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真正的傳國玉璽哪去了

                      導讀說到傳國玉璽,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尤其是那句“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更是被稱為無人能拒絕的誘惑。璽就是印,所謂玉璽,就是由玉制作的印章。在秦朝以前,玉璽還比較大眾化,老百姓也可以用金玉做印章,秦始皇統一

                      說到傳國玉璽,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尤其是那句“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更是被稱為無人能拒絕的誘惑。

                      璽就是印,所謂玉璽,就是由玉制作的印章。在秦朝以前,玉璽還比較大眾化,老百姓也可以用金玉做印章,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才規定玉璽為皇帝專用。

                      時至今日,傳國玉璽早已不知所蹤,數千年的歷史層層疊疊,無數的故事遮蓋其上,使得傳國玉璽的面容越發模糊,我們就來抽絲剝繭,試圖還原出它本來的面貌。

                      秦漢時期:誕生伊始

                      傳國玉璽誕生于秦朝,又被稱作秦璽、秦始皇璽,秦始皇命名為傳國璽,或許是想讓它陪著秦朝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可惜的是,秦始皇去世不久,秦朝就分崩離析了。

                      劉邦入咸陽時,秦王子嬰奉上天子璽符投降,傳國璽就在其中。其后項羽入關中,主持了分封,劉邦接受漢王封號,因為沒有記載,所以我們不清楚劉邦有沒有把傳國璽上交,不過垓下之戰后項羽自刎,劉邦取得了天下,建立漢朝,傳國璽變成了他的傳家寶,號稱漢傳國璽。

                      《漢書·元后傳》載: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于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

                      在唐章懷太子李賢給《后漢書》做的注解中,引用了一段東漢初年衛宏的注文,對傳國璽有了更詳細的介紹。

                      衛宏曰:其玉出藍田山,題是李斯書,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號曰“傳國璽”。漢高祖定三秦,子嬰獻之,高祖即位乃佩之。

                      按此說法,傳國璽的材質是藍田玉,璽上刻有李斯所寫的八個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以秦朝文字來看,應該是篆書。本來這個說法合情合理,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材質和文字都有了其他說法。

                      先說材質。

                      北魏崔浩《漢紀音義 》云:傳國璽,是和氏璧作之。

                      和氏璧最早見于《韓非子》,是一塊出自楚國的寶玉,后來流落至趙國,秦昭襄王想用城池來換,卻因藺相如的出現而沒有成功,這就是家喻戶曉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崔浩生活的時代離秦始皇時期足有六百余年,相當于現在跟明朝初年的差距,在沒有文獻、考古等證據支撐的情況下,描述一個六百年前的事物幾乎等于信口雌黃,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文字問題下文再述,我們回到傳國玉璽的傳承過程。

                      西漢末年,孺子嬰年幼不能理政,傳國璽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保管,王莽篡位前,派人去向姑姑索要傳國玉璽。

                      衛宏曰: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璽,后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

                      《漢書·元后傳》載: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

                      兩處記載都說王太后把傳國玉璽扔在地上,但衛宏明說缺了一角,班固則沒說摔壞的事。而盛傳的用黃金修補缺口的說法,兩人都沒提,也沒有其他記載支持。

                      王莽得了傳國璽后稱帝,建立了新朝,并實行了一系列復古措施,激起天下大亂,各種起義不斷。

                      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于亂軍之中,傳國璽落入綠林軍所擁立的更始帝劉玄手中。沒兩年,劉玄被赤眉軍擊敗,傳國璽被送到赤眉軍擁立的皇帝劉盆子面前。

                      27年,漢光武帝劉秀的部隊擊破赤眉軍,劉盆子只能乖乖地將傳國璽獻上,傳國璽開始了東漢時代。

                      衛宏曰:及莽敗時,仍帶璽紱,杜吳殺莽,不知取璽,公賓就斬莽首,并取璽。更始將李松送上更始。赤眉至高陵,更始奉璽上赤眉。建武三年,盆子奉以上光武。

                      三國兩晉時期:疑云始現

                      秦漢時期,傳國璽的傳承過程還是很明朗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劉家人手里當了傳家寶,可隨著東漢的日漸衰落,傳國璽即將迎來數不清的劫難。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搞得洛陽大亂,張讓等人裹挾少帝劉辯倉皇離開,連傳國璽都沒來得及帶。等到皇帝被董卓護送回京,這才發現傳國璽不見了。

