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萬開發者、1000 種算法,極視角的 AI 算法商城“長征路”
如今AI圈的角逐,高手如云,戰事膠著。
其中一家叫極視角的企業,異軍突起,出其不意地進入了大家的視線。
在一眾企業鏖戰AI視覺頭部市場時,它頭也不回地跑向腰尾部市常
為打破AI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數據困境,它聯手微眾銀行打造首個視覺學習聯邦系統。
厲兵秣馬5年,2021年,宣布完成C1輪融資的極視角以“國內首家AI視覺算法商城”、“15萬開發者生態”等標簽強勢出圈。
這家劍走偏鋒的AI初創企業背后,有怎樣的故事?
沒有「套路」的「套路」
極視角的路徑選擇,似乎不按套路出牌。
2014年前后,O2O和互聯網社交行業如日中天,無數平臺如雨后春筍。
2014年前后,人臉識別和車輛識別領域熙熙攘攘,眾多企業扎根于此,打得不亦樂乎。
前人已走出兩條明朗的大路,只需進入賽道奮力奔跑即可。
極視角CEO陳振杰卻揮一揮衣袖,走第三條路:做互聯網式的AI,算法商城。
他人只見互聯網時代流量瀑布,不見中期以后,核心的流量、資源都將被瓜分殆荊
他人只見人臉識別、車輛識別領域,以龐大的市場體量、AI落地大場景,成為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寵兒,不見通用算法催生不少爆款應用的同時,也會讓這片市場迅速血海一片。
也許有人看到了,但真正傾盡全力去做的,陳振杰算一個。
既然互聯網流量不再,我取其模式好了。
既然海量碎片化市場,安防頭部無暇顧及,AI頭部看不上,那我來好了。
2015年6月,國內首家人工智能視覺算法平臺型公司極視角科技成立。
但,創業公司做平臺,做生態,能成嗎?
別看陳振杰這一招看似不按章法,貝恩咨詢、畢馬威咨詢、騰訊戰略等多個國內外著名戰略咨詢公司就職經歷,給了陳振杰戰略眼光。
陳振杰看來,極視角的機會有三。
1、市場太大,供應太少。
AI等技術日趨成熟,AI正從安防、交通等領域走向全域。
未來5-10年,AI市場將達千億、萬億級別已是不爭事實。
人臉識別和車輛識別頭部賽道下面,藏著一個海量腰尾市常
碎片化市場在哪里?在萬千被忽視的小場景里。
火焰識別、吸煙識別、反光衣識別、快遞爆倉識別、疲勞駕駛檢測......
無數散落在全國各地區、各行業的AI需求,像潺潺流水的小溪,正流淌、貫穿出一副山河巨制。
它碎片化、客戶體量孝項目規模小,營收小,但勝在數量多,如毛細血管般的市場,正成為腰尾部市場走上臺前的重要砝碼。
但,不僅扎根于AI腰圍部的市場少之又少,也沒有一家公司能涵蓋所有算法。
換言之,計算機視覺算法平臺,是AI發展的必然未來式。
2、夾縫中的生機。
陳振杰發現,巨頭做平臺優勢明顯,小公司并非沒有出路。
從資源層面,巨頭之所以看起來輕而易舉,本質是有現成且持續的流量資源導入加持。
但AI作為一個全新的行業,無論是開發者生態,還是行業客戶沉淀,無法從現有產業直接導流過去,AI新領域平臺巨頭也不具備延續性資源導入的空間和可能性。
從運營邏輯層面,AI開發者畫像不同于C端用戶,他們大多為碩士、博士工程師,有屬于自己的偏好、調性及屬性。
3、行業本質的理解。
在陳振杰看來,與游戲行業類似,AI賽道未來必然有兩個方向:一是專業化分工,一是平臺的出現。
頭部客戶的頭部需求,將由頂級科學家供應;頭部客戶的場景需求和行業客戶全鏈條需求,將由初級、中級、高級開發者供應。
極視角想要建立的AI算法平臺,將連接算法開發者和算法需求方,提高視覺算法開發者效率。
事實證明,陳振杰在紛繁雜亂的AI路徑中,找到了屬于極視角的那條。
一磚一瓦建起來的「圍墻」
路子選好了,怎么走?
從零開始的極視角,要想建立生態,猶如在戈壁灘上造出一片森林。
極視角不貪大求全,以極其垂直的打法切入,只做計算機視覺領域。
接下來首當其沖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建立開發者生態。
戰略上,極視角選擇長線布局。
“這個過程至少花了三年以上。”陳振杰感慨,“開發者社區第一年只有幾千人,前年2-3萬人,也只是雛形,今年到15萬人,與此同時,客戶前年僅幾百家,目前已有3000多家企業客戶。”
一個初創公司為什么能在5年內聚集到15萬算法開發者?
