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醫學院 同濟大學5+3臨床醫學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以下簡稱“醫學院”)創建于1907年,是一所具有115年辦學歷史的醫學名校,是我國現代醫學教育的發源地之一;是國家教育部、國家衛健委首批共建的10所部屬高校醫學院之一,是全國首批試點八年制醫學教育院校,是全國首批卓越醫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院校,是中德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同濟因醫學而生,醫學因同濟而盛。生于憂患歲月的醫學院,自誕生之日起,面對“滿目瘡痍、貧弱交加”的舊中國,便肩負起“與祖國同行,以醫學濟世”的使命,115年來,醫學院在烽火硝煙中成長,在團結拼搏中發展,在改革開放中奮進,在新時代邁向一流。歷代同濟人始終堅持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舟共濟,始終堅守以教書育人及服務人民健康為己任,始終傳承“團結嚴謹 求實奮進”的院訓,著力開現代醫學之先河,探生命科學之奧秘,創護佑健康之偉業,在我國現代醫學教育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時代華章。
清末建院:兩次西遷與祖國共命運
同濟德文醫學堂大門
——醫學院初創。20世紀初,德國政府在中國開辦醫科學校的設想開始形成,與當時的清政府推行教育制度改革、督促各地興辦新式學堂的政策相吻合。1900年,以埃里希·寶隆博士為代表的德醫公會在上海籌建同濟醫院后,以此為基礎籌建醫科學校的條件已經成熟。1906年3月,憲政考察大臣徐世昌和端方等率領清政府考察團在普魯士文化部與德方官員進行了會談,德中雙方就在上海共同籌建醫科學校達成共識。隨后,雙方開始籌集資金。按照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計劃,德醫公會負責在上海的具體建校工作。1907年,基于“醫院能救人于一時,學堂能救人于復世”的辦學初衷,在上海創立了我國首個政府間中外合作創辦的醫科學校“上海德文醫學堂”,埃里希·寶隆博士任首任院長,次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從此開啟了同濟醫學百年輝煌的畫卷,點亮了中國現代醫學教育的火種。
——第一次西遷。1917-1927年,正是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以及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學子們空前覺醒,走出書齋,積極投身于“五四”“五卅”運動的革命洪流。1927年,在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由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接管,成為“國立同濟大學”,這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1937年,“八一三”事變,日本飛機接連轟炸上海吳淞地區,美麗的同濟校園變成了硝煙彌漫的戰場,一面是炮火轟鳴的艱苦環境,一面是求知若渴的赤誠之心。不懼困難的同濟人,為求“一張平靜的書桌”,被迫踏上了第一次西遷之路,經過三年流離,先后六易校址,輾轉跋涉滬、浙、贛、桂、云、川等地,于1940年到達四川宜賓李莊,醫學院師生在李莊度過了5年相對安定的科研、教學生活,期間為革命輸送了大量人才,并服務當地民生,用醫學傳遞大愛,至今在川南地區傳為佳話。抗戰勝利后,1946年,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由李莊遷回上海。
學院遷徙路線圖
——第二次西遷。1951年9月,經中南軍政委員會提議,中央人民政府原高教部批復,同濟大學醫學院整體由上海遷至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并,組建“中南同濟醫學院”,230名教師和492名學生在武漢原華商跑馬場一片荒蕪的土地上開始了新的創業,至1952年9月,化學、生物、數理、體育、外文“基礎五科”,解剖、細菌、寄生蟲、病理、生理、藥理、公共衛生、生化“八個學館”全部遷移完畢。1954年10月,原漢口協和醫院劃歸為中南同濟醫學院教學醫院,后更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為附屬協和醫院)。1955年5月,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正式遷入武漢,并更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現為附屬同濟醫院)。1955年6月,經原高教部和原衛生部批準,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56年,國家首次給高校教師評級,將教授分為一至六個等級,高校林立的武漢地區共評出13位一級教授,他們都是所在領域的學術權威,而醫學院就占其中7席,撐起武漢高等教育界的半壁江山。1962年,經原衛生部批準,武漢醫學院在全國醫學院校中第一批實行六年制;同年,在醫學系增設了德語醫學班。1981年11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醫學院成為首批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授予單位。1985年6月,經原衛生部批準,醫學院更名為“同濟醫科大學”。1988年,創辦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1989年,臨床醫學專業開始招收留學生;1994-1995年,在全國醫學院校中率先實行學分制和本科生導師制。2000年5月26日,與華中理工大學合并,成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大門
興學濟世:歷經滄桑盡顯英雄本色
建院115年來,同濟人始終圍繞“濟世、興學、育人”這一永恒主題,與國家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一路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弱小走向強大,跌宕起伏,波瀾壯闊,歷經滄桑盡顯英雄本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這是一代代同濟人共同的驕傲。
——踐行“立德樹人”使命。建院之初,學院定下“德才兼備”醫學人才培養目標,著力培養“品性高尚,體格健全,思想進化,感情優美,精誠團結,勤苦耐勞。有生產之能力,有創造之精神,有負責任為國家社會盡義務之愿望,有剛毅果決為民族謀復興之企圖”的醫學人才。專任教師從建校初期的3名德國教師,發展到現在的2000余名,在校學生從最初的33名發展到現在的1萬余名。長期以來,醫學院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生命線,形成了“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的育人特色,打造了“學醫在同濟”金字招牌。立德樹人碩果累累,桃李滿天下,累計為我國培養了9萬余名卓越醫學人才,包括2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和侯云德、15位中國兩院院士、2位美國院士、1位德國院士、3位衛生部正、副部長,還有人民英雄張定宇、時代楷模李桓英、道德模范王爭艷、最美醫生朱蘭等,他們猶如醫學領域一顆顆耀眼的明星,閃耀在歷史的天空。
