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心誠意的意思 誠意是暗示什么
孔子 《論語》篇(六)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39;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39;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譯文
樊遲問仁是什么。孔子對此回答說:“能夠真心愛別人。”樊遲問智是什么。孔子對此這樣說:“能有能力識別人。”樊遲聽了沒理解。孔子繼續開導說:“提拔那些正直人,罷黜那些邪惡人,這種做法就能使、邪惡人也歸正直。”樊遲退出來以后,遇見子夏對他說:&34;剛才我去見老師,問他什么叫做智,他說選拔正直人,罷黜那些邪惡人,這種做法就能使、邪惡之人歸正直。這些話是何意思?”子夏給同學解釋:“這話涵義多豐富!舜在治理天下時,能在眾人中挑選,選中任用了皋陶,不仁的人遠去了;湯在治理天下時,能在眾人中挑選,選出任用了伊尹,不仁的人遠去了。”
原文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譯文
子貢求問于老師,應當怎樣交朋友。孔子就對子貢說:&34;誠心誠意勸告他,善意恰當開導他,他若不聽就算了,不要自己討沒趣。”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
孔子學生曾子說:“君子行為是這樣:通過文章和學問,可以聚合起朋友,依靠朋友相互助,就可培養仁德了。”
子路篇第十三
原文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譯文
子路求問于老師,怎樣治理好國政。孔子教導子路說:“對于百姓是這樣:先行教導作示范,其后再要求百姓、能夠勤勞地工作。”子路請求多講些。孔子接著告訴說:“辦事應當不倦怠。”
原文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譯文
仲弓當時出任了、季氏家中的總管,前來求問于老師,怎樣管理好政務。孔子就對仲弓說:“用仁德引導官吏,責成各負其責任,赦免他們小過錯;選拔賢才來任職。”仲弓繼續求問說:“如何知誰是賢才,而去選拔他們呢?”孔子就對仲弓說:“選擇你所知道人,你所不知道的人,別人難道會埋沒?”
原文
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譯文
子路相問于孔子:“衛君等你治政事,你會先干什么呢?”孔子這樣回答說:“首先必須先正名!”子路就對老師說:“有這樣的道理嗎?你是太過迂闊了!這名如何去正呢?”孔子就回答子路:“仲由真是粗野啊!君子對不懂的事,采取存疑的態度。如果真是名不正,說話就會不順理;說話不順不合理,事情就會辦不成;如果事情辦不成,禮樂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夠興盛,刑罰就會不得當;刑罰一旦不得當,百姓會無所適從。所以君子定了名,就要說出道理來,必按道理去實行。君子說出的道理,是不能茍且馬虎。”
原文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譯文
樊遲來請求學習、栽種莊稼的事情。老師這樣回答說:“我是不如老農夫。”樊遲又求學種菜。孔子同樣回答說:“我是不如老菜農。”樊遲退出去之后,孔子這樣評述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在上位人講禮儀,百姓就不敢不敬;在上位人重視義,百姓就不敢不服;在上位人講信用,百姓就會說真話。如能真做到這樣,四方百姓都背著、自己小孩來投奔,哪用在上位的人,親自去種莊稼呢?”
原文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熟讀《詩經》三百篇,若把政務交給他,但他卻處理不通;派他出使到外國,不能獨立談判好。雖然學習了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官吏自身品行正,不用命令老百姓,百姓也會做得好;官吏品德行為差,強行命令老百姓,百姓也不會聽從。”
原文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魯國衛國的政事,狀況像兄弟一樣。”
原文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39;茍合矣。&39;少有,曰:&39;苛完矣。&39;富有,曰:&39;茍美矣。&39;”
譯文
孔子有次談到了、衛國公子荊時說:“他善居家理財富,有點家產他便說:&39;湊合著用就夠了。&39;家產稍多他便說:&39;湊合著用很完備。&39;家產富有他便說:&39;差不多夠華美了。&39;”
原文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譯文
孔子要到衛國去,冉有給他趕著車。孔子觀看衛國說:“衛國人口真多呀!”冉有這樣問老師:“人口已經夠多了,還要再做什么呢?”孔子就對冉有說:“要使他們富起來。”冉有繼續問老師:“富了還要做什么?”孔子對此回答說:“應當教化他們了。”
原文
子曰:“茍有用我者,斯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如果有人要用我、前去治理好國家,只要一年的時間,就能干出樣子來;若有三年的時間,就有顯著的成效。”
原文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 善人治國一百年,就可消除掉殘暴,廢除刑罰和殺戮。這話說的真對呀。”
原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如出圣明的天子,也要經過三十年,才能仁道行天下。”
原文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如果官吏能做到、自身行為的端正,哪么治理起國政,還有什么困難呢?自身行為不端正,怎么糾正別人呢?”
