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應用對教育領域正在發生革命性影響
軟件平臺向全世界免費開放由來已久,這是開源軟件的做法,其背后的理念是通過開放式的協同合作打造最好的平臺,為社會進步貢獻最大的價值,但課程向全世界學習者免費開放,確實是這兩個大學的獨特之處,因為收費才是同類網站贏利的主要手段。
按理說,以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名氣,即使收點錢,全世界的學習者也會趨之若鶩。它們之所以免費,有其特殊目的。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新一代的在線學習平臺和過去的重要區別,在于其增加了行為評價和學習誘導的成分。向全世界開放,讓最多的學習者在上面學習、使用,哈佛和麻省理工就可以收集最多的數據,從而研究世界各國學習者的行為模式、打造更好的在線平臺。例如,通過記錄鼠標的點擊,可以研究學習者的活動軌跡,發現不同的人對不同的知識點有何不同的反應,用了多少時間,哪些知識點需要重復或強調,哪種陳述方式或學習工具最有效。記錄單個個體行為的數據似乎是雜亂無章的,但當數據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群體的行為就會在數據上呈現一種秩序和規律。通過分析這種秩序和規律,未來的在線學習平臺才能彌補沒有老師面對面交流指導的不足。
這個平臺到底能收集多少數據?以麻省理工開放的代號為6.002X的電子電路課程為例,其校長總結說,注冊這一門課的人比整個麻省理工所有在世校友總數還多。觀一斑而知全豹,這個平臺最終會有多少數據,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難看出,未來的在線教育平臺之所以強大,在于其能收集、分析、使用大量的數據。數據是對信息的記錄,數據的激增意味著人類的記錄范圍、測量范圍和分析范圍在不斷擴大,也意味著知識的邊界在不斷延伸。教育領域正在發生的這場革命,其深厚的技術背景就是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人類收集、存貯、分析、使用數據的能力實現了巨大跨越。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大數據”(Big Data)。
大數據將對人類社會發生的影響難以限量,以行為評價和學習誘導為特點的在線教育平臺只是這個大潮在教育領域掀起的一朵浪花。人類社會的知識可分為兩大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物理世界,講的是“精確”,衛星上天、潛艇下海,差之毫厘,就會謬以千里。社會科學研究的是社會現象,如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它也追求精確,但因研究主體是人,導致了“測不準”,所以社會科學常被稱為“準科學”。由于近年來信息技術的進步,數據的累積,個人在真實世界的活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記錄,這種記錄的粒度很高,頻度在不斷增加,為社會科學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從而可以測得更準、計算得更加精確,有科學家相信,借助大數據的推力,社會科學將脫下“準科學”的外衣,全面邁進科學的殿堂。
對此,麻省理工學院的Brynjolfsson教授曾形容說,大數據的影響好比幾個世紀之前人類發明的顯微鏡。顯微鏡把人類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測量水平推進到了“細胞”級別,帶來了歷史性的進步和革命。而大數據將成為觀察人類自身行為的“顯微鏡”,這個新的顯微鏡將再一次擴大人類科學的范圍,推動人類知識增長,引領新的經濟繁榮。
當然,除了學習者的行為數據,在教育領域這場革命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還有課程視頻的數據、教案的數據等。隨著在線平臺的推廣和普及,越來越多的老師將自己的授課視頻放上網。美國有個叫Udemy的網站,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發放視頻的點擊率獲得報酬。今年5月份,該網站宣布,老師中年收入最高的已經超過20萬美元。不久前,美國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網站,該網站提供工具讓學習者對現有視頻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編輯剪接并重新發布,可以想象,這又會產生海量的數據,最重要的是,互聯網上的眼睛將使所有錯誤無所遁形,在無數人的編輯之下,知識傳播的形式將不斷優化、效率會不斷提高。在數據的不斷累積當中,最好的視頻將會沉淀下來,成為經典的學習材料。除了課程視頻,教案也成為美國在線平臺的交易產品,佐治亞州的學前班老師DeannaJump,是銷售榜上的狀元,她的教案在TeachersPayTeachers這個網站上的成交量已經超過70萬美元,她目前的月收入達6萬美元,比大多數老師一年的工資還高。教案的交易,甚至出現了由學校牽頭組織團購,統一發放給全校老師參考使用的案例。
可以想象,這些新的現象會給教師這個職業帶來巨大的沖擊和改變。我們知道,無論是中小學教師,還是大學的授課型教師(Teaching Pro-fessor,指非研究性的大學教職人員),都不是高收入群體,行業的競爭性也普遍不強,因為局限于課堂、受眾較孝薪酬不高,也吸引不到最好的人才。中國的情況如此,美國也一樣,但美國這股正在興起的在線教育浪潮,已經開始造就一批萬眾矚目的教育明星和通過教育致富的高收入群體。這將提高教師這個職業的吸引力,增強教師這個行業的競爭性,新的人才可能涌入,舊的格局必將打破。回顧前文,一句話,無論是對學習者、教師抑或學校,或是整個教育產業,在線教育都將催生革命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