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亮相上交會的這款機器人“大腦”在云端
達闥科技即將亮相第八屆上交會的5G云端人形服務機器人。新華網 發
新華網上海4月15日電(史依靈)34個智能柔性關節可模擬舞者舞蹈、能通過動作捕捉方式自主學習新技能、即便遠在3000公里之外也可實時接受操控指令……這是達闥科技即將亮相第八屆上交會的5G云端人形服務機器人。
“人類把信號從大腦傳到腳趾,需要300毫秒左右的神經元延時,而在云端打造的機器人‘大腦’指揮遠在3000公里外的機器人拿一杯水,在5G狀態下的時延可控制在30毫秒內。”達闥科技聯合創始人汪兵用“高速”描述這個“大腦”在云端的機器人。
何為云端機器人?它與市面上的其他機器人相比有何不同?達闥科技公共事務經理朱正炎解釋稱,經測算,機器人的大腦如果要達到人類大腦70%的智力水平,并且各類設備都配齊的話,那它的大腦可能會重達2000公斤,這一設計對未來將“進家門”的機器人是不現實的。“打造‘云端大腦’,就是把機器人的大腦放到云端而不是終端,這樣‘大腦’不僅輕便、敏捷,還可以無限擴充、實時更新。”朱正炎介紹,工業機器人是在標準環境下完成標準任務,服務機器人則不同,它要在變化的環境中完成變化的指令,這就需要建立相應的操作系統。
基于此,達闥科技自主開發了云端機器人操作系統HARIX OS海睿,相當于針對服務機器人的“安卓系統”。搭載這一系統后,機器人不僅可以自主學習并進行智能進化,還可以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對其未來的工作環境和內容建模,讓同一類型的機器人在數字環境下大規模集中培訓。朱正炎舉例說:“機器人在現實場景下學習抓取異形杯子,抓取一次需要好幾秒的學習時間,但在數字環境下,一秒可以學習幾千次,并且一個機器人學會了,它的同伴也都學會了。”
能夠自主學習并進行智能進化,機器人會不會“失控”?如何才能確保機器人的安全性?汪兵介紹,達闥科技專門建立了針對機器人的神經網絡VBN,可以避免機器人被攻擊的風險,保證安全性。汪兵進一步介紹,早在2015年達闥科技創立之初便提出了“云端智能機器人”架構,該架構由云端大腦HARIX、神經網絡VBN、機器人控制器RCU和機器人本體組成,可以支持大量機器人高效地運行。
達闥科技上海工廠。新華網 史依靈 攝
走進達闥科技上海工廠,可以看到其研發的四代機器人:第一代機器人被稱為“盤式”,底座呈現盤狀,目前已量產;第二代機器人被稱為“四輪”,可以完成物流配送;第三代機器人被稱為“四足”,可身負重擔;第四代機器人被稱為“雙足”,可以模擬人的動作。
朱正炎介紹,雙足人形機器人是達闥科技研發的重點,雖然目前還是實驗室產品,但期望能在2025年之前能夠落地進行批量化生產。談及為何聚焦雙足人形機器人?朱正炎坦率的說:“人形機器人可以使用所有人類能使用的工具,不需要為機器人開發專門的工具。比如居家保姆燒飯、打掃衛生,甚至還可以干穿針引線的精細活兒。”
要讓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入尋常百姓家,不僅要讓機器人學會更多擬人的技能,更為關鍵的是降低成本。汪兵告訴新華網,以達闥科技研發的第一代機器人為例,共有34個智能柔性關節約占總成本的70%。目前達闥科技已研發出SCA智能柔性關節,已經能夠將成本降至原來的十分之一。
達闥科技SCA裝配。新華網 史依靈 攝
汪兵透露,達闥科技在閔行區東川路的“達闥新鎮”將于今年建成并投入生產。投產后,“達闥新鎮”一年生產的SCA智能柔性關節總量可達1000萬套,這一數字將遠超目前機器人關節的全球出貨總量。
“未來,服務型機器人將呈現幾何級增長。”汪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