原文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譯文
冉求退朝回來了,孔子就對冉求說:“怎么回來這樣晚?”冉求回答于老師:“因有政務纏住身。”孔子就對冉求說:“怕是其他事務吧?如果真是有政務,雖然不讓我參與,我也是會知道的。”
原文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39;為君難,為臣不易。&39;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39;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39;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譯文
魯定公他問孔子:“說一句話就可使、國家興盛起來了,能有這樣的事嗎?”孔子就對定公說:“話雖不能像這樣、說的過于太絕對,還是接近道理的。有一句話這樣說:&39;做國君是很難的,做臣子也不容易。&39;知做國君很艱難,哪不就是接近了、一句話使國興盛?”魯定公又問孔子:“一句話可亡國家,有這樣的事情嗎?”孔子就對定公說:“話雖不能太絕對,還是接近道理的。有一句話這樣說:&39;我做國君不覺得、能有什么快樂的,只是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會違抗吧。&39;如果說話能正確,又沒有人會違抗,這樣不也很好嗎?如果說的不正確,也沒有人會違抗,哪不就是接近了,一句話可亡國家?”
原文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譯文
葉公求教于孔子,怎樣治理好政事。孔子對此回答說:“使周圍人都高興,讓遠方人投奔你。”
原文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
子夏做官出任了、魯國莒父邑長官,他來請教于老師,怎樣治理好政事。孔子就對子夏說:“凡事不能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益;求速反而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貪圖小利的品行,就做不成大事情。”
原文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文
葉公來對孔子說:“在我們的家鄉里,有個正直的人是:他的父親偷了羊,他去告發并作證。”孔子就對葉公說:“我家鄉的正直人,和你說的不一樣,父為兒子作隱瞞,兒子為父作隱瞞,正直就在這中間。”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
樊遲來求問老師,怎樣實行好仁德。孔子就對樊遲說:“居家舉止要端正,辦事嚴肅且認真,待人誠心且實意。照上幾點認真做,即到夷狄邊遠地,也是不可廢棄的。”
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譯文
子貢求問于老師:“有何品行可稱士?”孔子就對子貢說:“自己為人和做事,應當具有羞恥心;出使外國能做到,不辱君主的使命,這樣就可稱作士。”子貢繼續求問說:“次一等是什么樣?”孔子對此這樣說:“他所在的宗族里,族人稱贊他孝順;他所住的本鄉里,鄉人稱他為兄弟。”子貢繼續求問說:“再次一等是何樣?”孔子對此這樣說:“說到一定能做到,做事一定做到底,固執己見像小人,但也可以稱得上、是再次等的士了。”子貢繼續求問說:“現在處于權位上、做官的人怎么樣?”孔子對此感嘆說:“這些器量狹小人,哪里能數得上啊!”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如果不能交往到、言語行動中庸人,也要尋找并交往、那種激進狂放人,交往耿介自守人。激進之人勇進取,耿介之人離污流。”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39;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39;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南方人有一句話:&39;人若不能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醫。&39;這話說的多好啊!”《易經》書上這樣說:“不能始終如一地,保持道德的操守,難免招致到羞辱。”孔子繼續又說道:“這些話的意思是:那種沒有恒心人,就不要去占卦了。”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君子能取長補短,協調不同的意見,達成和諧的一致,但也不盲從附和,小人處世只是求、完全一致的茍同,對于不同的意見,不講協調達一致。”
原文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譯文
子貢求問于老師:“一鄉的人喜歡他,怎么評價這個人?”孔子這樣評述說:“就此還不能說好。”子貢繼續求問說:“一鄉的人厭惡他,怎樣評價這個人?”孔子就對子貢說:“就此還不能說壞。不如鄉里的善人,都能一致喜歡他,鄉里壞人厭惡他。”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要與君子共事易,討他喜歡確困難;不用正道的方法,而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用人的時候,卻能量才使用人。要與小人共事難,討他喜歡確容易;用不正道的方法,討他喜歡卻容易。但他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的。”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君子安祥不驕傲,小人傲慢不安祥。”
原文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剛強果敢及質樸,且能言語謹慎者,他就接近仁德了。”
原文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譯文
