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犬相聞的意思 雞犬相聞消息近什么意思
先講個真實的小故事,當年可把我感動的稀里嘩啦。我有一位朋友,他暗戀一位女生,可是從不告白,女生也就不知情。兩人一直以一種至交好友的身份相處。后來女生有了意中人,他就幫著出謀劃策,追求幸福(當然,此時的他心中流淚)。直到女生結婚了,生子了,他在心中卻仍然放不下,可又不想去破壞別人的家庭。他不敢在女生的每條朋友圈點贊評論,只能裝作偶爾關注。在得知女生升職加薪,或傷心難過的時候經常是買了車票就往她所在的城市跑,可往往裝做是出差到那兒。一晃多年過去了,再遇到他時,他也已經娶妻生子。問他還在乎嗎?他說現在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雖然還是會去關注她的微信朋友圈,獲知她的喜怒哀樂,但是,再也不會跑去見他了。就像是老子所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了吧。我真心為他感到高興,這段暗戀伴隨著太多思而不得的痛苦,他終于是決定放下了。
這就是現代版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從字面淺顯的解釋就是,雞啼聲,狗吠聲,都可以互相聽得到,也就是明白對方境況,但是卻老死不相往來。
再舉個例子:現在城市中,大家大都生活在單元房中,即使面對面鄰居,往往也是不認識,不來往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往往用來說明鄰里之間那種陌生,人情淡薄的狀態。
我們都熟知“老死不相往來”這句話,那么它最早出自哪里?做什么解釋呢?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原文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認為相鄰的兩個國家的百姓彼此可以望見,兩國的雞鳴狗叫聲都可以互相聽見,但各自吃自己國家豐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風俗生活,各過各的,沒有來往。直到老死都不發動戰爭。老子向往這樣一種原始的純樸風氣。
有些人對這句話很不贊同。覺得在當時戰火紛飛兵荒馬亂的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給出的這幅畫面太過理想化,是一種遠遠超越世俗的生活態度,當時的任何一個國家想自給自足、獨善其身都是不可能的;再說到現代,不論是個人發展還是國家發展,現在講究的都是加強交流,團隊合作。清朝的閉關治國導致的落后就是這句話的最佳反面例子。
但是,另有一些人對這句話卻很欣賞。認為人們扎堆在一起,為了占有更大面積的住房、更豪華的車子、更有意思的玩具、更聰明的大腦、更多人的崇拜,擠破頭挖空心思地競爭。即使你戰勝了大多數人,站到了頂層就一定幸福嗎?站在塔尖,雖說可以飽覽更遠的風景,但除了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還有巨大的風險,你也許很快就會被一個更強的人打倒,拉下去,摔個粉身碎骨。終究也是惶惶不可終日的。還不如任世界紛擾錯雜,我獨守寧靜之地,過簡單的生活,豈不也好。
那么老子的本意是什么呢?為了避免斷章取義,讓我們聯系整章來看看。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接下來逐句解釋一下:
小國寡民:怎樣回復到純樸的世界呢?應該像百姓很少的小國家一樣,大家都過著純樸和諧的生活。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在小國中,假使有一些人的才干超群,能在十人甚至一百人中脫穎而出,也用不到他的才華。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這個時候,百姓安居樂業相處無事,就會尊重自己,也不想到處搬家了。
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這個時候,雖然有船有車,也沒有人爭先恐后,想去乘坐。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就是有武裝的兵器,也不知道要放在那里。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使人民回復到自然純樸的狀態就會覺得安樂,風俗習慣都覺得樂趣。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與鄰近的邦國互相遠望,都覺得友好,聽到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覺得諧和。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時候,人民生活滿足,生活到老,也沒有怨言,不想互相交往,更不想搬家了。
讀讀整章,我們可以知道:老子描繪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下的場景。而我們所處的環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場景。這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信息閉塞,只要翻過一座山,可能就不知道誰是誰了;但我們現在信息如此發達,只要打開手機、電腦,全世界的信息你都可以獲知。
所以要理解這句話,必須要從實際出發。這個實際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處的實際,而是指當時老子講出這句話的實際。你如果真的覺得2000多年前的東西,能夠解決我們現在的實際問題,那才是最為荒謬的。
而對于當時的他們而言,任何一種學說,實際上都是為了解決面臨的現實困境的一種嘗試。
老子所處的戰國時期,戰爭頻繁,特別是許許多多的小國被吞并,戰爭的頻繁帶來的便是百姓的大量傷亡,其中的血腥是身處和平時代的我們難以想象的。
老子是很牛逼的,在當時,他已經意識到:當國家很小,甚至都夠不成國的時候,人少,不相往來,就沒有利益相爭。當它開始發展壯大,形成了幾個大國,人們難免不會滋生擴疆占有的想法。國家一大,人民需求的利益也增大,人與人之間避免不了競爭,國與國之間避免不了戰爭。而此時,人性里的惡就會顯露出來。
當然,其實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走勢。
當老子看到這種狀況的時候,他就開始想著怎么解決?——既然人本身、國家本身之間的爭斗性不可消減,那只有將這些大國小化。國家越小,戰爭規模也就越小,所造成的傷亡也就越小。當真正達到小國寡民的狀態時,即便是相互之間的戰斗,所造成的傷亡也就會很小了。那么“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就是他提出來的解決途徑了。他希望大家都能獨善其身,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要擁有內心的寧靜。在一個小范圍內自給自足,不需要跟別人交易。在小國寡民的模式中,沒有利益往來,就可以避免戰爭的發生,從而實現安居樂業的目標。
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其實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會的縮影,是他心中最完美的烏托邦。然而以老子的智慧,也必然意識到:歷史的潮流不可逆轉,要讓所有人無欲無求更是不可能的。“小國寡民”也只能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對于老子提出的這個“老死不相往來”而造成的“小國寡民”也是一樣的,你是怎么看的呢?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