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何處無芳草下一句 天涯何處無芳草幽默回復
用“有趣”來形容蘇軾,顯然是不夠全面的。所以林語堂先生才會用了諸如: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美食家、一個釀酒詩等詞來形容他。蘇軾日常到底有趣到什么程度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是一個“人見人愛,花開花開,車見車載”的文人。
蘇軾的作品不只在兩宋受到追捧,在遼國、西夏等國也很是風靡,當時朝廷想禁都禁不住。這樣的翩翩文人自然也受到不少才女的喜歡,據史料記載當年蘇軾每次赴宴,都有不少主人家的家眷、丫環等爭著求詩,追星陣勢不輸今人。甚至有姑娘為他終生不嫁,他的那首“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就是為了紀念因相思過度而郁郁而終女粉絲的。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頗有女人緣、人見人愛的蘇軾,卻寫了失戀金句“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又是為何呢?這是令很多人想不通的事。所以本期筆者就和大家說一說這首《蝶戀花·春景》: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對于此詞的創作時期,目前尚有爭論,有人認為寫于密州,也有人認為作于嶺南,不管是寫于哪里,都肯定是寫于蘇軾仕途失意、外放為官時。所以全詞看似是在惜春、傷春,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的前途所傷。
詞的上片是惜春,殘紅褪盡,但青杏卻長了出來,燕子仍在翩翩起舞,綠水也繞著小村莊。樹枝上的柳絮漸漸少了,可天下這么大,又怎會找不到芳草!有人為“天涯何處無芳草”,續上了一句“何必單戀一枝花”,讓它成為了安慰失戀的金句。
在山上的杜鵑花
但事實上,蘇軾這7個字并非原創,它是模仿屈原《離騷》中的名句“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屈原當年寫下這首古代最長抒情詩,顯然不是講兒女私情,而是抒發自己堅定的理想和不屈的抱負。在看過了屈原原句后,我們才知道蘇軾有多牛!他巧妙地將屈原“獨無芳草”的意象加上“天涯”的意境,令原句更有感染力,既是向屈子致敬,更是表達同他一樣的壯志情懷,所以這一句講的并不只是愛情。
詞的下片墻內蕩秋千的姑娘,墻外的為情所傷的行人,和屈原《離騷》中以美人和香草比喻理想是一樣的。不缺人愛的蘇軾并不是想說暗戀的苦,而是想表達懷才不遇的愁,這才是他寫這首詞真正的目的。之所以會用這么隱晦的方式寫出來,極有可能是因為他吃了太多說話太直的虧,畢竟就連“烏臺詩案”都是因為他的多嘴。然而對于蘇軾這樣的人來說,心中有事不說顯然不是他的風格,所以選擇以惜春、寫戀情的方式讓朝廷明白他的想法,其實是很高明的作法。
了解了這些,大家還覺得這只是一首單純的愛情詞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