子路求問于老師:“怎樣做可稱作士?”孔子這樣論述說:“對人能誠心實意,互相切磋和勉勵,并且能親善和悅,這樣就可稱作士。朋友之間要誠意,互相切磋和勉勵;兄弟之間也應當、親善和順地相處。”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善人用七年時間,教育訓練了百姓,這樣就可用他們、前去從軍作戰了。”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若用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的民眾,奔赴戰場去作戰,這叫白白去送死。”
憲問篇第十四
原文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譯文
原憲求問于老師,什么可以叫恥辱。孔子就對原憲說:“國家政治清明時,可以做官拿俸祿。國家黑暗腐敗時,也去做官拿俸祿,這樣就可叫恥辱。”原憲繼續求問說:“人無好勝與自夸,也無怨恨和貪婪,沒有這四種毛病,可以算作仁人嗎?”孔子這樣回答說:“可說難能可貴了,至于是否是仁人,那我就不清楚了。”
原文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士人如果會懷戀、家庭安逸的生活,他就不配做士了。”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國家政治清明時,可說正直的言語,并且行為也正直;國家黑暗腐敗時,才是行為要正直,但是言語要謹慎。”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凡是有德行的人,出言一定有道理;能夠出言成理人,卻不一定有德行。凡是有仁愛的人,行為一定很勇敢;而能夠勇敢的人,卻不一定有仁愛。”
原文
南宮適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譯文
南宮適他問老師:“羿是善于射箭的,奡能陸地推舟行,兩人都沒得好死。禹和稷這兩個人,親自耕田種莊稼,卻能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他。南宮適走出去后,孔子這樣評說他:“這人真是君子呀!他真尊崇道德呀!”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君子做出不仁事,也許偶然會有吧!但是小人卻不會、做出仁德的事來。”
原文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如果真是喜愛他,能不讓他勤勞嗎?如果真是忠于他,能不教誨于他嗎?”
原文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凡是鄭國要制定、有關內政外交的、政策法令和文獻,先由裨諶來起草,再經世叔提意見,由外交官的子羽、進行修改定出稿,后有子產來潤色。”
原文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譯文
有人求問于孔子,子產為人怎么樣。孔子對此回答說:“是個寬厚施惠人。”又問子西人怎樣。孔子對此回答說:“他呀他呀子西呀!”又問管仲人怎樣。孔子對此回答說:“管仲是個人才呀!是他剝奪伯氏的、駢邑三百戶封地,伯氏窮得吃粗糧,至死沒一句怨言。”
原文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貧窮而能無怨言,這是難于做到的;富有而又不驕傲,這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孟公綽他若出任、晉國趙氏和魏氏、兩家大臣的總管,才能是綽綽有余;卻難勝任兩小國、滕國薛國的大夫。”
原文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
子路求問于老師,怎樣才能算完人。孔子就對子路說:“像臧武仲般聰明,像孟公綽般寡欲,像卞莊子般勇敢,像冉求般多才藝,再加禮樂的修養,增進自身的文采,就可算個完人了。”孔子接著又說道:“現在一個完美人,不必一定要這樣,看到財利想道義,遇見危難敢獻身,長期處于貧困境,不忘平日的諾言,就可說是完人了。”
原文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譯文
孔子面對公明賈,詢問起公叔文子:“公叔文子這先生、他是真的不說話,不笑不貪取財物?”公明賈對孔子說:“這是告訴你的人、夸得有點過分了。先生該說時才說,別人不厭他的話;心中快樂時才笑,別人不厭他的笑;合于義的才會取,別人不厭他所取。”孔子聽了后說道:“原來是這樣的嗎?難道真是這樣嗎?”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臧武仲他憑借著、封地防邑求魯君,立他兒為卿大夫。盡管有人說他是、并未要挾于國君,我是不會相信的。”
原文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晉文公他很詭詐,而且品行不正派;齊桓公他很正派,并且心性不詭詐。”
原文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
子路他對老師說:“桓公逼魯國殺了、異母兄弟公子糾。召忽管仲他二人,共同侍奉公子糾;召忽選擇了自殺,管仲他卻不自殺,管仲沒做到仁吧?”孔子就對子路說:“齊桓公他曾多次、主持諸侯的盟會,而不依靠于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這是管仲的仁德。這是管仲的仁德。”
原文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譯文
子貢他對老師說:“管仲不算仁人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以身去殉主,反做桓公的宰相。”孔子就對子貢說:“管仲輔佐齊桓公,能夠稱霸于諸侯,并且匡正了天下;百姓一直到今天,還在受他的好處。倘若沒有了管仲,我們如今也恐怕、是要披散著頭發,并且衣襟向左開。他像普通的男女,只講小節與小信,自殺死在山溝里,哪還有誰知管仲?”