校友侯云德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校友吳孟超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堅守“萬人之醫”理念。建院之初,醫學院就定位于“不要做一人之醫,要做萬人之醫”的理念,長期以來,同濟人的血液里始終流淌著創新的基因。20世紀30年代先后發現“李氏釘螺”和“姚氏釘螺”,為我國寄生蟲學研究作出卓越貢獻;40年代,找到了流行于川南的痹病防治辦法,獲得民國政府教育部全國應用科學類學術發明一等獎;50年代,發明血吸蟲病“酒石酸銻鉀三日療法”,治愈了500多萬患者;60年代率先在我國發現胎心超聲反射,并首創雙氧水心臟聲學造影法;70年代在全國率先開展器官移植研究與臨床實驗,成立全國首家器官移植研究所;80年代在世界上首先發現“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癥”,被醫學界命名為“沈迪氏病”;90年代發明國家中藥一類新藥“體外培育牛黃”。2000年合校以后,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轉化醫學等眾多領域取得新突破。不同時期取得的重大標志性成果,猶如一面面光輝的旗幟,飄揚在醫學的高峰。
——護佑人民生命健康。社會養育了醫學院,醫學院反哺著社會。附屬協和醫院、同濟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性醫院,是中部地區醫療中心、區域終極診療醫院,綜合實力位居國內前十;附屬梨園醫院突出老年病學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2016年以來,醫學院組織實施了附屬醫院擴增計劃,按省校、市校共建共管模式,將7所有實力的專科醫院和有特色的綜合醫院擴增為非直屬附屬醫院。10所附屬醫院組成的“同濟臨床醫療集團”始終堅持生命至上的原則,堅持以愛心奉獻社會,以仁術服務人民,認真履行醫療服務職責,積極參與公共衛生事件、援外援疆、應急救災、對口幫扶工作,暖醫、匠醫、仁醫不斷涌現,譜寫出一曲曲救死扶傷的壯美華章。1951年,選派醫療隊赴抗美援朝戰場參與志愿軍戰地醫療服務;1954年,組成1000余人搶險突擊隊和醫療服務隊參加武漢防汛救災;1976年,組建130名醫務人員醫療救護隊奔赴唐山大地震區,救治傷員15萬余人;1998年,選派45支醫療隊和防疫隊堅守在長江中下游特大洪水各個險區;2003年,派遣近20名專家加入各級抗擊非典研究中心或指揮中心,選派12名醫務工作者赴“小湯山”參與臨床救治工作;2008年,選派醫療隊赴汶川地震區,創造“零截肢”“零感染”“零死亡”奇跡;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大疫,醫學院迅速發揮綜合學科優勢,針對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快速診斷檢測與試劑、藥物疫苗研發、臨床診治規范、疾病防控機制、公共衛生治理、病人心理干預等重大科學問題,組織專家開展應急科研攻關,積極為政府建言獻策;十所附屬醫院盡銳出戰,全國投入最大、貢獻最大,3.4萬名白衣戰士挺身而出,不懼生死、不計報酬,始終堅守臨床一線,為疫情防控與患者診治提供“同濟方案”,貢獻“同濟智慧”,又一次交出了一份讓國家和人民滿意的“同濟答卷”。
——服務人類健康事業。醫學院由德中雙方合作創辦,本身就是國際合作的產物,與生俱來就具有開放、包容、互鑒的品質。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同濟人通過廣泛持久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服務人類健康事業,通過百年積淀,在國際醫學界形成響亮的“同濟品牌”。1981年,聯邦德國總統謝爾訪問我院;1984年,聯邦德國總理科爾率團來訪;1984年,由我國著名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教授和我國著名病理學家、德國自然科學院院士武忠弼教授發起的“中德醫學協會”和“德中醫學協會”分別在中、德兩國成立,對促進中德醫學科學與教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1985年,基于對中德友誼和文化交流的突出貢獻,裘法祖和武忠弼兩位教授被德國總統授予大十字功勛勛章;2019年,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到訪學校及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武漢中德友好醫院),對我校人才培養水平及醫療服務質量給予高度評價。改革開放以來,醫學院堅持“以對德交流為重點,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地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后與德、美、英、法、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余所大學、醫院、研究機構等國際組織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簽署了國際校際合作協議40余份,共建中外合作科研基地8個;近年來,醫學院積極實施“一校十校”、“一院一校”、 “一帶一路”計劃,與一批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了一系列學生聯合培養、國際聯合辦學、國際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研究等卓有成效的國際交流工作,醫學院國際聲譽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三位時任德國國家領導人訪問醫學院
世紀跨越:融合發展爭創世界一流
合校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醫學院在學校黨委行政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密圍繞建設世界一流醫學院美好愿景,認真履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實施“一流人才、一流學科、一流文化”行動計劃,深化醫教協同,加強改革創新,守初心擔使命,敢擔當善作為,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醫科師資更權威。湖北四位醫科院士全在這里。裘法祖(1914年-2008年),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被稱為外科全才。他在腹部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領域均有很深造詣;近70年的醫學生涯,技術上的千錘百煉和豐富的經驗累積,造就了“不多開一刀,不少縫一針”的“裘式刀法”。陳孝平,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從理論到實踐首創了親屬間輔助性部分活體肝移植,首先提出了可行肝癌切除聯合脾切除手術治療等,一系列原創技術讓我國在肝移植領域不斷突破技術瓶頸。馬丁,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擅長婦科腫瘤及婦科疾病的診療,施行婦產科手術逾萬臺,在婦科惡性腫瘤防治和遏制腫瘤轉移臨床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鄔堂春,202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空氣污染與健康研究,運用大樣本、高質量的前瞻性隊列,在揭示空氣污染病因、闡明發病機制和制定預防對策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近年來,同濟醫學院在頂尖人才梯隊建設方面實現了巨大突破:擁有國家特聘專家1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5人,國家教學名師5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4人,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8人,國家青年千人計劃/海外優青32人,青年長江學者6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8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6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55人等。
