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面積和人口 烏克蘭多少人口2023
文|地理熱叭
編輯|地理熱叭
前言:
俄羅斯和烏克蘭,就好像一個壯漢和一個背后有許多大哥支持的瘦子,打架打了一年多,雙方都缺胳膊少腿,還有打的必要嗎?為什么不能坐在談判桌上好好談一談呢?如果沒有歐洲的“放血”和老美的拱火,烏克蘭還能有多少戰斗潛力?他們誰才能拼到最后?今天就來聊一聊,俄烏之戰不打行不行,以及這場沖突能帶給我們哪些反思。
其實一開始,不管是沖突雙方還是老美和北約,都沒能想到戰局能拉扯這么久,因為雙方之前相差還是比較懸殊的,俄羅斯想速戰速決,但是一開始太輕敵了,沒能發揮出強大的武力壓制優勢,而烏克蘭又出乎意料的頑強,爭取到喘息機會之后,讓以老美為首的北約看到了攪混水的可能,連帶把歐洲都拉下水。俄烏打了400多天,烏軍直接耗空了西方大哥們的武器庫,俄軍燒錢燒得自己也肉痛,明眼人都能看到,這場仗再打下去不會有什么好結果,槍響之后沒有贏家,有的只是輸多還是輸少的差別,那么第一個問題來了——
歐洲放血還能持續多久,烏克蘭還有多少潛力?
為什么說是歐洲放血呢?因為老美畫完大餅、拱完火之后就撤了,頂多只是給點錢和武器,然后在一邊搖搖旗子喊喊口號,偶爾還要趁亂不分敵我咬下一口肉來,搶占其他盟國的能源市場份額。而真正執行對烏支援的四十多個國家,幾乎都來自歐洲。這些西方國家不僅要援助資金和軍備,還提供戰術支持以及軍裝、帳篷甚至糧食等物資。本來跟俄羅斯鬧僵之后,能進口的廉價能源就很少了,歐洲還要打腫臉充胖子,一邊忍受國內的高通脹,一邊持續對烏輸出,實在是不堪重負,這波“放血”放得整個歐洲都在肉痛,很難預計他們還能堅持多久。
而烏克蘭呢?本來就不是一二流的強國,他們的人口規模和綜合實力,都不足以支撐自己去和俄羅斯對剛,哪怕有歐洲和老美輸血,他們現在也是在透支戰爭潛力去應對,但是透支總會有個限度。從經濟上看,烏克蘭的戰爭外債規模已突破了上千億美金,相當于他們年GDP的80%,而且本國的大城市、工廠、農場和重要基礎設施被嚴重摧毀,后續很難靠自己恢復。如果是經濟和軍備還能獲得援助,但在人口上絕對是硬傷。
現在西方發達國家的老齡化和出生率問題都很嚴重,人口是寶貴的資源,總不能直接把民眾送到烏克蘭吧?要知道,在開戰前,烏克蘭總人口數也就4000多萬,在開戰后有1800多萬難民逃難到歐洲,同時戰場上源源不斷有人在犧牲,可想而知烏軍兵力補充是個很棘手的問題了。無論戰局最后結果如何,提前透支潛力的烏克蘭都不會好過。
俄烏之戰對雙方都產生了巨大的危害,連歐洲都被拖下水,這足以給我們敲響警鐘,明眼人都知道,俄烏之戰持續多久,卷入其中的歐洲就要“放血”多久,這些血大部分都被華爾街和美國的軍工復合體吸走了。像司機那樣甘當代理人,就要做好被當炮灰的準備。我們能從中獲得的啟示就是,靠誰不如靠自己,唯有珍惜和平、強大自身、獨立自主、重視維護本國主權,才是真正的出路。
第二個問題:老美為何要背后拱火?他們是怎么把水攪渾的?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美國和歐洲之間的微妙關系。二戰過后世界進入美蘇爭霸的兩級格局,而蘇聯的解體,讓美國在冷戰之后爭取到了更大的話語權,哪怕在歐洲也有很強的主導力,許多歐洲國家自廢武功,忽視了軍備,反而將安保和防務都交到老美的手上,導致他在西方很多國家都有駐軍基地。美國嘗到了冷戰思維的好處,一邊加強對西方的控制,一邊不斷渲染東方的威脅,在這樣的局勢下,北約不斷嘗試東擴,想要把手伸向亞太。
但是,歐洲諸國畢竟也曾經是老牌列強,再怎么妥協也會有自己的脾氣,老美霸道慣了,什么都想插手,不可避免會和歐洲產生矛盾。再加上歐洲自己的野心也不小,早在美蘇冷戰期間,法國的戴高樂總統就很有遠見的提倡東西方“緩和與合作”,他在1966年大膽訪問蘇聯,也是第一個與我們建立軍事對話機制和全面伙伴關系的西方國家。
戴高樂游走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中,努力讓歐洲結成同盟,然后發展成“世界第三極”。后來,馬克龍上位之后,繼承了戴高樂主義,不斷聚攏歐盟的力量,然后面對媒體公然提出了“北約腦死亡”這一說法。意思就是啊:“你老美是強,但歐洲也不弱,我們不愿做你的附庸,因此必須實現外交和防務上的獨立!”
