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物聯網大勢下的國產MCU企業:是機遇還是挑戰?

                      導讀在物聯網的大趨勢下,作為物聯網的一個核心構件MCU迎來了巨大的契機。但是所面臨的行業競爭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國內微控企業,若要搶占市場,勢必會在技術上與價格上與國外微控其一進行一番短兵相接,所以國內微控

                      在物聯網的大趨勢下,作為物聯網的一個核心構件MCU迎來了巨大的契機。但是所面臨的行業競爭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國內微控企業,若要搶占市場,勢必會在技術上與價格上與國外微控其一進行一番短兵相接,所以國內微控企業應該明確自身市場定位,細分應用領域,量身定做最有效的方案。同時應重視自身的渠道建設和客戶合作,與下游廠商緊密合作,最大程度發揮本土優勢。

                      近年來,可穿戴市場的興起和信息安全意識的提升,成功促進了物聯網的逐漸鋪開。這同時,在物聯網系統中最為關鍵的32位MCU也迎來變革潮,使用量大幅提升的同時,也正式展開了價格戰。那么倚靠中國大市場的國內MCU企業該如何應對這一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節點?

                      在IC Insights公開的報告中提到,由于近來針對智慧卡與其它物聯網應用的32位MCU使用量大幅增加,預計今年全球的MCU出貨量將增加33%,達到254億顆。不過相對的整體營收增幅卻讓人大跌眼鏡,預計只會增加4%,達到166億美元。

                      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因為這部分32位MCU的價格將會大幅下降,并且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實現物聯網連接功能以及感測器的這部分MCU目前正面臨較大的價格下行壓力,供應商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戴裝置、無線感測節點以及其他嵌入式功能都一定程度上加重了MCU下跌趨勢。

                      1.jpg

                      不過盡管預測MCU價格將進一步下跌,IC Insights還是預測明年MCU整體營收仍將成長7%達到177億美元,全球市場單位出貨量預計也將提高25%,達到316億美元。

                      由此可見MCU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但伴隨而來的行業競爭將會是越來越激烈。在這樣的情形下MCU的發展趨勢會是什么呢?國產的MCU企業又該何去何從呢?

                      32位增長最快 SoC是大趨勢

                      隨著可穿戴式裝置與物聯網的興起,裝置設計都向更輕薄短孝價格低廉發展。由于8位和32位MCU的價差已經縮小,未來8位的應用將越來越少,加上8位與32位的開發平臺不同,且在未來智能家庭與App應用的可擴充需求之下,全都以32位來設計可能更具成本競爭力。目前32位MCU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遠超出8位和16位MCU。32位MCU在全球增長速度是15%以上,其中ARM架構的32位MCU的增長速度更達到這一速度的兩倍。

                      盡管MCU與傳感器的工藝技術有很多不同之處,目前實現整合比較困難,但是SoC是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尤其是對于一些相對容易實現整合的傳感器類型,比如觸摸屏控制器、加速度計、陀螺儀,整合芯片將會占據明顯的優勢。國內外廠商正紛紛擴展MCU整合數位轉換器(ADC)、運算放大器(OPA)等前端(AFE)方案的特定應用標準產品(ASSP)MCU或系統單晶片(SoC)陣容,以期優化多種傳感器數據連通、轉換和運算流程,加速實現從感測到數據轉換、即時處理的物聯網標準運作模式。

                      物聯網需求成為增長最大動力

                      可穿戴市場的需求驟增,使得兼具低功耗和高性能的MCU產品商機無限,并已吸引到越來越多芯片業者積極投入適用于可穿戴設備需求設計的微控制器解決方案中。而物聯網領域的爆發更將成為MCU產品未來增長的第一動力。

                      2.jpg

                      雖然上面提到32位產品增速最高,已經在市場上逐步取代8位MCU,但由于8位MCU簡單易用,功耗成本低,只要設計得當,設計人員完全可以使用代碼空間很小的高級語言,開發出一系列創新應用。所以在未來一段時期內,8位MCU仍可以在汽車、工業、消費電子、白色家電等各類應用中占有一席之地。