原文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譯文
公叔文子的家里,家臣就是大夫僎。僎和公叔文子是、同到朝中做大臣。孔子聽了評述說:“公叔文子無愧于、文的這個謚號了。”
原文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譯文
孔子講到衛靈公,說他是荒淫無道。季康子就這樣說:“靈公既然是這樣,衛國怎么不敗亡?”孔子告訴季康子:“他有仲叔圉幫他、熱情地接待賓客;他有祝鮀在幫他、管理宗廟的祭祀;他有王孫賈幫他、有效統帥著軍隊。朝政如此地運行,怎么還會敗亡呢?”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說話大言不慚者,叫他實行說的話,那就會很困難了。”
原文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譯文
齊國大夫陳成子,殺了國君齊簡公。孔子沐浴齋戒后,前去朝見魯哀公,并對魯哀公說道:“陳恒弒他的國君,請出兵去討伐他。”魯哀公對孔子說:“你把這事告訴給、季孫叔孫和孟孫。”孔子退朝后說道:“因我曾做過大夫,所以知道這件事,不敢不來報告呀!國君卻是對我說,告訴三位大夫去。”,孔子去找三大夫,告訴他們弒君事,他們不同意討伐。孔子就此事說道:“因我曾做過大夫,所以不敢不告訴。”
原文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譯文
子路求問于老師,怎樣事奉于國君。孔子就對子路說:“做到不要欺騙他,要能犯顏直諫他。”
原文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君子通達于仁義,小人通達于財利。”
原文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古人學習是為了、充實提高他自己。現在的人求學是、沽名釣譽炫耀人。”
原文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譯文
蘧伯玉派一使者,前去謁見于孔子。孔子讓使者坐下,然后便對使者說:“先生近來做什么?”使者就對孔子說:“他老先生總想要、減少自己的過錯,但還沒能做到呀。”使者走出去之后,孔子這樣評述說:“真是一位好使者,真是一位好使者!”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不在那個職位上,也就不用去考慮,那職位上的政事。”曾子接老師話說:“君子考慮問題時,不超出他的職務。”
原文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君子應以說得多,且做得少為恥辱。”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君子之道三件事,我都沒有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聽了就說道:“是老師的自謙話。”
原文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譯文
子貢時常評論人,孔子就對學生說:“你是已經賢了嗎?我沒時間評論人。”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不必擔心別人會、不能了解到自己,只怕自己無能呀。”
原文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不要預先去猜測,別人是否會欺詐;也不無端地懷疑,別人是否是誠實。但對欺詐不誠實,卻能事先覺察到,這樣就是賢人吧!”
原文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譯文
微生畝對孔子說:“孔丘你為什么會、哪樣忙碌不定呢?莫不是要顯示出,你的口才取悅人?”孔子回答微生畝:“我是不敢顯口才,只是厭惡那些個、保守固執不通人。”
原文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對千里馬不應當、去稱贊它的力氣,應稱贊它的品德。”
原文
或者:“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
有人這樣表述道:“若用恩德報怨恨,這種品德怎么樣?”孔子對此這樣說:“哪用什么報恩德?應用正直抱怨恨,用恩德來報恩德。”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譯文
孔子論述有下言:“沒有人能了解我!”子貢就對老師說:“為何沒人了解你?”孔子就對子貢說:“我不怨恨于上天,也不責怪于別人,向下學習于人事,向上通達于天理,了解我的只有天!”
原文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譯文
公伯寮在季孫前,誹謗其同學子路。子服景伯將此事、告訴子路的老師:“季孫氏他已經被、公伯寮所迷惑了;但我還是有力量,能把公伯寮殺了,將他陳尸以示眾。”孔子這樣回答說:“道能得到了推行,那是天命決定的;道會遭受到廢棄。也是天命決定的。像公伯寮的言行,能把天命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