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學 北京建筑大學排名全國排名
北京建筑大學(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簡稱“北建大”,位于北京市,是北京市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建高校;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國家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國家“雙萬計劃”、首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單位、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為“一帶一路”建筑類大學國際聯盟發起成員,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高校,是“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服務基地”、“北京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建筑遺產保護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源于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師初等工業學堂,1933年更名為北平市市立高級職業學校,1936年增設土木工程科,后歷經北京市市立工業學校、北京市建筑專科學校、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學校、北京建筑工程學校、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等發展階段,2013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北京建筑大學。學校1977年恢復本科招生,1982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學士學位授予高校,1986年獲準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8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截至2023年5月,學校有西城和大興兩個校區,占地面積1127畝,校舍建筑總面積49.02萬平方米,圖書館紙質藏書119萬冊;設有10個學院和1個基礎教學單位,開設35個本科專業;有各類在校生1107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8249人,碩士研究生3326人,博士研究生171人;有教職工1196人,其中專任教師782人。
歷史沿革
1907年9月15日,清政府京師督學局成立京師初等工業學堂。校址:東城什錦花園直隸學政署舊址。
1920年,改組為京師公立職業學校。1928年7月,改稱為北平特別市公立職業學校。
1930年1月,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市立職業學校。12月,又改名為北平市市立職業學校。
1932年10月,改為北平市市立高級職業學校。
1936年7月,北平市市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增設了土木科,學制三年。
1939年改為四年制。
1945年8月21日,北平市市立高級職業學校改為北平市市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6年,土木科恢復三年制。
1949年9月,北平市市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更名為北京工業學校。校址:東城黃化門、簾子庫、西城西什庫。1951年,北京工業學校劃歸北京市公營企業公司領導,1952年由機械科組建了北京市機械學校(1969年停辦)。
1952年7月,北京工業學校土木科(設有道路工程、衛生工程兩個專業)并入北京市建筑專科學校(北京市建筑專科學校創建于1949年,與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合署,時任北京市副市長、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兼任校長,設有建筑、結構、暖通、電氣等專業。校址:西城南禮士路)。
1952年下半年,北京市建筑專科學校中技部(原北京工業學校土木科)改建為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學校,學制三年(1955年起改為四年),北京市政府秘書長李公俠兼任校長;北京市建筑專科學校大專部并入清華大學建工系。是年底12月29日,學校搬入北京西直門外二里溝校區(即現在的校址)。
1958年8月,升辦本科,更名為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業余城市建設學院并入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北京業余城市建設學院創建于1956年8月,當時就在本校內辦學,至1963年停止招生)。
1961年1月,恢復中專,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改建為北京建筑工程學校,一部分教師和三個年級的大學生組建了北京工業大學土木建筑系(當時稱為六系)和化工系(四系)。1975年,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北京市委批準學校恢復大學—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招收了兩屆工農兵大學生(75級、76級)。
1977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恢復高考后,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81年,開始招收并培養碩士研究生。1982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學士學位授予高校。1984年,成立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懷柔分院(2002年更名為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
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學校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99年,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價。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確定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人才培養基地。2003年,獲批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2005年,獲批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2006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11年,被確定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
2012年,成為博士人才培養單位。
2013年4月,獲教育部批準,更名為北京建筑大學。
2014年,獲批設立“建筑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同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5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住房城鄉建設部簽署共建協議。
2017年5月,被北京市教委認定為第二批北京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獲批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
2018年5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北京建筑大學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2019年9月,北京建筑大學獲批設立土木工程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2020年7月,北京建筑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國際化發展研究院、文化發展研究院成立。
北京建筑大學正校門
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5月,學校現有教職工1196人,其中專任教師782人,高級職稱教師474人,教授153人,博士生導師66人。擁有國家杰青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和全國優秀教師3人,國家級人才項目入選者2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4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1人,教育部人才項目青年項目1人,國家級人才項目青年項目2人,北京學者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人,中科院人才項目入選者2人,青年北京學者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1人。獲得梁思成建筑獎1項、世界人居獎1項,擁有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北京市教委學術創新團隊、優秀教學團隊、管理創新團隊、北京市委組織部青年拔尖團隊等各類國家級及北京市級團隊28個。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愛群
