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人事聽天命 盡人事聽天命下一句是什么
向內覺察
回歸本源
真正內心有修養的人,不管什么樣的境遇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心境。
如果事情已經盡力了卻不能達到預想,便會順其結果,安于結果。
李汝珍在《鏡花緣》第六回中講“盡人事以聽天命”。
人情事理是自然規律,可變因素很多,無法預測結果。
盡心盡力去做事,能否成功,順其自然。
在過程中盡力而為
在結果上不強求
生而為人,這一生,不論在任何事情上,都應該盡力而為,這就是盡人事。
但一件事情能不能取得所期望的結果,有太多的變化和未知,沒有人能夠預測變化和未知。
所以結果只能遵循天命,這就是聽天命。
人生要有所求,有所求是為了人生不虛度,有了目標和意義,這就足矣。
不要為結果而執著,縱然求而未得,過程中的磨煉也是一種得。
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盡力,這個盡力不是以犧牲生活和生命的盡力,而是認真踏實的態度。
如果一個人為了結果,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哪怕是錯誤的手段。
即使這個過程付出再大的努力,都不會有好的結果的。
在正確的方向上,不斷地沉淀、努力,享受過程。
如果求而得之,看作是生命的饋贈;如果求而不得,看作是生命的磨煉。
總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沒有辦法掌控的。
每當回想起整個過程,沒有遺憾,就不需要責備自己,問心無愧,人的心就能坦然。
有的時候,看似我們對結果執著,實際是對過程的遺憾。
若一個人真的做到了盡力而為,是不會留下遺憾的,也不會耿然于心。
提高做事的標準
降低對結果的期待
唐太宗在《帝范》說: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意思是,你的標準高一點,達成的目標才可能高;你要求嚴一點,得到的結果才可能好。
雖然不是什么樣的標準就一定能得到什么樣的結果,但最多差一個層階,這已經很不錯了。
這是一種盡力而為的行為,退而求其次的心態。
人一定要多做一點,但要把最后對結果的期待放低一點,這樣才能達到內心的圓滿。
人在行為上高要求自己,就是在盡人事,在結果上放輕,就是在順應天命。
因為我們能改變自己的行為,但是不能改變其中的變數。
我們在能改變的地方下功夫,在變數中順應變化。
不能因為可能結果不如意而完全放棄了自己的行動,隨波逐流,逆來順受。
這不是順其自然,也不是盡人事,知天命,而是消極地放棄。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降低內心的期望,不如意之事就只有一二了。
但如果我們能以最大的努力去踐行,去做,收獲的結果就會比預期更驚喜。
定目標的時候,往上調一個臺階,做期待的時候,往下調一個等級,這是人生的一種智慧。
這樣的心態,也會持續地讓我們在事情中找到價值感。
結果不求滿
過程盡全力
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詩,是蔡襄的《十三日吉祥探花》,全文是:
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待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無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憐。
意思是,花還沒有全開,月還沒有全圓,尋花待月的心情仍一如往常。
但花開便謝,月滿則虧,明明知道花月如此無情,卻還要苦苦追尋等待,更顯得可憐。
花未開全,越滿則虧是自然現象,凡事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都是運動與循環之間。
但如果我們執著于花開全,月圓滿,那就是一種悲哀。
因為我們在不能改變的地方執著,卻忘了享受花開花謝,月缺月圓的過程。
就像之前一個學生說:“我一心想考北大,卻沒能如意”。
這樣的結果,可以選擇郁郁寡歡,壓抑自己。
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想想自己即使落選北大,所獲得的學校也相對好得多。
結果不求滿,過程盡全心,這就是自然規律,是人生的規律。
若人能真正理解“花未開全月未圓,最好的人生是小滿”,就會明白,人生漫漫,不留遺憾比結果更重要。
在過程中努力,結果不會太差,人生也不會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