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里等于多少米 一海里為什么是1852米
這是一道歷史題。
人類在早期航行時,出現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一旦離開港灣,基本上去哪里全靠猜。所以漁民普遍拜海拜神,畢竟出海這事兒本身就很神。
▲泰坦尼克號鎮個樓
當時嘗試過各種方法,要想辨別具體位置,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參照物,除了在靠岸大陸架附近航行,能以陸地上的物體參照之外,其他時間基本只能靠天吃飯,看星星,看太陽。
但由于參照物過于遙遠,只能辨別大體方向,至于準確度么,原本打算去印度吃個咖喱,結果最后是在菲律賓吃的椰子,所以才有發現新大陸等一系列神之操作青史留名。
后來,經過一代代航海家們的探索,探測出地球是個球體,有兩極、有赤道,然后定義出了經緯線。
緯線指的是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南北兩極點是最短的緯線,短到只有一個點。
一般認為繞地球一周就是大體走一條緯線,所以站在南北兩個極點轉一圈也是“環球旅行”。
經線則是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每條經線大體相等,時間點也相同。所以,如果在海上找一個參照物或者定義船走了多遠,顯示用經線比緯線更適合。
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整圓,是360弧度,將這個整圓先360等分,每一等分再劃分為60等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海里。
所以船行駛在海洋之中,按照一等份、一等份這么計算距離,非常方便。而公里來源于米制。
當時規定“一米”的長度是經過巴黎的子午線,從北極到赤道(相當于經線一半)圓圈長度的千萬分之一。
但這個長度過于難統計,所以后來研究人員通過測光速的辦法確定了準確的1米,進而再推出公里的長度。
后來根據1929年國際水文地理學會議對海里的測量,1海里=1.862公里。
公里的出現其實比海里要晚,這也是航行不用海里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這里有個新的問題,既然公里出現的晚,為什么在陸地上還使用公里,而不是海里。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是海里是一個比較粗略的長度計量單位,因為在茫茫大海上不需要那么精確,大體方向沒錯就行。但在陸地上,參照物眾多,又貼近人們的生活,自然需要更精確的單位。
二是歷史慣性原則,就好比鐵軌的寬度就是馬屁股定的一樣。在法國強制推行米制單位后,逐漸傳播到全世界。也形成了后來的慣例,陸上用米制,海上用海里。
留個小問題:1海里等于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