“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季節、蔣捷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李愛群
百千萬工程人才國家級人選:戚承志、蔣捷、曾德民
中科院“百人計劃”:周若華、齊吉琳
國家教學名師:李愛群
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5月,學校設有10個學院和1個基礎教學單位,開設35個本科專業。
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5月,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學位類別碩士學位授權點12個。擁有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3個(建筑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工科優勢特色進一步凸顯,所有工科學科均位列C檔及以上,70%位列B檔次。“工程學”、“環境/生態學”先后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筑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建筑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城市規劃與設計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建筑學、土木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建筑學、土木工程
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建筑遺產保護理論與技術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建筑學、土木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交通運輸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數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設計學、機械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
交叉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建筑遺產保護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應用統計、法律、社會工作、建筑學、城市規劃、電子信息、機械、資源與環境、土木水利、風景園林、工商管理、工程管理
學校在2012年教育部組織的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建筑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名列第9,城鄉規劃學名列第12名,風景園林學名列第15,土木工程名列第31,管理科學與工程名列第70。學校全部工學學科參加了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并獲檔次評價,其中建筑學、土木工程2個學科評估結果為B,全國排名20%~30%。
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5月,學校有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2個,北京市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5個,北京市特色專業7個。2014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在近3屆北京市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得一等獎15項。擁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4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2個北京市校內創新實踐基地、1個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建筑學、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
北京市特色專業(7個):建筑學、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測繪工程、自動化
北京市精品課程(7門):建筑給水排水工程、高等數學、機械原理、大學物理、電子與電子技術、工程測量、建筑構造
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建筑環境與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實驗教學中心、水環境實驗示范中心
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專業(5個):測繪工程、土木工程、環境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交通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建筑學、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測繪工程、建筑學、工程管理、車輛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電氣與智能化、環境工程、城鄉規劃、風景園林
北京市一流專業建設點:車輛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城鄉規劃、交通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自動化、工程造價、機械電子工程
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建筑學、土木工程
2011-2012年度住建部下發《關于公布高等學校土建學科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工程管理等六個專業教育評估結論的公告》(土建專業評估公告[2012]第1號):建筑學專業本科(五年制)和碩士研究生教育評估均取得A級,建筑學專業評估取得本科、碩士合格有效期均為7年的優異成績;2013年城市規劃專業評估本科、碩士合格有效期均為6年。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工程管理六個專業全部通過住建部專業教育評估。工程管理專業一次性通過建設部的優秀評估,排名全國第19名。
科研成果
據2020年4月學校官網公布的資料顯示,學校堅持科技興校,科學研究碩果累累。學校始終強化面向國家和地區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需求,形成了建筑遺產保護、城鄉規劃與建筑設計、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及地下工程、海綿城市建設、現代城市測繪、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綠色建筑與節能技術為代表的若干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學科領域、科研方向和創新團隊。學校現有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以及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代表性建筑與古建筑數據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城市空間信息重點實驗室等26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平臺。
該校教師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60余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獎15項,2010、2011、2012連續三年以第一主持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近五年,新增各類科技項目200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科技計劃項目等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400余項;科技服務經費連年超過2億元。學校重視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建設具有建筑行業特色的大學科技園,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股權激勵改革工作首批試點的2所高校之一。
2008年至2012年,該校教師發表SCI、SSCI(CSSCI)、EI、ISTP、ISSHP檢索論文1089篇。
2019年12月,世界人居基金與聯合國人居署聯合發布2019年度世界人居獎(World Habitat Awards)獲獎名單,北京建筑大學穆鈞教授團隊完成的“現代生土營建研究與推廣”系列成果,榮獲本年度世界人居獎銅獎。
