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誰來為智能機器人服務?應用技術員等新職業迎來廣闊前景
在人社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新近聯合發布的新職業信息中,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成為官方認定的新職業之一。這意味著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突破和普及,成品商業化的智能機器人,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了,因而格外引人關注。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經過幾年的搜集整理,給了服務機器人一個初步的定義:服務機器人是一種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人,它能完成有益于人類健康的服務工作,但不包括從事生產的設備。
記者從中國電子學會獲悉,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已占全球市場1/4以上,2020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億美元。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梁靚介紹,2019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94.1億美元,其中服務機器人94.6億美元,同比增長14.1%;服務機器人獲得領域內最快增長。
服務機器人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主要從事維護保養、修理、運輸、清洗、保安、救援、監護等工作。能自己坐電梯送餐的機器人,會做菜的機器人,會調咖啡的機器人,會垃圾分類的機器人,寵物陪伴機器人……各種新型機器人頻繁出現,人類未來終將會與各種機器人共存。
如何讓服務機器人“頭腦”更靈光,用起來更順心,是未來的努力方向。應用技術員或將發揮重要作用。
直擊服務機器人當前痛點
然而,服務機器人要走入尋常百姓家,也非一蹴而就。業內人士指出,當前行業存在以下痛點:
一是核心技術難題。對于服務機器人來說,它是一種基于人工智能技術、語音識別與合成技術、語義解析及交互技術等多種技術融合和實現的產品。其中,人工智能和語音識別技術相比其余幾項技術,發展時間較晚,沉淀還不夠深厚。其智能程度與百姓期望相去甚遠。
二是行業標準缺失。由于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廣闊,不少人看中了其中巨大的商機,加上至今為止中國服務機器人行業對于產品標準仍缺乏統一規范要求,因此很多企業只是想利用相關的政策扶持,來實現自己的資本運作,導致了市場上很多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同質化現象嚴重,嚴重影響了國內整個市場的行業水平。
三是推廣普及困難。普通百姓可能到現在為止,對于機器人都還不是很了解。再加上服務機器人細分領域非常多,從保潔機器人到娛樂機器人皆有,因此如何進行大范圍有效推廣,一直是企業面對的難題。
總之,服務機器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其智能化不斷提升的背后,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運維。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作為一種新興職業,于是應運而生,直接負責服務機器人的需求反愧應用與推廣,也是推動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要人才支撐。
讓機器人“頭腦發達”技術員有作為
從外形看,當前的服務機器人已普遍“四肢發達”,但要應對上述核心技術難題,以及行業標準缺失導致的同質化現象,讓機器人具備“聰明的頭腦”,就要大量使用AI技術,在算法、運動控制、語音和視覺等智能技術上投入。這就需要有專業技術員為服務機器人設計、選配更多服務場景,讓其有用武之地,從而變得日益聰明。
“在當前技術背景下,扎根真實場景開發的機器人才是有用、好用的機器人。”弗徠威智能機器人公司副總裁汪琳表示。
記者了解到,深耕于智能機器人行業多年的弗徠威,目前已推出居家生活服務機器人、商用接待機器人以及商用清潔機器人等產品,目前應用較多的還是智能安防服務,機器人通過實時感知居家環境或者老年人狀態安全,自主移動確認警情,然后視頻通知主人或后臺服務中心救助。目前已具備初級AI認知能力,能夠在家中自主移動,隨叫隨到,和主人自然語音交互,陪伴互動等。
“而當下正在考慮的是,如何不斷提升其AI認知能力。這離不開專業應用技術員為其設計、選配更多的真實場景。”汪琳表示。
當前社會,已進入機器人+百行百業的時代,而服務機器人已進入多元服務場景,成百行百業新員工。在繼工業機器人開始占領工廠流水線之后,服務機器人向多個行業擴張的趨勢正在加速。越來越多針對行業應用及商業服務場景的機器人加速崛起,多家機器人公司將旗下的服務機器人產品觸角廣泛伸向餐飲、酒店、零售、養老、地產、金融、商超、物流等多元化場景,著力于實現服務機器人的應用落地,尋求商業價值,開始了服務機器人商業落地的新競爭。
汪琳認為,只有讓機器人的服務與真實場景深度融合,才能研發出更多好用、實用的機器人。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聯盟常務副秘書長王才榮表示表示,對于服務機器人而言,誰能創造出更便捷、更智能、更廣泛的應用場景,使機器人的商業價值得以更快的落地,服務行業,誰就占據了行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而大量應用場景的設計、選配,將為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提供廣闊的職業前景。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