時間點和積累,決定能不能做平臺。
2015年前后,沒有一個渠道可以提供AI垂直領域資源和信息,極視角的出現,及時提供了各類信息的匯總,逐漸占領開發者心智,得以規模化積累開發者資源。
如今平臺叢生,錯過了時間窗口,即使砸重金投入開發者社群,挑戰不可同日而語。
“開始前兩年沒有給開發者任何項目,17年才正式承接項目。”
踩中了時間節點,沉下心積累,就夠了嗎?
走得穩是一回事,走得好是另一回事,換句話說,極視角如何把控開發者質量?
1、沒有一味地對開發者高要求,作為平臺方,極視角首先在自身環節下功夫。
極視角將算法以課題的方式在社區發布時,已經將需求拆解成具體任務要素,簡化開發者工作流程。
“需求明確是保證需求的第一點。”
極視角認為,從前產業端的需求難以完成,很大程度在于沒有將需求拆解。
2、篩選開發者,給予對等回報。對報名者進行demo等多方面的篩選,同時,相關的項目費用都會回饋給開發者。
2016年,開發者平臺正式升級為極市平臺,從幾千、幾萬到如今的十幾萬,其開發者生態,正在健康有序增長。
如果說第一回合是資源的比拼,那么下一回合是運營的較量。
換句話說:內部組織要素的生產能力和運轉效率,決定適不適合做平臺。
5年來,極視角在平臺的基建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基建平臺本質上是一個開發引擎。”
如何從自動化的生產流程、到自動化的開發流程幫助開發者提高效率,是極視角在完善平臺時一直思考的問題。
設計平臺的過程,本質上是重新梳理領域內的所有要素、關系、訴求、角色、規則、決策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極視角發現很多邏輯已經跳出了自動化,也踩過不計其數的坑。
“可能你做了10分的工作,有4-5分是浪費的,試錯成本是必然存在的,我們考慮的,是如何以最低的成本試錯。”
而后,極視角重新梳理出一套流程,啟動了新的平臺設計理念。
平臺的工具端上,極視角不斷進行版本迭代,加入了前沿的工具和方法優化模型,持續投入了億元級別的資金。
“未來,我希望讓極市成為15萬開發者全量使用工具,或者成為國內CV垂直領域最大的開發者工具之一。”陳振杰笑著說道。
五年時間里,極視角不僅重新鏈接了各生產要素,沉淀內部管理流程、算法流程等各個環節,不斷迭代算法生產速度、基建環節速度,在無形中構建起了壁壘。
AI 千星計劃的進攻
在正軌上平穩前行的極視角沒有安于現狀,今年,它又出兩個新招。
一個是AI 千星計劃:精選1000種算法免費開發。
為什么要不遺余力地幫行業和伙伴免費開發算法?
這里不得不佩服極視角的胸懷與創新。
1、極視角發現,眾多客戶有迫切的算法需求,但被高昂的研發費用拒之門外,或者客戶內部流程非常長,導致算法開發成本依然偏高、定制開發周期偏長。
千星計劃,正是面向產業端,由行業或者技術合作伙伴提出需求,經極視角評估后,免費開發,覆蓋細分行業100+。
2、極視角認為每個垂直行業有幾十種算法需求將成為標配。
“未來會有10萬種以上的算法。”陳振杰眼神堅定,“去到行業會發現,僅僅交通場景,就有近100種算法。我們目前的500種算法大多在智慧城市領域,未來在工業領域、商業領域有非常大的前景。”
目前算法的定制周期是8-12周,極視角希望通過千星計劃,將周期縮短至6-8周,效率提升30-50%,更大程度賦能百業。
另一個新招就是開放極視角基建平臺和工具引擎。
如果說之前極視角搭建起需求方和開發者橋梁,那么接下來,極視角將這個橋梁加長加固。
極視角的刷榜計劃,將大量的算法項目放到平臺,開發者可以隨時參與,排名靠前的可以獲得積分獎勵,甚至算法訂單。
激勵廣大的開發者不斷提升自我的算法水平,為產業提供更優質的產品。
同時,平臺還會面向高校開放,與學校課程深度結合,將最新的產業素材迅速轉化為課堂中學生吸收的知識點,壓縮轉化效率。
充滿生命力的腳步
這段AI算法商城之路,對國內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完完全全從0到1的過程,說是極視角的一場長征也不為過。
在浮躁的AI市場,它堅持先保證溫飽,而后再談風花雪月。
極視角也摔過跤,淌過泥巴,依然保持一份務實與沉靜。
極視角的腳步,其實是充滿生命力的。一直擁有“生命力”的企業,不會真的老去。
而如今的每一步,都是極視角向著眼中未來,篤定踏出的一步。雷鋒網雷鋒網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