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孝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丁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堂春
——“同濟品牌”更閃亮。醫學院是全國首批同時擁有國家級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三大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兩所院校之一,附屬協和醫院、同濟醫院是國家臨床教學培訓示范中心、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示范基地。醫學院擁有國家教學團隊3個,國家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品牌課程15門,國家級品牌資源共享課程15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7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3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金課)12門,主編各類國家級教材114門。近年來,醫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建立健全育人為先的教師成長機制,構建“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評價、教學技術、健康服務”六大模塊教師教學發展體系,推進PBL教學方法改革,探索推進課程整合教學,強化大衛生觀與國際視野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優化調整臨床醫學八年制培養方案;推進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培養了一批批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德醫雙馨、同濟風格”的卓越醫學人才。獲得的教學成果獎、教材建設獎、醫學院校各類教師教學大賽獎、本科生、研究生、來華留學生等各級各類大獎始終居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前列。“學醫在同濟”金字招牌更加閃亮。
醫學界2021中國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排行榜位列第四
學院優美的育人環境
—學科實力更雄厚。合校以來,醫學院聚焦“一流醫科”目標,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辦醫學教育的優勢,努力實施“強基礎、上水平、占高峰”發展戰略,整合優勢資源,聚焦學科前沿,強化學科交叉,厚植學科高原,打造學科高峰。目前,醫學院設有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護理學院、法醫學系、生殖健康研究所、口腔醫學院、3所直屬附屬醫院/臨床學院、7所非直屬附屬醫院/臨床學院。設有15個本科專業,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6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國家重點學科9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5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61個,臨床醫學、藥理學與毒理學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全部12個醫學及相關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是全國同時擁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三大“雙一流”建設學科的高校,綜合辦學實力穩居全國醫學院校前列。
——創新能力更強大。醫學院聚焦“四個面向”,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瞄準國際醫學科技前沿,組織實施“醫+X”戰略,推進醫工醫理及基礎臨床學科交叉,強化有組織創新,啟動實施重點疾病研究中心建設計劃及研究型臨床醫師資助計劃,醫科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改革開放以來,醫學院累計建有3個國家級科研基地,35個部省級重點科研基地,31個湖北省臨床醫學中心等;獲批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湖北省創新群體20個;榮獲國家三大科技獎20余項。合校以來,醫學院承擔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共計200余項,累計到賬科研經費近40億元。2017-2021年,連續5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超過350項,位居全國醫科院校前列,醫科學者在國際四大醫學及CNS主刊及其子刊等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研究論文呈現爆發式增加,被醫學科技界譽為“同濟現象”。
連續5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超過350項
在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研究論文呈現爆發式增加
回首過往,我們由衷地為每一位同濟人感動,由衷地為醫學院取得的每一項成果而自豪!為此,謹向一代代付出過辛勤努力與不懈奮斗的醫學院師生和校友,醫學院歷屆老領導、離退休老同志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展望未來,今年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我校深入實施“十四五”規劃,啟動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關鍵之年,也是華中大喜迎70周年校慶、醫學院喜迎115周年院慶、凝心聚力促發展的跨越之年。站在新的歷史啟點上,醫學院將以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心懷“國之大者”,加快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醫學院建設,奮力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來源: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