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啟動首個大戰略項目
近年來,隨著國務院頒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十四五規劃綱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人工智能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其中,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智能化,建設信息、服務、教育、大數據平臺,建設分布式高效能源互聯網,開發交通智能感知系統已成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和緊迫需求。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首個大戰略項目內部啟動會于近日舉辦。項目負責人和項目技術委員會聯合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副院長黃建偉教授,項目技術委員會聯合主席、數據科學學院執行院長查宏遠教授與各課題負責人在線上/線下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國家新基建和碳中和戰略框架下的研究新思路。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Shenzhen Institut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for Society,以下簡稱AIRS)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是深圳市十大基礎研究機構之一,依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聯合多個世界頂級研究機構, 共設十二個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包括但不局限于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群體智能、智能云計算與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在工業、醫療、金融等方面的應用。各中心均由權威學者或頂尖行業專家領導。
大戰略項目作為研究院重點發展的項目之一,以“綠色戰略人工智能”為主題,集結了研究院多個研究中心的中堅研究力量,響應國家關于“碳中和”、“人工智能戰略”和“十四五規劃綱要”等發展號召,聚焦AI、能源、交通領域,旨在研究針對低碳經濟系統的人工智能理論與技術體系,突破大規模系統中眾包與機制設計、數據共享、博弈均衡、隱私保護等理論研究,建成碳數據仿真平臺、智能交通管控平臺,實現商用化/集成化國家級系統等高展示度的成果。
大戰略項目由四個核心課題組成,分別由群體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黃建偉教授,機器學習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查宏遠教授,群體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員趙俊華教授,無人系統研究中心主任陳勇全博士牽頭,共帶領19位由杰出青年教授/研究員組成的子課題負責人,在機制設計和隱私保護理論,人工智能學習、博弈和均衡理論,能源系統眾包和交易機制,智能交通數據共享和人車路協同感知等研究方向展開研究。各個課題組之間緊密合作,形成研究合力,緊密圍繞“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與交通應用場景,探索其中經濟學、人工智能與優化理論的關鍵問題。
啟動會上,查宏遠教授首先向項目組成員闡述了大戰略項目在學術、政策,產業方向的意義以及項目目標。他表示:“大戰略項目意義重大,如何在項目內部多個研究方向之間形成高效的跨領域合作,需要各位課題負責人的群體智慧和共同努力。”
黃建偉教授介紹了大戰略項目的總體研究框架以及課題設置。他表示,大戰略項目聚集了幾十位非常優秀的中青年科學家,希望各位優勢互補,凝聚研究力量,成為研究院理論突破和產業落地的標桿。
AIRS副院長張昕博士在線上就大戰略項目如何更好地開展產業化分享了自己的見解。他建議大戰略項目的產業化過程需要充分關注市場需求,了解和吸收各方意見和建議,順應總體的發展趨勢,但也要開拓新的研究思路。
在本次會議中,大戰略項目四大核心課題下的19位子課題負責人先后發言,介紹了各自的研究內容和研究計劃。大戰略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分別是群體智能研究中心的趙俊華教授、高林教授、蔡瑋教授、吳辰曄教授、唐曉瑩教授、羅元教授,羅冰博士以及范晨悠博士;機器學習與應用研究中心的吳均峰教授、李爽教授、魯家琦教授、李肖教授、高品教授、王趵翔教授以及楊浩翔教授;無人系統研究中心的陳勇全博士、高慶博士和李輝博士。
在會議尾聲,多達15個子課題組達成合作意識,包括“能源眾包與感知”與“區塊鏈與數字經濟”,“電動車充電規劃”與“機器學習與優化”,“多智能體強化學習”與“人車行為預測”,“博弈與共享經濟”與“機器學習與機制設計”等。各子課題負責人也在現場就可合作的方向展開了熱烈討論。
在后續的工作中,大戰略項目技術委員會將進一步形成有效機制鼓勵各子課題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凝聚力量產出更高展示度的成果,并進行產業化的嘗試。
大戰略項目預計將在近期舉辦外部啟動大會,邀請學術界、產業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分享探討未來低碳經濟系統中的挑戰與機遇。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納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納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