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大師講堂——因AI之名”開學第一課舉行

2020年9月21日上午,由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組織和主辦的學術活動“大師講堂——因AI之名”,作為北京大學人工智能“開學第一課”,以“云上”在線直播的方式召開。本次“大師講堂”由兩位世界級的人工智能專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三院院士邁克爾·歐文·喬丹(Michael I. Jordan)教授和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沈向洋博士聯袂帶來精彩的學術盛宴。會議由北京大學副校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如院士主持。
邁克爾·喬丹帶來了題為“Towards a Blend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Microeconomics”的報告。報告中,他回顧了機器學習發展歷程,分析了機器學習面臨的重要挑戰,指出過去的機器學習重點在模式識別,提出未來機器學習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利用機器學習進行智能決策,特別是支持交互式的決策。邁克爾·喬丹介紹了他的最近工作,例如在模型層包含引入傳統的老虎機模型建立老虎機市場,在方法層利用強化學習處理需要一系列決策的情境,考慮在線、連續、異步的決策等。在系統層,邁克爾·喬丹重點介紹了分布式機器學習系統RAY。與傳統的分布式系統不同,RAY不僅是提供了分布式函數抽象來處理分布式任務,還提供了分布式對象來建模分布式行動者。
沈向洋作了題為“淺談人工智能創造”的報告。在報告中,沈向洋為廣大師生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對人工智能未來變革的思考,提出了“AI Beings”這一新穎的概念,并結合微軟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在演唱、繪畫、詩歌創作、音樂創作等領域的生動案例,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人工智能從人類創造者那里的學習,以及與人類創造者之間的關系。基于對人工智能近年來在“創造”領域的迅猛發展的判斷,沈向洋指出,預見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創造未來,比如像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這些技術的發展,肩負著為人類創造更美好未來,推動歷史進步的責任。沈向洋鼓勵莘莘學子和科研工作者,不斷鞭策自己去更好地預判未來、定義未來,并在不確定中有勇氣去推進未來的實現。
學術報告結束后,邁克爾·喬丹、沈向洋和與會嘉賓、直播平臺觀眾進行了互動交流。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黃鐵軍教授和黃罡教授共同主持了問答和交流環節。
本次“大師講堂”是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的精品學術活動系列中的第一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選擇了在線直播方式,但依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據統計,在各大直播平臺上觀看人數分別為:快手203,146人、抖音77,558人、百度111,623人,B站7,800人,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協會協辦本次“大師講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為本次活動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