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什么意思(由奢入儉難的意思是)
字面意思是指一個人從勤儉變得奢侈是比較容易的,而從奢侈變得勤儉就很難。這是由人性的弱點決定的,因為大多數人都不愿意吃苦而愿意享受
我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都提高了,吃好,玩好生活好多花點沒關系不算是什么浪費。這樣漸漸的就形成了花錢不在乎的習慣,乆而乆之,這種習慣就越來越控制不住,想改就不那么容易了。這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變化。想改變這種“心理”上的狀態,還得從“心理”上加以調整,慢慢的從“心理”上來恢復,一朝一夕是達不到解決目的。
在農村有句俗話說“吃、喝、膘、賭量家檔”,對于富一點的家庭,奢侈一點沒關系,錢是流水,花了又來。能掙能花是現時代的潮流。這是對一般有本事的人而言。
但是,對于一些家庭條件差的家庭,還打腫了臉充胖子,還想和有錢人攀比,那就太自不量力了,奢侈的思想人人都有,誰都想享樂,但是沒有享樂的資本也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吧!
如果一個人,自己吃飽,全家不餓,沒什么顧及之處。如家里有妻、兒、老、小那,也能奢侈嗎?部分人也確實有這樣的毛病,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窮大方”。
記得以前我開小賣部的時侯,就遇到過不少這樣的人,不廠斷地去賒煙,賒酒和其他的東西,不賒那老熟人,又不好意思不給。每到年終去要帳,看看家里有老人,老婆和孩子,過的很窮,又挺可憐的,男人又天天不務正業,也不進家。家里沒錢怎么還賬,再說賒的東西也沒拿回家,都和狐朋狗友浪費了,這樣的帳也沒法要了。百十塊錢只好扔了。
對于這樣的人不顧家,純粹就是有病,這種人想改恐怕也很難,在他們心目中,根本沒有“勤儉”二字,靠坑人過日子。誰家貪上這么個男人算倒了血霉了。有的想開可以改過,有的是一輩子也就這樣啦。
由奢入儉難是指從奢侈富足的生活進入到節儉貧乏的日子是很難過的。
這就警誡我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養成一點一滴都要盡量珍惜別浪費的好習慣,在消費上做到量入為出,盡量做好收支平衡,不要胡亂透支去消費自己能力之外的東西,每筆消費都要心中有數,大的消費要提前規劃,總之不過于追求奢侈,懂得理性消費。
咸豐六年九月二十九夜,曾國藩在江西撫州門外,給年僅9歲的二兒子曾紀鴻寫了一封家書,堪稱經典。后來,這篇文章成為了家書中的典范,內容如下:
字諭紀鴻兒:家中人來營者,多稱爾舉止大方,余為少慰。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爾之所知也。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做圣賢,全由自己做主,不與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學為圣賢,少時欠居敬工夫,至今猶不免偶有戲言戲動。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
短短一封家書,竟然產生了如此多的名言名句!
曾國藩希望后人做知書達理的君子,而非叱咤風云的,這和他自己的切身經歷息息相關,也是他在閱盡世間滄桑后悟出的處世之道。勤奮節儉、舉止端莊、不妄說話,這3條育兒心經,值得我們借鑒!曾國藩從細處著手對子女言傳身教,真可謂是亦父亦師啊!
為什么曾國藩如此強調子孫后代一定要做讀書明理的君子呢?
因為他曾經深思熟慮過曾氏家族的未來發展規劃,他說:
“我仔細想過,大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便將福分享用完了。他們的子孫開始驕佚,接下來便四處流蕩,最后死無葬身之地,福分延至一二代的很少。商賈之家,勤儉的則可將福分延至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將福分延至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將福分綿延到十代八代。我現在靠著祖宗的積累,年紀輕輕便得到功名,深恐自己一個人將祖宗的積累享用盡,故而教導諸弟及兒輩,但愿為耕讀之家、孝友之家,不愿為仕宦之家。”
曾氏子孫也是恪守祖訓,很少人做官,但幾乎全部是讀書明理的君子。
據統計,曾氏家族,從的曾國藩開始,近200多年來,八代人中無一“敗家子”,子孫后代中出了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有近兩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眾多留學歐美或日本等國,其中取得博士、碩士和獲得院士、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職稱的多達百余人。
曾氏家族現在顯然構成了一個名聲遠播的華夏望族,在古今中外都屬罕見,而這都要歸結于曾國藩的家教有方!
總而言之,曾國藩寫給9歲兒子的以上這封家書,堪稱經典,啟人心智,非常值得學習!同時,這封教子家書中,闡述了3條育兒心經:勤奮節儉、舉止端莊、不妄說話,值得我們借鑒!
應該是“由儉入奢易”,意思是從節儉變的奢侈是很容易的。
全句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意思是從節儉變的奢侈是很容易的,從奢侈變的節儉卻困難了。
其古詩原文也很簡單易懂: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思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酒肉一餐,可辦粗飯幾日;紗絹一匹,可辦粗衣幾件。不饞不寒足矣,何必圖好吃好看?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則子子孫孫常享溫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