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桂枝干姜的副作用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出自《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對該條文和該方的解讀,胡希恕先生和劉渡舟先生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認識,選錄于下。
胡希恕先生在《胡希恕傷寒論講座》該條文下開首就說:“此方常用。”接下來解釋說:
“胸脅滿微結,胸脅滿為柴胡證,微結,里面微有所結,結得不厲害,但是有所結。”
“我們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就是個(人)體會,各注家都沒這么注,這個柴胡桂枝干姜湯利于大便干,這也奇怪,有人一看又有干姜,又有桂枝,就認為偏溫,其實這個藥,大便稍溏,用它就是要瀉的。所以微結,就是里頭微有所結,(只)是結得不像陽明病及結胸病那樣結得兇。”
“在臨床上有無名的低熱,用此方很好,沒有其他的表證,但現些柴胡證,我用此方治低熱,治得很多,找不出來什么原因,如肝炎低熱的用此方可解除。”
“花粉本身有潤下的作用,再加上咸寒的牡蠣一起,有通大便的作用。”
劉渡舟先生在《傷寒論詮解》中指出:
“根據本方的藥理作用和臨床實踐,用之治療少陽病而兼太陰脾家虛的證候,確為對證之方。”
“與大柴胡湯治療少陽病而兼陽明胃家熱實的證候相對比,恰有寒熱虛實對照鑒別的意義。少陽不但為表里之樞,也為陰陽之樞,故臨近于太陰。”
“當少陽病內及太陰之時,則可見脘腹脹滿、便溏不調、脈緩無力等證。在臨床上某些慢性肝病的患者,常可見到這類證候,它既有口苦、口渴、心煩、脅痛等肝膽熱郁之證,又有便溏、腹脹、納差等脾胃虛寒之象。”
“由于本方寒熱并用,肝脾同治,既清肝膽之熱,又溫脾胃之寒,故用于治療這類寒熱錯雜的肝脾疾患,療效卓著。”
我們從這兩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兩位老先生都是從臨床角度解讀的。我們可以確信,兩位老先生都是實話實說,彼此在臨床上也就是這樣用的。
問題出來了。同一方證,便干和便溏截然相反,而兩種說法又都是來源于實踐,都沒有錯。為什么?
可以這樣認為:
如果我們從“外感”立論,治療著眼于“邪”,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湯證重在邪氣郁結,臨證當見郁結所致大便偏干。
如果我們從“內傷”立論,治療著眼于“正”,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湯證重在臟腑功能失常,臨證當見脾寒所致大便偏稀。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請關注公眾號 藥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