熟悉的兩篇。如今,隨著教育部的改革,語文學習已經正式進入了大語文時代。小學的古詩詞新增了80%;初中的古詩文也提升至124篇,占全部課文的51.7%。而詩鬼李賀的詩,也必將占據一席之地。
正所謂得古文者得天下,在高考語文中,古文往往占據很大的份額。因此要學好語文,就必須學好詩歌。而要學好詩歌,就必須從孩子抓起。從兒童心理學中來說:兒童時期,是孩子記憶力的黃金時期,而家長必須抓住這個黃金期,為孩子打好基礎。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學好詩歌,能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敦厚,有涵養,充滿文化氣息的人。所謂“腹中有書氣自華”嘛!
別的孩子看到高山,只會說:“山真高”。而會讀詩的孩子卻會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別的孩子看到大海,只會說:“海真藍”。而會讀詩的孩子卻會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而到國家層面,中國人在捐贈物資時,只會說:“武漢加油”。而日本人在捐贈時,卻會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由此可見,中國人在詩歌教育的普及方面,還不如我們的東鄰日本。
因此學好詩歌,要從娃娃抓起。但是有人問我,孩子怕苦怕累,不愿意背怎么辦?沒問題!陶陶為大家推薦一本書可學可讀可玩的詩歌集——《飛花令》。相比于死記硬背,玩!更容易激發孩子對詩歌的興趣。當年李賀7歲寫詩,不也是玩嗎?
《飛花令》就是最簡單卻最有效的詩詞游戲了,武亦姝當年參賽的一段飛花令的視頻火爆全網。這本飛花令采用了古典詩詞中常用字春、夏、秋、冬、鳳、花、雪、月等為主題,選擇經典作品和名言警句,詳細進行注釋解讀。
近1000首經典詩詞——從《詩經》《楚辭》到唐宋詩詞、明清佳句,覆蓋了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中小學必背古詩詞,包含全部新部編本語文教材必背古詩文,可以從小學到中學。
同時,本書圖文并茂,大量使用地圖、時間坐標、圖表、圖畫清單等,用的文字少,但信息量大,而且更直觀、清楚極具趣味性!
今天是423書香節最后一天,這套書折扣低至45元,不過一頓午飯錢。想提升孩子國學水平,讓他們成為武亦姝那種“別人的孩子”,可以點擊下方橫條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