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放到封閉,阿里大數據戰略巨變,為什么?
阿里和第一財經走到一起,馬云說入股一財是因為“希望中國誕生自己的一個華爾街日報、彭博”。與一財合作,一定程度就是增加了一種挖掘阿里巴巴所掌握的數據的方式。(更多內容詳見鈦媒體文章《阿里豪擲12億重組第一財經,一財整體入駐支付寶》)
發布會當天有一個被忽視的細節。熱衷于到處布道“DT(數據時代)”的馬云明確表示,
“我們昨天剛剛內部做了很多決定,我們對數據以前是開放的,現在我們決定數據原則上不開放,不開放的原因是什么?因為我們認為現在我們在完全沒有保障數據安全、數據隱私的情況下,必須保障數據的安全和隱私,我們只給我們的戰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未來。”
這個表態還是很耐人尋味的,畢竟馬云以及阿里巴巴之前的大數據戰略談的都是,要做一個開放大數據平臺,不只是自家的大數據可以開放出來給別人挖掘,還可以讓其他廠商的大數據放到阿里平臺來來交易、來給擅長的人利用,數據也是阿里三大戰略之一。阿里云之類的基礎設施最近幾年越做越好、投入越來越多,一定程度是在為阿里數據戰略服務。這一次馬云忽然說,阿里數據原則上不開放了。
這種思路轉變,與財經數據的隱私和安全要求極高有關系。馬云所欣賞的彭博社在2013年5月就曾爆出偷窺事件,轟動整個行業。彭博社一段時間內授權記者接觸一些被視為機密的數據,比如客戶瀏覽股票和債券等大類的時間。這一事件提高了整個行業對數據隱私問題的重視,也提高了企業和民眾對于第三方數據服務公司的警惕性。不過,馬云所說的數據開放,并不局限于財經或金融數據,而是阿里整個數據。
或許,這種思路轉變也與馬云或者阿里的整體合作風格有一定關系。比如做互聯網金融,支付寶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各大基金的銷售渠道。余額寶做得很好,用戶數起得很快,不過最后卻選擇收購天弘基金,一下就排他了,余額寶后來的增長速度也慢了下來,7000億就到頂了。再比如這一次與一財合作之后,就明確表示,數據原則上不開放,只給戰略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未來,這里的戰略合作伙伴就是一財這樣的巨頭,普通的合作伙伴、做數據挖掘的創業者,要想享受阿里的數據,就難了。
中國還有一家與阿里一樣重視大數據的公司是百度。技術基因最為濃烈,大數據本身是個技術活兒,百度過去在大數據上投入也非常巨大,深度學習、百度大腦、數據中心這些是基礎層面的東西,上層應有就有百度預測、百度遷徙、百度指數、股市通(阿里和一財應該會很快推出類似產品),平臺層面百度做了大數據引擎,還有一個開源的深度學習平臺。百度重視大數據,并且愿意將數據開放出來給第三方使用,百度投資的、戰略合作伙伴自不必說,開發者也可以使用到百度的數據。
不得不承認,百度數據和阿里一樣同樣具有很強的隱私保護需求,百度全站支持https就說明搜索與用戶隱私關系密切。還有,百度在移動端也在做交易業務比如票務,更多是服務;百度的金融板塊,也做起來了。
百度的OPEN與李彥宏的工程師背景有一些聯系。作為一名技術達人型CEO,李彥宏很早就受到開源運動之類的潮流影響,更加明白開放的重要性。李彥宏在參加聯想TechWorld大會時,就指出,百度在人工智能上的成就,很大程度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有了Intel、微軟、聯想諸多上下游廠商的共同努力百度才可以專注在人工智能和搜索引擎領域做深。工程師與商人最大的不同是,更多時候會并肩作戰,協同工作,完成任何一個項目都需要考慮他人,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一種開放合作。
當然,大家同樣有數據隱私的需求,同樣重視大數據想要挖掘大數據,一個卻走向不開放,一個走向開放,與兩者的基因有一定關系。搜索引擎天生需要采集別家數據,有開放的基因,這些年,百度也一直在努力構建一個盡量開放的生態,開放的生態將更具活力和生命力;電子商務就是一個商業閉環,最佳狀態是用戶流、資金流、物流、數據流什么的都在自己生態之中循環,相對封閉一些(不過最封閉的應該是社交網絡)。在國外,Google的開放程度也遠遠大于Amazon、Ebay這些電商平臺。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馬云和李彥宏這兩位大佬的個人風格迥異。
馬云的控制欲更強。在資本上,需要的業務都是買買買,能收的收,收不了的也謀求控股,微博什么的都被打上了鮮明的阿里烙櫻在業務上,馬云不喜歡的、覺得有威脅的可以直接跟你說88,比如馬云曾經很忌憚淘寶過多依賴了導購網站的流量,所以就對導購網站嚴加控制;再比如淘寶一度拒絕了百度的爬蟲,馬云不希望某天自己很多流量來自別家被掐住了脖子。
李彥宏與馬云相反,不論是對創業者還是對于行業而言,一直都是比較開放。在業務上,百度不論是移動端還是PC端,都有大量的合作伙伴,在百度聯盟這個生態里面,大家給百度貢獻流量,加入百度生態里面一起賺錢。在資本層面,李彥宏在前不久還公開表態,“未來百度可能更偏重于投資占小股,去培養生態,而不是控股”,除了不控股之外,李彥宏強調派系公司(阿里系、騰訊系)不會影響百度與其合作。“ 大多數公司就應該和我們是一種平等的、開放的合作關系,只要有合作點,我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讓這個合作發生。我們不會為某一個公司貼一個標簽或者劃分一個陣營。”這些言論都表明,李彥宏本人的合作態度是很OPE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