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是哪個省的簡稱 廣西簡稱是桂還是黔
編者按: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湖南牢記囑托,正加快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如何傳承開放基因,進一步在全省激發改革開放思潮,為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探尋更多參考樣本和思路方法,紅網“觀潮的螃蟹”今起推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陳珉穎 何青 海南報道
風來了,如何啟航,唯有改革。
海南被黨中央賦予建設自由貿易港的使命。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相關方案,海南進入全新發展階段,成為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湘考察,為湖南擘畫了“三高四新”美好藍圖。9月22日,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獲批。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既是“省之大計”中湖南發展的新機遇,也是“國之大者”里湖南要擔起的新使命。
湖南與海南,一字之差,地理相隔千里。
當下之勢,面對相似的命題,湖與海之間,或許值得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對談。
外貿輪船駛進洋浦港。(圖片來源:海南自由貿易港公號)
全省談改革、人人想創新
不足40平米的辦公室中挨著墻擺放著五張辦公桌,每張辦公桌上都堆著厚厚的資料,擋住了坐著辦公的人。
8月4日,當筆者走進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改革與制度創新處時,一度以為自己走進的是一間高考前的高三教室。
“那都是從全省各市、各縣、各部門、各園區收集來的相關改革創新辦法。”改革與制度創新處負責人告訴筆者,眼下的海南,是一個全省談改革、人人想創新的地方,是一個處處都飛舞著想象力的地方。
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海南是頭一遭。路怎么探?革怎么改?港怎么建?
在海南,每個市,每個行業,每個部門都在積極探索自己的道路,都在進行因地制宜的改革。先在小范圍試點,成功后再逐級上報。
“每一級都要經過針對性的調研、篩選、驗證,才能進入更大范圍的試行”,改革與制度創新處將通過多輪PK得以入圍的優秀改革創新方案,再一次收集整理優化后發布到全省推廣。
由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申報的商事登記“全省通辦”制度就是經過千錘百煉后,才脫穎而出的制度創新典型案例之一。
海南省原有的企業登記模式行政審批程序繁雜,注冊官分別歸屬于省市場監管局和各市縣工商局,導致商事登記的標準、流程和尺度并不統一,且多為現場受理商事主體登記業務,提交的登記材料多,申請人申報企業登記不夠便利化、人性化、智能化,不利于群眾辦事。
“全省通辦”實施后,對商事登記申請人填報的格式化登記信息,登記機關通過全程電子化的登記平臺自動進行審核,對非格式化電子文件,以及需要審核、核驗的特別情況,由登記機關從全省范圍內隨機選派注冊官依法進行審核。
商事登記“全省通辦”制度是全國首個打通省級的新嘗試,統一了商事登記的標準、流程和尺度,并打破了管轄地的限制,減少了注冊官的自由裁量權。同時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即到即辦。
該制度不僅成功在海南省內實施,還作為優秀案例繼續上報,成功在全國推廣。
“我們的改革創新要從實際出發,又要通過大量的實踐進行檢驗”,改革和制度創新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打磨與升級,海南的改革創新案例收集、驗證、發布、推廣工作已形成多層級閉環。
至今,改革與制度創新處已在海南全省范圍內完成15個批次共134項改革創新案例的收集、優化與發布。
從決策層到執行層,都拿出敢試敢干的氣魄,都鉚足敢創敢為的勁頭,改革的經驗和成果自然就會更多,路才能越走越寬,腳步才能越走越快。
制度創新案例集中發布。(圖片來源:海南自由貿易港公號)
把“集成”擺在突出位置
隨著改革不斷深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對海南的改革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我們談論改革,往往集中于某一個領域或者某一項工作。因為改革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往往充滿阻力,更多的是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逐步向前推動。
但筆者在海南卻見到了另一番景象,海南的改革堅持全局思維,系統推進,統籌開展。
海南方面,將之稱為制度集成創新。
“制度集成創新的核心在于‘集成’。”改革與制度創新處的一位負責同志解釋道,相較以往的單項制度突破,制度集成創新要求站在整體和全局高度,統籌協調和推動各領域、各子項、各事項間的制度創新,避免出現“碎片化”“分散化”“單打獨斗”“創新成果相互抵消”等不利局面。
而這,極考驗決策者的視野格局,以及改革的戰略定力。
2022年12月,海南發布的項目審批“一體集成”“一果多用”就是制度集成創新的典型案例之一。
傳統審批模式下,項目前期有多個環節工作,分別由不同部門完成。
東方市打破部門壁壘、工作邊界,把原來分散在4家單位逐項進行的初步設計及概算、預算、行業審查、施工圖編制等4個環節工作進行有機整合,將“散點式”工作變為“集成式”一體化推進。
同時,由一家工程咨詢單位進行整體性審查、出具綜合性評審報告,各主管部門共用評審報告,完成“多審合一+結果共享”的評審制度重塑,實現評審結果通用化。真正實現一次評審、多方共享。
此外,為進一步鼓勵改革創新,海南出臺《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創新獎評選表彰獎勵辦法》,從首創性、已實施、效果好、可復制等四個方面進行評定,并配發相應獎金到個人賬戶。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的改革創新制度,海南均以立法的方式,對其連續性與穩定性給予強有力的支撐。
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新華社記者 趙葉蘋 攝
向南向海 湖海共進
那么,從海南身上,湖南又該借鑒或思考些什么呢?
“政策環境是海南自貿港最大的優勢”,作為離海南“最近”的湖南人之一,湖南省人民政府駐海南辦事處黨組成員、副主任祝擁軍一直在觀察和思考,希望能為家鄉的“開放事業”輸送“海南營養”。
筆者看來,這種政策環境并不單指國家給予的政策利好,更多是當地政府自力更生、解放思想、破除壁壘所形成的改革環境,是一種緊張與寬松交織的發展氛圍。
作為湖南在海南國際自貿港建設前沿的重要窗口,湖南省人民政府駐海南辦事處不僅是湖南加強與海南交流聯系的橋梁紐帶,也在加強兩地重大國家戰略對接,促進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合作上,擔負著新的職能和歷史使命。
“新形勢下,湖南自貿試驗區要進一步優化升級,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深入交流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既要學干法,更要學想法。”祝擁軍舉例說,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先進經驗和制度創新成果,有助于打破束縛湖南自貿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加強與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政策對接,有利于在推動高水平開放的新征程中取得更加明顯的成效。
以引進外資為例,海南實施全國最短,僅27項的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大幅減少了對外商投資禁止和限制條款政策,為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也為湖南自貿區制度創新提供了諸多可借鑒的經驗。
再比如在海南舉辦的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以下簡稱消博會),不僅是新的國際交流平臺,也是暢通國內外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渠道,還是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重要抓手,對于帶動海南的發展,集聚各類生產要素,吸引相關產業鏈落地海南,推動海南創新貿易體制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在湖南,某種意義上,中非經貿博覽會正承擔著這樣的角色,但是否還有其他的進階路徑呢?
“為何我們不能借船出海?”祝擁軍說,可以以消博會為契機,自貿區對接自貿港,充分發揮海南自貿港在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等多方面制度集成創新的優勢,輻射帶動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促進中非經貿博覽會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湖南自貿區的對外開放、園區建設、營商環境塑造等方方面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