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陶淵明
長江日報5月23日訊 荷葉生長自帶防水衣?成語“藕斷絲連”竟包含著科學現象?23日上午,月湖公園開展“五感觀自然”公園大課堂活動,15組親子家庭在月湖畔邊走邊看,一路探索夏日公園最常見的十余種陸生、水生植物。在偶遇月湖荷葉田田的美景時,來自湖北博得自然生態中心的導師車前還帶領小學生做起了荷葉不沾水實驗,探索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生長訣竅。
上午9時,15組親子家庭從月湖公園管理處出發,沿著公園小徑邊走邊看,一路發現了鵝掌楸、香樟、蘇鐵、紅花檵木、紫荊、龍葵等十余種常見植物。“鵝掌楸的葉子像小馬褂,紫荊的葉子是愛心形狀,梓樹果實細長又被稱為‘掛面樹’,粽子一般是用蘆葦的葉子包成的……”在車前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下,小學生們一路收獲頗豐,還收集了不少植物葉片及果實。
小學生在月湖畔開展公園大課堂活動。 通訊員張展暉 攝
行至月湖畔,“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夏日美景瞬間引起了小學生的興趣,“雨水為什么打不濕荷葉,荷葉是荷花的雨衣嗎?”今年9歲的魏福苗率先提問。自然導師車前介紹,荷葉不僅不會被雨水打濕,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殊屬性。說著,他還用荷葉、吸管、墨水等做起了荷葉不沾水實驗。“荷葉的表面有極微小的乳突,水滴落在荷葉表面接觸面積非常有限,像有一層空氣膜一樣,水滴會因為表面張力和重力作用匯聚,滾落時帶走塵埃。”
講到荷花及荷葉的特性,車前還告訴小學生,荷花之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是為了保證“鼻孔”暢通,更好地呼吸。他說:“荷花葉柄和莖(藕)中的空洞是通氣組織,可以不斷地輸送氧氣和二氧化碳。所謂的‘藕斷絲連’現象來源于一種特殊的導管——螺紋導管。”
自然導師給小學生展示荷葉不沾水實驗。 通訊員張展暉 攝
實驗結束后,小學生還在濕地邊驚喜地發現了開著白色小花,長著綠色漿果的植物龍葵、端午節最常見的粽子葉——蘆葦等等。小學生周一然感嘆,原來公園里的植物藏著許多好玩的科學道理,太長見識了!“大自然里充滿奇趣,花草樹木、鳥獸蟲鳴就是最直觀的生活課本。”車前呼吁小學生多來自然里走走,向大自然學習。
(長江日報記者蔡燕秋 通訊員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