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干部網絡學院 重慶干部網絡學院1.4.1
重慶日報客戶端 記者 陳國棟
▲3月9日,揚帆課堂——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校園專場宣講會在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舉行。記者 羅斌 攝/視覺重慶
思想之旗領航向,人間正道開新篇。
黨的二十大以來,重慶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采取多種方式傳達學習、安排部署、組織培訓、開展宣講、推進落實,著力引導全市上下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上來。
藍圖繪就,號角吹響。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我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紛紛表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學習領會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按照市委六屆二次全會部署,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從嚴從實抓好學習培訓
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
2月11日至15日,市管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在市委黨校開班學習,這是新春后我市理論學習第一班。
這是一場思想的大洗禮。自學、聽報告、聽講座、分組討論、分享心得體會……五天時間里,500多名學員原原本本學、聯系實際學、持續跟進學,從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學習結束后,學員們紛紛表示,“加了油,充了電,收獲很大!”“時不我待,馬上就干!”這也是我市黨員干部參加專題學習培訓的共同心得。
重慶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貫徹。大會召開后,重慶市委常委會賡即召開會議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要求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所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學習宣傳貫徹。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會議主題主線,審議通過《中共重慶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堅決擁護“兩個確立” 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在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決定》和全會決議,要求全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而團結奮斗。
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以及市級各部門及時召開會議傳達學習。市級領導帶頭學習,帶動各區縣各部門各單位深入學習。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重慶通過抓住“關鍵少數”,以上率下,帶動絕大多數。通過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知原義,抓好黨員干部學習培訓,不斷提升理論素養,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凝心鑄魂。
——充分發揮中心組學習的示范引領作用。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堅持先學一步、學深一層,開展原汁原味、逐字逐句學習,分章分節、聯系實際研討,堅持融入結合、融會貫通,為全市黨員干部作出表率。
全市各級中心組堅持把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重點內容,制定系統學習計劃,列出專題進行研討,注重運用好《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等輔導材料,突出研討交流等關鍵環節,推動全市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全覆蓋。截至目前,市管黨組織理論學習中心組開展專題學習810余次。
——組織開展黨員干部專題學習培訓,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培訓計劃。各級領導干部以身作則認真研讀報告原文和輔導教材、重點讀物,引導黨員干部做到學深悟透、知行合一,確保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達到每個支部、每名黨員。截至目前,市管領導干部2100余人次參加培訓。
——網上“每日一課”強化全過程全員學習。“學習強國”重慶學習平臺開設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欄,重慶“紅巖魂”智慧黨建微信平臺開設“每日一課”學習欄目,重慶干部網絡學院上線50余門網絡課程,持續營造隨時學、隨地學、常態學、全員學的濃厚學習氛圍,幫助廣大黨員干部不斷深化學習。
大家表示,通過學習培訓進一步深化了對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領會把握,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領會把握,對中國式現代化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的領會把握,信心更足、動力更強、方向更明。
深入基層抓好宣傳宣講
讓黨的好聲音飛入百姓家
“西邊不亮東邊亮,兩相對比分下上。”前不久,在渝北區石船鎮“銅鑼山下小講堂”,曲藝演員出身的名嘴張珂,用貫口、押韻等技藝,一氣呵成講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讓臺下的干部群眾聽得過癮。
當天,渝北區委宣傳部組織4位理論名嘴來到這里,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平實的鄉土話,曲藝、金錢板等形式,受到大家歡迎。