                      不久各地官員起兵反董,董卓挾持自己擁立的漢獻帝劉協西遷長安。孫堅率部進入洛陽,在城南的一口井中發現了傳國璽。

                      南朝宋裴松之給《三國志》作注解的時候,引用了《吳書》的記載,記錄了這一事件。

                      吳書曰: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

                      這更佐證了上文提及的傳國玉璽有缺口但沒有修補一說。

                      孫堅得璽很快被他的上司袁術得知,袁術拘留孫堅的家眷,以此得到傳國璽。袁術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稱帝,卻很快覆滅,傳國璽被徐璆帶到許昌,獻給了漢獻帝。

                      山陽公載記曰: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后漢書·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載:術死軍破,璆得其盜國璽,及還許,上之。

                      曹操死后,曹丕繼位為魏王,開啟了漢魏禪代的進程,稱帝建國。46年后,禪讓大戲再次上演,司馬炎從魏元帝手中接過傳國璽,建立了西晉,是為晉武帝。

                      西晉滅吳后,結束了漢末以來的百年亂世,本以為這是亂世的終結,孰料卻是更大亂世的開始。晉武帝去世以后,昏庸的晉惠帝在位,手握軍權的諸王紛紛對皇位發起沖擊,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后,中原虛弱,內遷的胡人掀起叛亂,“五胡亂華”拉開序幕,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時代開始了。

                      率先發難的是匈奴劉淵,他建立了匈奴漢國,其子劉曜攻入洛陽,從晉懷帝手中奪得傳國璽。在南方的東晉皇帝因沒有傳國璽,被稱作“白板天子”。

                      后來劉曜改國號為趙,匈奴漢國又稱漢趙或前趙。與此同時羯人石勒建立后趙,發兵攻滅前趙,奪取了傳國璽。

                      《晉書·載記·劉曜》載:遷帝及惠帝羊后、傳國六璽于平陽。

                      《晉書·載記·石勒》載:季龍克上邽,遣主簿趙封送傳國玉璽、金璽、太子玉璽各一于勒。

                      季龍就是石勒的侄子石虎,他在石勒死后奪位稱帝,在他死后,后趙陷入宗室奪權的內亂,后趙走上了西晉的老路。

                      內亂后期,石虎的養孫石閔控制了后趙的國都鄴城,拿著傳國璽稱帝建國,國號魏,并恢復本姓冉,是為冉魏。

                      在冉魏這里,傳國璽陷入了“真假美猴王”的戲碼。

                      冉魏實力弱小,很快被來自遼東的慕容鮮卑打得瀕臨滅國,不得不遣使向東晉稱臣求救。東晉官員戴施帶了一百多人前來,要求冉魏獻出傳國璽,東晉才會出兵,傳國璽因此被送往東晉。

                      東晉孫盛《晉陽秋》載:冉閔大將軍蔣干以傳國璽付河南太守戴施,施獻之,百僚皆賀。璽光照洞徹,上蟠螭文隱起,書曰:昊天之命,皇帝壽昌。

                      文字問題就此出場,孫盛跟衛宏的記載出現了偏差,除了兩人以外,還有應劭記載的“受命于天,既壽且康”。徐廣記載的“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四個版本到底孰是孰非?

                      我們按年代排序,衛宏是東漢初年人,他是最早記錄傳國璽文字的人,而且在漢光武帝手下做過官,應當見過傳國璽的文字。其次是漢末的應劭,他是漢末泰山太守,曹操的父親曹嵩死在泰山郡,他怕曹操報復自己,就投奔了袁紹,最后死在鄴城,從未進過許都,見到傳國璽的機會很小。

                      孫盛是東晉中期人,徐廣是東晉末人,兩人都當過秘書郎,負責校對書籍,這或許是兩人記載的版本只差一字的原因。

                      綜上,按年代和經歷看,衛宏的記載最為可信,東晉拿到的傳國璽大概率是假的,我們權且將之稱為傳國璽一號。

                      戴施走后,鄴城被慕容鮮卑攻破,慕容鮮卑的首領慕容儁(jùn)又收到了一個傳國璽。這是從冉閔妻子手中得到的,慕容儁因而稱帝,建立前燕。這就是傳國璽二號。

                      《晉書·載記·慕容儁》載:先是,蔣干以傳國璽送于建鄴,儁欲神其事業,言歷運在己,乃詐云閔妻得之以獻,賜號曰“奉璽君”。

                      前燕迅速擴張,占領了北方東部,與此同時,氐族苻健占據北方西部,建立前秦,燕、秦、晉并為三強。公元369年,前秦滅前燕,二號就到了前秦天王苻堅的手中。

                      苻堅在淝水之戰被東晉大敗,剛被滅掉的各種勢力紛紛掀起叛亂,前秦的江山陷入風雨飄搖。

                      其中羌族姚萇建立了后秦政權,出兵俘獲苻堅,要求苻堅交出傳國玉璽。苻堅聲稱已經將玉璽送往東晉,姚萇大怒,虐殺苻堅。

                      《晉書·載記·苻堅》載:萇求傳國璽于堅曰:&34;萇次膺符歷,可以為惠。&34;堅瞋目叱之曰:&34;小羌乃敢干逼天子,豈以傳國璽授汝羌也,圖緯符命,何所依據?五胡次序,無汝羌名。違天不祥,其能久乎!璽已送晉,不可得也。&34;

