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現今含義
?釜底抽薪
拼音:fǔ dǐ chōu xīn
出處: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釋義:原義指拿掉鍋下面的柴火,后引申為從本質上解決問題之意,也指一種軍事斗爭策略。
?常言道,揚揚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揚湯止沸”原指將鍋中沸水舀起,復倒回去,以止沸騰。后喻暫緩危急之困境,治標不治本,未能根本解決難題。揚湯止沸在現實生活中是可行的。因為湯舀起來再澆下去,舀起來的湯就會降低溫度,這是因為湯再倒下去的時候,湯與空氣接觸面積增大,流動加快,因而使舀出來的湯蒸發加快,溫度降低,再倒回鍋里去,使整鍋湯溫度降低,低于沸點,就可以使湯不再沸騰,但這樣止沸,不如把鍋底的柴拿走。
在成書于南北朝時期的我國兵法策略書籍《三十六計》中,第十九計便叫釜底抽薪。書中按語中說:“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意思是說,鍋里的水沸騰,是靠火的力量。沸騰的水和猛烈的火勢是勢不可擋的,而產生火的原料薪柴卻是可以接近的。強大的敵人雖然—時阻擋不住,何不避其鋒芒,以削弱它的氣勢?所以要止沸就不能光在“水”上做文章,而是要釜底抽薪,抓住影響局勢的主要矛盾,從中發力。釜底抽薪的策略,在軍事斗爭中被反復運用,三國時的官渡之戰即是一個有名戰例。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河北袁紹乘勢崛起。公元199年,袁紹率領十萬大軍攻打許昌。當時,曹操據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萬多人。兩軍離河對峙。袁紹仗著人馬眾多,派兵攻打白馬。曹操表面上放棄白馬,命令主力開向延津渡口,擺開渡河架勢。袁紹怕后方受敵,迅速率主力西進,阻擋曹軍渡河。誰知曹操虛晃一槍之后,突派精銳回襲白馬,斬殺顏良,初戰告捷。
由于兩軍相持了很長時間,雙方糧草供給成了關鍵。袁紹從河北調集了一萬多 車糧草,屯集在大本營以北四十里的烏巢。曹操探聽烏巢井無重兵防守,決定偷襲烏巢,斷其供應。他親自率五千精兵打著袁紹的旗號,銜枚急走,夜襲烏巢,烏巢袁軍還沒有弄清真相,曹軍已經包圍了糧倉。一把大火點燃,頓時濃煙四起。曹軍乘勢消滅了守糧袁軍,袁軍的一萬車糧草,頓時化為灰燼,袁紹大軍聞訊,驚恐萬狀,供應斷絕,軍心浮動,袁紹一時沒了主意。曹操此時,發動全線進攻,袁軍士兵已喪失戰斗力,十萬大軍四散潰逃。袁軍大敗,袁紹帶領八百親兵,艱難地殺出重圍,回到河北,從此一蹶不振。
曹操一把大火燒掉了敵軍的糧草,斷了敵軍的后勤保障,使得袁紹的軍隊無心戀戰,從而大獲全勝。從古代戰事回到現實社會,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也可以找到不少應該“釜底抽薪”的事情。安全管理中有一個專業術語叫"本質安全",大概意思說的是:其環境條件或者狀態是不依賴外界約束條件的,而是依靠自身特質來實現的,即使在外界約束條件失去的時候,自身也不會失效,不會轉化為"危險",因此不會導致事故。就是說要從根子上去掉不安全因素。比如,有人在人員密集場所違規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與其辛苦地勸說周圍人員不要在此吸煙或者豎一塊牌子注明“禁止動用明火”,不如盡快將這些易燃易爆物品轉移到適合存放的地方。然而,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往往需要大量資金、人力、物力、時間的投入,遠沒有樹一塊牌子、貼一張告示省事。但是,安全工作不能省事,沒有捷徑,絕不能“揚揚止沸”,只有動真格,找出癥結,切中要害,才能見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