緊接著,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也出來表態了,他堅定地呼吁“歐盟要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并且斥責美方不要太過分地介入歐洲事務。2018年的時候,馬克龍在出席一戰結束百年紀念活動時,公開呼吁“建立歐洲軍”,關閉美軍駐歐的多個基地。那當時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見此,簡直就氣炸了,在社交網絡上斥責馬克龍的作法是“對美國的侮辱”。
這說明什么呢?說明歐洲自己也很清楚,自己只不過是老美想要爭取全球霸權中的一枚棋子,歐洲也不想向美國單邊強權政治妥協,歐盟追求的是多邊多級體系,要的是大家都有自主權,而不是成為美國的附庸。在這樣的情況下,老美迫切希望能制造一場混亂,把歐洲拖下水,讓他們自顧不暇,然后沒力氣對自己這個老大哥說“不”。
我們很清醒地看清了這點,早早就透露出和平發展的態度,同時對美國霸權主義保持警惕。但俄羅斯不是,他們一開始甚至不反對東擴,還想走進西方,把自己也擴進去。但是,老美根本沒法容忍昔日的對手來和自己爭奪話語權,極力反對俄羅斯并入西方。俄羅斯見自己沒法和歐洲拉關系,連一母同胞的好兄弟烏克蘭也要被挖墻腳,于是終于怒了。因為一旦烏克蘭這個鄰居并入北約,到時候他們連部署反導彈系統的時間都來不及,戰斗民族是無法忍受敵人的槍口架在自家門口的,所以俄羅斯堅決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
俄烏之間的火藥味越來越重,這對老美來說,簡直就是瞌睡有人送枕頭,白撿了一個大便宜啊!一旦俄烏開戰,老美稍微在其中操作一下,就既能削弱俄羅斯這個對手的力量,又能把敢反抗自己的歐洲國家拉下水,加強自己對歐洲的掌控,還能借此出售軍火和搶占市場份額,簡直是一箭三雕,所以他們才在其中到處拱火。
那么他們是怎么把水攪渾的呢?首先是通過情報分析俄羅斯宣戰的可能,在局勢緊張、德法領導人都親自訪俄勸普京不要打的時候,美國媒體卻拼命拱火,一方面大肆宣揚抹黑俄要發動襲擊,一方面鼓吹北約東擴進程。如果俄國忍了,那老美可以順理成章變假成真,肆意東擴;如果俄國不忍,那俄烏開戰之后,老美也有利可圖。
那俄羅斯方面呢?他們其實也不愿意打,一來如果開戰就會丟掉好不容易取得的西方信任,二來他們還沒恢復元氣,家底并不是很厚。而打仗是必定會燒大錢的,如果要打,必須要以絕對速度搶占優勢。美國正是瞅準了這點,暗地里拱火,先是給烏高層畫大餅,讓他們出賣本國利益去當槍使,然后又讓西方許多國家卷入其中對烏支援,導致俄軍沒法速戰速決,只能選擇不那么高科技的“省錢打法”。
接著來看第三個問題:沖突雙方到底怎么看待這場戰爭的呢?
雖然從明面的時間線上看,2022年2月24日是俄方先宣戰,但他們也是最不愿真正大動干戈的那個。俄羅斯雖然是蘇聯解體后繼承了大部分遺產的共和國長子,但是在美蘇爭霸后期,美國和西方早就完成了在蘇聯內部的顏色革命,以致于俄羅斯內部很多人都接受了西方宣傳的那套價值觀,把姓社改成了姓資,還曾試圖向西方靠攏。直到西方不接受不認同,俄國才意識到錯誤。
那為什么西方不把俄羅斯當成自己人呢?除了歷史原因,還因為他的塊頭實在太大,他們只是短暫受挫,如果給機會恢復元氣,那歐洲之后到底是做兄弟還是做小弟就不一定了。所以,歐洲一邊保持著對俄的戒心,一邊又展開互補性合作,比如把自家的產品放到俄國銷售,然后從對方那里進口大量廉價的能源,特別是歐洲的核心之一德國,還通過北溪管道和莫斯科展開了深度的融合。
對俄羅斯來說,能源出口在經濟收入中的占比相當高,他們也不愿意因為戰爭去破壞這種合作關系,但是因為北約的威脅和老美的拱火,又不得不給烏克蘭一點顏色看看。再看烏克蘭方面,民眾本身就更不愿打了,畢竟雙方明面實力差距還是很大的,但是烏決策層被老美忽悠瘸了,腦袋空空的,只想著能在西方的支持下反攻俄羅斯,然后提高自己在西方的話語權,一個不想打但必須打,一個是甘愿當棋子不計代價去打,戰火就是這樣燒起來的。
好了,今天咱們就講到這里,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感謝您的點贊與支持,我們下期視頻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