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T軟體機器人:等風來不如追風去,“萬米藍海”的探索才剛開始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凱佩克(Karel Capek)發表了科幻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在劇本中,凱佩克把捷克語“Robota”寫成了“Robot”,而“Robota”是奴隸的意思。該劇作者以預告了機器人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悲劇性影響,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被當成了“機器人”一詞的起源。
100多年后,隨著人類對機器人技術智能化本質認識的加深,機器人技術已經可以持續不斷地向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滲透。現在的機器人是幫手、是朋友、更是家人,它們正以越來越多樣化的形態與人類“共融”于社會當中。
“機器人的形態總會隨著環境的不同而改變,共融,意味著人機處于同一自然空間,二者緊密協調,機器人能夠自主地提高技能,實現自然交互,確保人類安全。”具體解釋人機共融這個概念的正是中國軟體機器人拓荒者軟體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SRT軟體機器人)創始人兼CEO高少龍。
圖丨SRT軟體機器人創始人兼CEO高少龍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北航老師的創業之路
“徒手夾生蛋黃的軟體機器人太酷了,高老師您還收學生嗎?”
“啊?可別這么說,我哪能收學生,我早就從北航辭職了!”說這句話時高少龍露出了靦腆的笑容。
高少龍的故事要從幾年前還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當老師的他無意間了解到美國哈佛大學化學家喬治懷特塞茲(George M. Whitesides)教授團隊研制的一款四腳硅膠機器人開始講起。
“這機器人太神奇了,它可以像蠕蟲一樣在非常狹窄的空間里進行活動。不僅可以準確地抓取形態各異的水果,篩選食物,還能持握含刺的仙人球。這對于機器人的機械部分、傳感部分和控制部分而言,都屬于原理級的創新,具有非常大的價值。”那時的高少龍意識到,軟體機器人產業正是一片未被開發的“藍海”。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高老師的目光便再也沒有從軟體機器人上離開過。
2014年,美國哈佛大學又自主研制了一款仿海星的軟體機器人,此機器人由高彈性硅膠材料構成,并應用了一種全新的動力提供方式電動空氣壓縮。
也就是在那一年,高少龍任教的北航成立了“仿生軟體機器人實驗室”,中國在這場機器人變革中也緊緊地跟上了世界軟體機器人發展的快車。
那時這位沉迷于機器人研發、說話時不自覺夾雜機器人材料英文單詞的北航老師,估計還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帶著一群科研人員,站在世界的舞臺上為整個軟體機器人行業開疆拓土。
兩年后,機器人開始平民化,人們對機器人的期望值遞增,這給了高少龍極大的機會和誘惑,使得一直在北航研究前沿機器人技術的高少龍不顧眾人的反對,放棄了小有成就的安穩生活,拉上幾個校友決定開始創業。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軟體機器人技術是最近10年出現的全新技術,中國與全球其他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高少龍表示:“雖然,SRT軟體機器人在誕生初期技術、產品、客戶……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但是因害怕失敗而不敢放手一搏,永遠不會成功。廣闊的本土傳統行業為軟體機器人技術提供了發展的沃土,SRT軟體機器人也立志“迎風而起”成為服務全球客戶的世界領先級軟體機器人廠商。”
守得云開,被業界認可的SRT軟體機器人
SRT軟體機器人現在擁有基于軟體機器人技術推出的柔性夾爪系列產品,其柔性夾爪可解決不同尺寸、形狀以及易損工件的抓取問題,尤其適用于食品分癬3C、工裝治具以及多品類物品綜合包裝的分揀環節。
現在SRT軟體機器人的柔性夾爪已經成為業界明星產品,但高少龍回憶起剛剛做這些夾爪的時候,感嘆:“夾爪使用壽命連8000次都不到。”
高少龍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的工作會是對著一個夾爪不斷地嘗試柔性材料,反復地更改其結構。連續幾個月,他每天試著用各種材料的夾爪夾取物體,無數次地微調結構數據,試到周圍同事都佩服他的耐性。
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幾輪的技術迭代以后,如今SRT軟體機器人的夾爪終于做到了壽命百倍的提升。
“技術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高少龍向數據猿多次強調。
在軟體機器人結構設計技術上,SRT軟體機器人自建了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實驗室,其研發的雙通道軟體機器人結構已經獲得國際專利;
在制造工藝上,SRT軟體機器人自建生產車間,將軟體機器人壽命從數千次提升至百萬次,且用工成本降低了90%;
在材料研發上,SRT軟體機器人自建材料學實驗室,通過長期實驗,開發出長壽命、耐磨損、防靜電的多種硅膠。
