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投機半句多 話不投機半句多600字
生命來來往往,我們每天都在遇到不同的人。
總有人讓我們感到舒服,也有人讓我們心生不悅。
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差異,說到底還是人與人的頻率不同。
和頻率不同的人見面,話不投機半句多,彼此相看兩厭;
和頻率相同的人相處,不用你多說什么,就能相互理解。
愚者盲目合群,而智者選擇同頻。
在電影《女孩夢三十》里,女主詹妮是個乖乖女。
為了顯得合群,她特別渴望加入身邊的“姐妹團”。
詹妮每天都主動跟她們打招呼,還模仿她們的說話語調,跟她們穿類似的衣服,用同款化妝品。
過生日的時候,詹妮邀請姐妹團女孩們來自己家。
沒想到,這群女孩卻將她的眼睛蒙上,騙她說要玩游戲,結果把她帶到儲物室捉弄她。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像詹妮這樣害怕孤獨的人。
她們總喜歡融入人群尋求安全感,為了贏得朋友歡心,無休止地砸錢,無底線地花時間。
殊不知,我們最缺的不是慰藉孤獨的情誼,而是和自己相處的能力。
隨波逐流盲目合群,這不是真正的社交,而是庸人的聚會。
很多時候,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反而讓心更孤獨。
生命短暫,與其努力討好別人,不如堅持做自己,這是一件更需要智慧的事。
就像復旦大學老師陳果所說:
我們大可以活成我們自己,活得更本色一點,更真實一點,這才是對自己的真誠與善待。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無論你有多少朋友,他們也不會替你走人生之路。
高質量的人生是一只獨奏曲,而不是別人的伴奏。
強融無濟于事,只會徒增煩惱。
摒棄外界噪音,聽從內心指引,才能更加宛轉悠揚。
《刺猬的優雅》一書中寫道:
“我們都是孤獨的刺猬,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
是啊,同頻者才能共振。
特別欣賞李一諾和顏寧的友誼,兩人同頻成長,成為各自領域的杰出人物。
李一諾和顏寧都畢業于清華大學,兩人相識了20多年。
大學時,她們一起上自習刷題;
畢業后,她們走上不同的道路。
李一諾加入麥肯錫,成為麥肯錫最年輕的全球董事合伙人。
后來,她又離職創業,致力于探索創新教育。
與李一諾不同的是,顏寧醉心學術,先后在清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在生物領域攻克一道道難題。
兩人雖然一年見不了一次,可只要接通電話,就有說不完的話,把腦海的想法不經過濾地傾倒給對方。
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們倆就像小女孩一樣歡脫,手里各拿著一雙細跟高跟鞋,鞋跟對著鞋跟拼出心形。
顏寧坦言:
“我之所以從未覺得孤單,就是因為有像一諾這樣的幾位好友在,能讓我在享受自由的同時,精神上始終有知己相伴。”
同頻的人,不是經歷一樣,也不是年齡相仿,而是價值觀接近。
這樣的人,無言而暖。
當你把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展示出來時,不用擔心對方嘲笑自己;
當你把生活最狼狽的事情告訴對方時,不用害怕對方置之不理。
只需要一個眼神,對方就能明白你的需求。
你們一起回憶過往、暢談未來,又擁有當下的幸福。
你們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開懷大笑,在悄然流逝的時光里慢慢變老。
這樣同頻的人不用太多,一個就好。
前段時間,看到同事秋姐發的朋友圈,配圖是她剛考下的注冊會計師證。
這個證書含金量高,很難通過,評論區一片稱贊。
原先吐槽秋姐不合群的同事,也紛紛找她取經。
在公司里,秋姐是出了名的“不合群”。
和業務沒關系的飯局,堅決不參加;
和工作不相關的聊天,從不瞎八卦。
大家業余時間組團打游戲,唯獨秋姐按照自己的節奏聽課學習。
早上洗杯子、接水,中午去食堂吃飯時,秋姐也會盡量和其他同事錯開,避免排隊等候。
這些行為看似不近人情,但真的可以節約很多時間。
也因此,秋姐的工作效率,永遠是組里最高的。
其實,秋姐之所以不合群,不是情商低,而是不想委屈自己。
她知道,與其虛情假意地客套,不如安安靜靜地做自己,自在且舒心。
秋姐告訴我,以前她也為了跟同事有話題聊,去追不想看的劇,結果發現一味地討好,換不來對應的尊重。
意識到這點后,她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再在乎別人的眼光。
是啊,生命如此短暫,何必為了合群勉強自己。
曾看過一個短片,叫《不合群的你,努力融入的樣子讓人心疼》。
短片的主角是個三角形,它先后遇見了圓形隊伍、方形隊伍。
為了融入其中,它一次次被排擠、被打壓,最終變成了“四不像”。
這世界就是如此,自古圣賢皆寂寞。
反之,越合群,越平庸。
不合群的人,才活得最真實、最痛快、也最愜意。
千萬別小瞧那個不合群的人,說不定人家正默默努力,等花開后驚艷所有人。
我們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害怕別人的討厭,也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按自己的意愿過一生。
網上有個熱門話題,叫“該不該為了合群而改變自己”。
這個話題的閱讀量高達4.1億,很多人在評論區寫下自己的經歷。
有人因為合群失去自我,還有人因為合群錢財散盡。
道不同不相為謀,你永遠無法獲取所有人的青睞。
就算擠進了不屬于自己的圈子,也永遠是個局外人。
人際關系中,比合群更重要的,是找到同頻共振的搭檔。
正如蔡康永所說:
“如果什么事情都指望自己去符合別人的期望,終究有一天會感到吃力,我們應該為自己活一次。”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成為自己。
作者 | 林希言,微信公眾號:希言說成長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