                      苻堅說是怎么說,但東晉方面并沒有收到玉璽的記錄,當然,按照東晉的記錄,他們已經有一號了,二號在他們眼中只是贗品而已,失去蹤跡也不值一提。

                      至此,兩個傳國璽一假一失蹤,傳國璽的時代似乎結束了,但事實并非如此。由于傳國璽被秦漢相傳數百年,早已被賦予天命的寓意,每個政權都希望得到它來標榜自己是正統,如東晉,未嘗不知道一號上面的文字不對,但他們已經忍受了幾十年“白板天子”的稱呼了,不想再忍了。

                      由于這個原因,每次傳國璽失蹤后,過一段時間總會有人獻璽,然后一幫人站出來說這是秦璽,實際上這個璽可能漏洞百出。

                      二號失蹤后,一號就成了關注的焦點。403年,桓玄篡位,晉安帝被廢,一號從東晉轉手到桓楚。

                      桓玄很快被劉裕擊敗,余黨投奔后秦,后秦正打瞌睡,這些人就送來了枕頭,于是高調宣稱他們帶來了傳國璽,圓了自家的玉璽夢。東晉方面堅決否認此事,他們聲稱傳國璽被晉安帝拿了回來。

                      隨著417年劉裕滅后秦,這個爭議變得沒有意義。

                      《南史·本紀第一》載:帝先收其彜器、渾儀、 土圭、記里鼓、指南車及秦始皇玉璽送之都城。

                      420年,劉裕接受禪讓,建立劉宋,南朝就此開始。439年,崛起于代地的北魏統一了北方,北朝開始。

                      南北朝時期:撲朔迷離

                      北朝一開始是沒有傳國璽的,直到北魏太武帝滅佛的時候,從鄴城的一座佛塔挖出來兩個玉璽。

                      《魏書·帝紀四》載:戊子,鄴城毀五層佛圖,于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皆曰:&34;受命于天,既壽永昌&34;,其一刻其旁曰:&34;魏所受漢傳國璽。&34;

                      這次“意外發現”頗有意味,雖然玉璽的文字對得上傳國璽,但數量卻有兩個,有一個還刻有“魏所受漢傳國璽”,遼人記載說這是曹丕得璽后所刻,但遼國距離三國有八百多年,估計是從魏這個國號猜的,并無實據。

                      要說這個玉璽是真的,倒也不是沒有可能,那就是當年冉閔之妻獻出的二號也是假的,真的被埋在佛塔了。但這個可能性實在不好說,上文提出傳國璽材質為和氏璧的崔浩就是北魏太武帝的重臣,鑒于此,我還是更傾向于它是假的,可以稱之為傳國璽三號。

                      北魏末年,北魏孝武帝不滿高歡專權,帶著三號跑了,投靠與高歡為敵的關中軍閥宇文泰,高歡另立新帝,是為東魏。宇文泰也不是好人,弒殺孝武帝,另立新帝,是為西魏,北魏就此分裂。

                      東魏被高歡之子取代,建立北齊;西魏被宇文泰之子取代,建立北周。

                      北周有傳國璽三號,北齊卻沒有,北齊文宣帝心里不是滋味,巧的是,當年后秦的故事再一次上演,一撥人從南方帶來了傳國璽。

                      傳國璽一號在南朝的傳承一開始比較平穩,劉宋末落入蕭道成之手,蕭道成建立南齊;南齊末落入蕭衍之手,蕭衍建立南梁;南梁末落入侯景手中,侯景建立侯漢政權。

                      侯景很快敗亡,傳國璽不知所蹤,但北齊方面稱,侯景把傳國璽交給了近臣趙思賢,趙思賢交給了郭元建,郭元建帶著它投奔北齊。

                      《北齊書·辛術傳》載:獲傳國璽送鄴,文宣以璽告于太廟。此璽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紐交盤龍,其文曰:&34;受命于天,既壽永昌。&34;······景敗,侍中趙思賢以璽投景南兗州刺史郭元建,送于術,故術以進焉。