截至目前,學校教師共榮獲1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1987年,李惠升教授以第三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實現了零的突破;2010-2012年連續三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達到了新高度;2014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取得了新的發展。
科研平臺
截至2023年3月,學校正在運行的政府部門批準建立的科研平臺共29個。
級別 | 科研平臺 |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 | |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 北京節能減排與城鄉可持續發展省部共建國家協同創新中心 |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代表性建筑與古建筑數據庫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 | 自然資源部城市空間信息重點實驗室 | |
國家文物局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 國家建筑遺產保護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 | 生土建筑、文化與可持續發展教席 | |
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 | 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 | |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綠色建筑與節能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機器人仿生與功能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服役性能保障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
建筑大數據智能處理方法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建筑遺產精細重構與健康監測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
建筑結構與環境修復功能材料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熱力過程節能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參與) | |
北京實驗室 | 通用航空技術北京實驗室(參與) | |
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城市基礎設施與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 工程結構與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北京市建筑安全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構建與風險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 |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 |
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電子廢物資源化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北京市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 北京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 |
北京市2011協同創新中心 | 北京節能減排關鍵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 首都世界城市順暢交通協同創新中心(參與) |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0年4月,北京建筑大學圖書館紙質藏書146.9萬冊、在線閱覽的電子圖書185萬冊,大型電子文獻數據庫77個,與住建部共建中國建筑圖書館,是全國建筑類圖書種類較為齊全的高校。紙質藏書152.9萬冊、電子圖書185萬冊,大型電子文獻數據庫52個;其中外文圖書139萬冊(含建筑學院、文法學院、經管學院的資料室藏書10萬多冊,大興分館藏書25萬冊,本部圖書館55萬冊,中國建筑圖書館40萬冊),生均達到159冊;期刊1435種(本部1109種,大興分館326種),報紙60種,資料(技術標準規范、工程標準圖等)上百種,數據庫40個(其中中文25個,外文10個,自建庫3個,自建網絡資源平臺2個),電子圖書30萬種(連網絡非本地共有121萬種)。館藏圖書中75%為理工類圖書,60%為建筑類圖書。
該校圖書館積累了一批珍貴的,有價值的建筑類文獻,包括中文60%、外文40%,著名古籍文獻和原版文獻約4000冊。《中國營造學社匯刊》30種,該校圖書館有28種;《埃及的穆斯林建筑》1951年版全球550部,該校圖書館有第299、426、516冊三部;英文原版瑞典喜仁龍著《北京的城墻和城門》1924年版全球800冊,該校圖書館收藏第241冊。從清乾隆京城全圖到各種老北京地圖均有收藏,并建立了數字化的《北京地圖》特色資源包。
該校圖書館先后與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體系(B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簽訂了原文傳遞和館際互借協議,實現了北京地區高校間的文獻資源共享。
- 學術刊物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是由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建筑工程學院主辦的科技類學術期刊,1985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并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國際標準大16開本,季刊。是以基礎理論、應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主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反映國內外城市建設領域的重要科研成果。主要欄目有: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供熱工程、給排水工程、環境工程、建筑機械、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測繪工程、計算機科學、基礎理論與研究及管理科學等。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是《中國期刊網》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數據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5月,學校已初步構建“一帶一路”城市國際化創新中心和7個專題國際創新合作平臺,與44個國家和地區的104所院校和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務實推進了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研究。發起成立的“一帶一路”建筑類大學國際聯盟已有來自27個國家的72所院校加入,成為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專業類大學國際聯盟。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招收國際學生等方式,培養中外學生近千人。舉辦的暑期學校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有一定知名度的國際教育品牌項目。
2020年5月,北京建筑大學分別與懷柔區、密云區人民政府和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9月,北京建筑大學與延慶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1年3月,北京建筑大學與石景山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文化傳統
校徽設計方案以紫色(RGB136.0.196)為設計基色,標志為正圓形,沉穩寬厚。
校徽
以校園特色建筑為主體設計元素。素材源于該校老校區建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列為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筑的實驗5號樓,輔以1907年標記,構成核心圖案,展現出母校的悠久歷史、建筑文化和辦學特色。
主體圖案為簡潔而不失細節的建筑立面圖像,其突破內環的橫展布局穩重大方,整體上疏朗而細膩,突顯的門廊臺階有著登堂入室之感,體現了該校師生的精神追求。
校名采用了上英文、下中文的布局,英文采用國內外大學常用的Times New Roman字體,中文為歐陽中石先生書寫的校名。
外圍輔助圖案,其內環部分為抽取的中國傳統建筑細部紋樣,再環以校名文字和剛勁外環,頗具裝飾感 。
文化活動
2022年8月7日,北京建筑大學聯合帝測公司推出“中軸線知識科普展” 。
獲獎榮譽
2022年4月,榮獲2022年首都勞動獎狀。
2022年4月,北京建筑大學冬奧志愿服務團隊被表彰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北京市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