                      隨著中國 工業4.0 戰略的提出,國內工業的轉型升級加快,該領域對MCU產品的需求也將持續快速釋放。目前MCU在該領域的主要應用仍為工業電機控制等傳統應用。MCU通常著重于I/O口數量和可編程存儲接口的大小,非常適合需要支持大量I/O操作和多功能的電機系統。隨著新型電機功能的擴展和性能的提升,比如矢量控制、空間磁場定向、坐標分解以及PI調節環路等,這在以前比較常采用8/16位MCU就已經遇到了性能的瓶頸,直接推動了32位高性能MCU產品的發展。

                      工業控制領域是一個需求差異很大的產品領域,對MCU廠商的定制化開發整合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這一方面要求MCU廠商提供性能覆蓋更全面的MCU系列產品,另一方面也促使MCU廠商在整合前端芯片、后端處理芯片等方面提供更為全面的解決方案。

                      國內企業迎來三方面利好

                      國內集成電路企業開始積極推出MCU產品,主要的考量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廣闊的市場空間。如前面所述,MCU產品在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網絡通信等眾多應用領域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市場規模龐大。國內集成電路企業若希望能在未來的半導體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適時進入MCU市場將是必然。

                      第二,市場份額相對分散,不存在技術以及市場處于絕對壟斷地位的企業,國內企業進入的難度較校雖然目前占據市場份額前十位的企業仍然都是外資企業,但市場份額最大的瑞薩也僅占16.9%,前十名加起來占據了整體市場的80.9%,市場競爭較為充分,份額相對分散,不存在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的企業。國內企業在進入該領域時,將會面對激烈的競爭,但不會遭遇壟斷級廠商的壓制。

                      第三,國家信息安全的要求。由于MCU產品的應用非常廣泛,其中不少領域涉及到國家信息安全。在國家推動信息安全戰略以及集成電路產品 自主可控 的要求之下,國產MCU廠商將會獲得一部分近乎藍海的市場,這對處于起步階段的國產自主MCU將是一個極大的利好。

                      競爭激烈 明確定位是關鍵

                      我們看到了國內很多企業都在積極推出MCU產品,例如之前專注于存儲器產品的兆易創新,專注于智能卡芯片的華虹IC,專注于電能計量的上海鉅泉,以及在MCU領域有一定基礎的華潤微電子等等。這些企業在MCU領域都缺乏基礎或是基礎很弱,在順應市場潮流積極進入這一領域的時候,將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在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電子、網絡通信等領域,對MCU產品的要求較高,這些領域也是目前MCU一線廠商展開競爭的主要戰常這些領域的客戶對產品有嚴格的認證機制,已經建立的合作關系都相對穩定。國內廠商憑借目前的技術實力和產品性能,短期內很難在這些領域獲得可觀的市場份額。在消費電子、儀器儀表等中低端領域,國內廠商將有實力與國際一線廠商展開競爭,但可能會面臨外資廠商在低端產品領域的壓價競爭等情況,對國內企業的渠道拓展能力以及資本實力將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其次,目前各家MCU一線廠商的主流產品基本上都是基于ARM內核開發,在核心參數等方面很難拉開大的差距,各家競爭的方式已經從單一MCU核的競爭擴展到了以應用為向導的解決方案的競爭。從近幾年的產業整合來看,業內一線的廠商均在圍繞MCU核心,通過收并購等手段積極擴充自身的產品線,包括連接芯片以及前端傳感芯片等,以期能夠做到為客戶提供全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國內集成電路企業不僅在MCU領域實力較弱,在其他領域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內部產業整合難度較大。

                      基于此,建議中國國內半導體企業在進入MCU市場的時候,首先應該明確技術和市場發展趨勢,確定技術路線和產品定位,基于ARM內核,集中攻克32位產品;其次要明確自身市場定位,找準細分領域,集中力量完善針對特定細分領域的產品及解決方案;最后,中國半導體企業應更加重視自身的渠道建設和客戶合作,依靠自身的本地化優勢,在與下游廠商的合作中逐步形成穩定的伙伴關系。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王書”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