2月3日,“黨的聲音進萬家 文明實踐在行動”——重慶市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宣講暨新時代文明實踐“六講”活動在巴南區龍洲灣街道龍海社區舉行。志愿者們深入淺出地宣講,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既講大道理,也講小故事,為廣大聽眾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重慶堅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面向社會抓好宣傳宣講,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用好平臺載體,廣泛組織動員全社會全員參與,持續興起深學深悟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新聞宣傳有聲勢。市委宣傳部構建全市統籌的融媒體傳播矩陣,協調中央駐渝媒體,組織市屬主流媒體,統籌區縣融媒體中心,建立定期調度研判、前方后方聯動、線上線下互動機制,推出“二十大時光”等專欄,刊發刊播稿件1.15萬余篇、累計傳播量16.8億人次,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廣泛傳播、形成聲勢。
統一開設“全面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重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等專欄,策劃開展“一江碧水向東流”行進式主題采訪和“大美重慶·就在家門口”主題宣傳等,刊發刊播稿件1.3萬余篇,累計傳播量8億人次,全景呈現全市上下在新時代新征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而團結奮斗的生動實踐。
用好“學習強國”重慶學習平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各級黨報黨刊理論平臺,用新媒體形式、貼近群眾的語言,集中推出一系列深度報道、言論評論、理論闡釋文章和融媒體產品等。
——理論宣講有成效。加強對接聯絡,精心服務中央宣講團在渝宣講,組織全市8000余名黨員干部、高校師生以視頻形式收聽收看宣講報告。市委主要領導赴重慶大學,面向廣大師生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并就中國式現代化、科技創新、大學生就業創業、高等教育發展等問題與師生代表開展互動。
高規格組建市委宣講團,市領導以及市委黨校、高等院校、社科理論界專家學者,深入各區縣、市級有關部門、國有重點企業、高等院校等,開展高水平、示范性集中宣講172場。
分級分類組建“六進”宣講隊,組織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宣講2.2萬余場次,線下覆蓋人次168.3萬,線上覆蓋人次4800.7萬。
結合群眾關切和期待,深入基層廣泛開展“學習新思想”“榜樣面對面”等微宣講活動2.9萬余場,覆蓋人次114.5萬,真正把黨的二十大精神送到群眾心坎上。
——社會宣傳有影響。高標準高質量做好“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覽,布展重慶單元展覽元素116個,重慶元素入選中央綜合展區50個,充分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宏大場景中重慶奮進的新氣象新面貌,累計接待觀眾25萬余人次。
堅持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精心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統籌安排7大類22個方面活動,明確55項重點活動,吸引廣大干部群眾在踴躍參與實踐中弘揚主流價值、提高精神境界。
實施“千媒萬屏”“首頁首屏”“進圈入群”社會宣傳三大工程,覆蓋政務新媒體和官方網站1300個、微信群近6萬個、電子屏幕10萬處,累計發布公益廣告500萬平方米,讓黨的二十大精神隨處可見、隨處可學。
——文藝宣傳有影響。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委、市文聯、市作協組織市級專業文藝院團,深入區縣、社區、鄉村扎實開展“放歌新征程 禮贊新時代”主題文藝宣傳,累計開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文藝宣傳系列活動5600余場次,組建文藝小分隊770余支,演職人員1.4萬余人,惠及群眾800萬余人,不斷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巴渝大地深入人心,為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凝聚奮進力量。
宣傳宣講促發展
賽馬比拼見成效
2月18日,2023年一季度重慶市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的項目之一——九龍坡紅馬天泰新能源正極材料研發生產基地挖機轟鳴,熱火朝天。該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帶動九龍坡區新能源產業實現新突破。
在九龍坡,不僅僅是工業加快轉型升級,都市消費也主動迭代升級。2月11日,九龍坡區首個創新市集——小花市集·桃花溪市,在石坪橋街道“七彩愛情谷”親水步道旁熱鬧開市,活躍的夜市經濟,提振了消費信心,讓市民、游客感受到煙火氣息。
發展是解決當前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重慶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抓好深學篤行,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通過學習宣傳,重慶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政治上更加堅定。大家紛紛表示,要時時忠誠核心、事事緊跟核心、處處維護核心、堅決捍衛核心,更加自覺地做“兩個確立”的堅定擁護者、“兩個維護”的忠實實踐者,堅決做到“總書記有號令、黨中央有部署,重慶見行動”。
通過學習宣傳,重慶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思想上更加堅毅。大家一致認為,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前進方向,市委六屆二次全會對標落實,明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將切實做到“五個牢牢把握”,把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轉化為實際行動,共同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各項事業。
通過學習宣傳,重慶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行動上更加堅決。大家表示,要全面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前行。前進道路上,要以思想的力量激揚奮進的力量,以理論的主動把握歷史的主動,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擁抱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建設新重慶,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重慶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