                      雖然北齊聲稱這個傳國璽是從南朝得來的,但上面的文字跟一號并不相同,可見已經不是戴施帶回的那個,暫且稱之為傳國璽四號。

                      侯景敗亡后,南梁也廢了,很快被陳霸先建立的南陳取代。

                      北周、北齊和南陳并立于世,周、齊都有傳國璽,陳國怎么能沒有,于是就有了建康城的一個和尚獻上傳國璽,自稱是侯景兒子丟井里的,文字是“皇帝壽昌”,可能是一號。

                      577年,北周滅北齊。581年,楊堅接受北周禪讓,建立隋朝。589年,隋滅陳,天下一統,一號、三號、四號都歸于隋朝。不知是不是隋文帝看花了眼,在稱帝次年就把傳國璽改名為受命璽。

                      《隋書·帝紀一》載:甲子,改傳國璽曰受命璽。

                      隋唐及以后:人手標配

                      隋末起義蜂起,隋煬帝窩在揚州不可北歸,引發士兵嘩變,士兵擁護宇文化及為主,弒殺隋煬帝,繼而北歸,被竇建德擊敗。竇建德被唐軍擊敗后,其余部向唐高祖李淵獻出傳國璽。

                      《新唐書·竇建德傳》載:建德妻奉山東地并傳國八璽來降。

                      貞觀年間,唐太宗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又刻了一個受命璽,以白玉為螭首,文字是“皇帝景命,有德者昌”。

                      這些傳國璽傳至唐末,又多出許多“分身”。

                      后梁篡唐時獲得一個,后唐滅后梁時轉入后唐,可后唐莊宗很快又得到兩個。

                      其一是河北的一個和尚獻出的,聲稱是黃巢之亂時唐僖宗遺失,輾轉流落河北;其二是滅前蜀所得,聲稱是唐末權宦田令孜從唐僖宗那里偷出來的,后來帶著跑到成都,被前蜀王建所得。這兩個傳國璽經歷實在太過離譜,看看即可。

                      后唐內亂頻發,到了末帝李從珂手上,傳國璽不知所蹤。隨后又聲稱在洛陽找到了一個傳國璽。石敬瑭借契丹兵滅后唐時,李從珂自焚而死,這個傳國璽也一塊被毀了。

                      石敬瑭找不到傳國璽,干脆自己刻了一個,當作后晉的受命寶。

                      《舊五代史·后晉·高祖三》:辛酉,制皇帝受命寶,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為文。

                      后晉被契丹所滅,這個受命寶被遼太宗耶律德光所得,帶回了契丹,后面的后漢、后周、北宋前中期都沒有傳國璽,可能是他們還要臉,所以連假的都沒有。

                      到了宋哲宗時期,咸陽農民段義從地里挖出來一個,官府鑒定后認為是真的,送入汴京。或許有那么一絲絲可能,這是當年苻堅送出去的那個二號,就稱之為疑似二號吧。

                      金國崛起后,先滅了遼國,石敬瑭那塊受命寶有了兩種下場,一說天祚帝耶律延禧把它扔到河里了,一說被金將完顏宗望所獲,獻給了金國皇帝。之后金滅北宋,拿到了疑似二號,南宋沒有傳國璽,自己又刻了一個。

                      蒙宋滅金時,完顏守緒帶著傳國璽自焚,不知他毀的是哪個,還是兩個都毀了。其后元朝滅南宋,把一大堆從南宋得到的璽都銷毀了。

                      元世祖忽必烈剛去世時,京城竟然有人賣傳國璽!御史楊桓為此寫下一篇考證文章,證明賣的是疑似二號,是真貨,獻給了剛繼位的元成宗。

                      這一結論的錯漏之處在于沒有說清楚疑似二號怎么流落民間的,清人趙翼在《陔余叢考》專門寫了篇《楊桓<傳國璽考>之誤》來駁斥。

                      楊恒獻上去的這個被元順帝帶到了草原,所以明朝沒有傳國璽。可能是假貨出的實在太多了,明朝對仿造沒有半點興趣,明朝中期有個湖北農民又刨出來一塊傳國璽,經官府鑒定是假的。

                      明末時,一個牧民發現了一塊玉璽,獻給了第四代順義王卜失兔,其后被林丹汗奪取,后金皇太極擊敗林丹汗以后,奪得這個玉璽。

                      這個玉璽上只有四個字,即“制誥之寶”,這說明即使這個玉璽是元順帝帶到草原的,也只是專門用于專門工作的玉璽,而非傳國璽。

                      當然,皇太極并不需要這個玉璽真的是傳國璽,只要他手下都說是就行,那就是祥瑞,于是他改國號為大清,正式稱帝。

                      這塊玉璽一直傳到乾隆帝手中,乾隆帝親自鑒定后認為不是傳國璽,將之毀掉。此后,再無人出來獻璽。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李陽”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