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十次導航
美國空軍與麻省理工學院的技術人員,成功地在C-17A戰略運輸機上,使用地磁導航技術替代GPS定位進行飛行試驗。C-17A運輸機從美軍加利福尼亞州特拉維斯空軍基地起飛,順利完成既定的飛行路線并返回。隨后美國空軍發言人稱,此次飛行試驗標志著地磁導航應用技術獲得“里程碑”式的進步。
地磁導航,毫無疑問是依據地球磁場來獲得定位的技術。這個技術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說鳥類的遷徙以及信鴿的精準飛行等,都是依靠地球磁場來分辨方向和定位的,這些鳥類通過自身的生理結構實現地磁導航功能,而我們人類則需要借助科技手段來實現,通俗來說,就是使用地球磁場探測設備實時獲取地磁數據,并與之前制定好的地磁圖形匹配,通過磁場大小、方向、梯度等信息的變化,實現導航定位跟蹤。
很顯然,美國在地磁導航應用方面走出了相當關鍵的一步。而支持美國不遺余力發展地磁導航技術的原因,則來源于美軍高度依賴GPS帶來的不安。包括美國空軍、海軍和陸軍在內所有軍種的武器裝備,幾乎都依賴GPS定位系統來運行,一旦太空中GPS衛星受到打擊,將會對美軍的行動造成致命威脅,屆時飛機和航母將不知道方向,射出去的導彈也找不到目標,美軍的戰斗力會受到致命打擊。
而地磁導航卻并沒有GPS的弱點,不需要發射幾十顆導航衛星,也不需要在全世界各國建設眾多的基站,它通過安置于陸地、海洋或太空中的高精度地磁感知儀器,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地磁模型,根據導航匹配算法等一系列措施即可實現高精度定位。地磁導航不受時間、空間和天氣等因素影響,具備隱蔽性和抗干擾能力強的特點,是未來導航應用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美國在地磁導航方面獲得突破,同樣我國在該領域也不遑多讓。早在2017年,我國就曾利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將遙感三十號02組衛星送上太空。而這顆衛星的功能之一,就是用于探測地球的磁場環境,監視地球磁場行的變化,這是發展地磁導航的第一步。遙感三十號衛星甚至可以探測深海里潛艇的動向,足可以看出我國在該技術方面的實力。
同時在今年,我國成功發射了首顆高精度的專門用于探測地球磁場的衛星“澳門科學一號”,這是世界上首顆監測南大西洋區域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該衛星突破一系列磁場探測難點,極大程度提高我國磁場探測水平,為地磁導航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扎實的技術基礎。出于做事方面低調內斂的作風,我們并不像美軍那樣有點研發進展就高調公開,就像當初的電磁炮一樣,雖然美軍早早公開,但是只有我們成功完成了研發。
總之,未來的導航模式,將會終結衛星導航一家獨大的現狀。隨著地磁導航技術的成熟,我們可以使用的導航功能將會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