目前,SRT軟體機器人已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還獲得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歐盟AP認證,美國和日本FDA認證及歐洲CE認證,并擁有國內外知識產權70余項。
SRT軟體機器人還是中國食品和包裝機械工業協會會員單位、中國康復輔具協會理事單位,其產品更是遠銷歐盟、美國、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等地。
“原來我們只是一間小小的實驗室,現在我們在北京、蘇州、張家港、深圳都設有辦事處,在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法國、西班牙、波蘭、丹麥、加拿大、保加利亞、哥倫比亞等地區也都設有海外的代理機構了。”
談及SRT軟體機器人發展之迅猛,現在的高少龍可以驕傲地說“整個軟體機器人行業,基本就只有我們和美國的一家公司在進行軟體機器人的研發,并且獲得了業界認可和量產資格。”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SRT軟體機器人的奮斗永不止步
國際機器人協會(IFR)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工業界只解決了3%-4%規則剛性物品的自動化生產搬運問題,剩余96%的柔性異形易損物品仍使用人工上下料。
這意味著厚積薄發的SRT軟體機器人,既看到了軟體機器人領域的發展潛力,也成功預測到了它背后如“藍海”般不可估量的市常
SRT軟體機器人的發展很快,但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謹慎地選擇一些行業深入參與,就像漏斗模型,形成行業解決方案。”
從實驗室階段順利邁向市場后,高少龍開始了對軟體機器人應用情況的近一步思考。
“冒昧問一下,您喜歡吃冰激凌嗎?我覺得天氣熱的時候,松松脆脆的脆皮筒搭配上涼涼的冰激凌是極好的。”高少龍一句話打破了采訪的緊張氣氛。
冰激凌銷量不錯,可一家知名食品企業卻為其冰激凌脆皮筒原生產線的剛性夾爪力度不可控而苦惱。
剛性夾爪在抓取過程中,有時會因為“手”重,對脆皮筒造成損壞;在抓取脆皮筒后,有時又因為慣性動作,打碎脆皮筒,加大掉料率,造成浪費。
面對這個困擾多年的問題,該企業最后找到了SRT軟體機器人。
SRT軟體機器人為他們打造了柔性夾爪,這種“仿真手”由柔性材質構成,無需根據物體的精細尺寸預先調整,也可以抓取各類易損、異形物品。
“仿真手”在抓取冰激凌時慣性小,又不會產生剛性沖擊,成功的解決了剛性夾爪在上料時易劃傷和掉料的情況,把該企業原生產線的良品率提高到了99.9%。
除了冰激凌自動化生產線,還有冷凍制品裝箱、魚丸自動包裝流水線、食品生鮮分揀生產線也都是SRT軟體機器人從實驗室到統一生產機再到全行業解決方案的參與者、見證者。
“民飽安天下,醫善助眾生。如果說進軍食品領域是剛需,那么進入醫療領域就是必須”
高社會關注、高道德壓力的醫療領域,于SRT軟體機器人像“潘多拉的魔盒”,危險卻迷人。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從《超能陸戰隊》里大白給自己腿上貼創可貼的那刻起,我就覺得我們該進軍醫療領域了,相信那些需要康復的患者會更容易接受軟體機器人的治療。”高少龍告訴數據猿記者。
SRT軟體機器人基于康復醫療學理論,研發了SRT軟甲手部康復機器人,這位柔軟的“朋友”可通過對患肢的反復運動訓練,直接改善患者的手指痙攣、無力,并間接訓練反射、腦部神經,減少患者壓力、增加康復信心,從而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統計披露,2018年全球康復機器人市場規模為5.298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6.173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22.1%。
康復醫療資源緊缺,國內普遍采用的康復治療方法存在人員消耗大、康復周期長、面對昂貴的輔助關節和過高的治療成本。這時,SRT軟體機器人定價僅為千元級人民幣的軟甲手部康復機器人仿若“及時雨”。
2020年,SRT軟體機器人宣布完成了近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并表示本輪資金主要用于優化現有產品工藝路線、新的產品研發、落實設備和行業解決方案及醫療產品等業務計劃。
成軍5年,SRT軟體機器人投入市場的柔性抓取裝置、軟甲康復手套,雖然成就顯著,但奮斗卻永不止步。
“雖然SRT軟體機器人的發展如今已經取得了不少令人興奮的成果,但是軟體機器人技術在系統、能源以及運動控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SRT軟體機器人在這些領域,已經進行了很多嘗試,可能距離完全解決這些問題還有一些差距,但是已經提出了一些極具希望的解決思路。面對“萬米深”的軟體機器人領域,不論國內外都只是剛剛出發。”這是高少龍對SRT軟體機器人和軟體機器人技術領域未來的思考。
《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的劇情或許永遠不會照進現實。但我們,相信未來SRT軟體機器人在系統可靠性、能源供給以及運動控制等方面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后,軟體機器人技術在醫療手術、服務娛樂、救援探測、運動輔助設備、人工義肢等領域一定會取得更為廣闊和更具價值的應用空間。
文:達尼亞 / 數據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