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大才女 民國四大美女才女
民國四大才女,張愛玲、蕭紅、呂碧城和石評梅,她們都出身名門,才華驚艷,成就斐然,成為那個時代文壇上耀眼的明珠。
同樣的出身好,文華出眾,張愛玲傲慢、蕭紅悲苦、呂碧城冷靜。她們在文壇各領風騷,而石評梅卻少被人提及。
一樣的拿到人生好牌,才貌雙全的石評梅,在最燦爛的年華,遭遇愛情失敗,不敢追求真愛,選擇在自責中消沉枯寂,26歲紅顏早逝。
她的人生太過短暫,令人扼腕嘆息。
可以說,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革命家,事業上成就非凡,思想上標新立異,卻在愛情上一根筋,觀念守舊,導致情感受挫最終走向人生悲劇。
詩書之家出了個清秀才女
1902年石評梅出生于山西平定,父親石銘是清末舉人。母親是父親的續弦,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
石評梅從小活潑可愛,天資聰穎,父親視如掌上明珠。周歲抓鬮,她抓的是一本書冊。
四歲的她,會背三字經、千字文。父親看她是個讀書的好料子,親自帶她讀書,她跟著父親識文斷字,特別刻苦。
小小年紀,學習很拼,經常熬到半夜,一個字沒認熟就不睡。
小學了,白天認真上學,放學后還經常“加餐”,跟父親讀《四書》、《詩經》。
天賦加勤奮,她很快揚名鄉里。人人都說,石舉人家出了個小才女。
不久,父親石銘調到省立圖書館任職,石評梅跟隨父親到太原生活,讀太原師范附屬小學。
附小畢業后她成績優異,以公費生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師范學校,一切費用全免。
亭亭玉立,氣質出眾,身上有父親的儒雅和博學,又有母親的知書識禮、溫柔大方。她在學校里大放異彩。
五?四前后,時代的新風吹進校園。石評梅沒有死讀經書,她關注時事,看《新青年》、《每周評論》,思想活躍先進。加上她文思敏捷,才華出眾,很快成為學校的潮流人物。
一次學生鬧風潮,她是組織者之一。這個敢作敢為的漂亮女學生開始讓學校“頭疼”。
動蕩局勢,學生鬧風潮,學校要處理帶頭人。但是看到她一張天真純潔的臉,言辭犀利不失正氣,膽大敢為又不失愛國。最終學校考慮她底子好,是個好苗子,惜才,沒有開除她。
她畢業了,面臨重要選擇:是按世俗思想,嫁人生子呢,還是繼續深造,升級自己?
才女不走平庸路,石評梅向往著詩和遠方的“北平”,她想去大鬧一場,有番作為。
在父親石銘支持下,她如愿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
她太激動了,“北平”是她夢想中的城市。那里有思潮最先進的人,有最新鮮的事。她要去大練身手,施展理想與抱負。
純情少女,一遇渣男誤終生
要去北平讀書了。少女的心是雀躍的,她喜悅激動的臉上,泛著青春動人的光澤。母親為她準備了新衣,出門那天,她身上穿著豆綠色的上衣,配元色綢裙,再搭一條雪白的圍巾,那份飄逸清麗,直讓人移不開眼。
二八芳華的少女,猶如人間四月天,又美又炫,自帶美顏。
第一次出遠門,父親不放心,找了個同行的學生照應女兒,他就是過完暑假要返北京大學的吳天放。
兩人一路同行,對面而坐,吳天放看著石評梅,竟看得癡了。
第一眼見她,他的眼光就很難從她臉上移開。她唇紅齒白,眼神清亮。知道他看她,羞澀地轉向窗外,白晰的臉上飛起一片“紅云”,平添一份嫵媚。
舉止優雅的石評梅,談吐得體,吳天放大為傾慕。他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熱忱周到,這讓第一次出門的石評梅感動,遠離家鄉的傷感也慢慢平復。
吳天放英俊瀟灑,身形挺拔,他是北大高材生,也是赴美留學歸來的的學子,優秀的他,是一位受追捧的才子。
他的熱情和照顧,讓少女單純而敏感的心一點點被觸動,打開。她也受他的吸引,他的風采他的博學,他的通達,很讓評梅欣賞。
他是有家室的人,哄起單純的女孩子自然得心應手。石評梅名字中有“梅”字,手帕上繡著梅花,猜度她一定喜歡梅花。到達北平后,他立刻精心設計,為她印制精致漂亮的“評梅用箋”。
這一天,吳天放約她去公園玩,掏出一沓信箋。評梅打開一看,每個信箋上都印有一株梅花,還題寫著詩句。非常精致高雅。
吳天放應景地吟出很多詠梅名句,石評梅不由說:“想不到您對梅花有這么深的研究。”
“我喜歡梅!”他雙目灼灼,盯著她,一語雙關,石評梅一時間無力招架。
這樣的情深意切,招招擊中少女的“心頭好”。叫初涉情場的石評梅怎能不芳心大亂,意亂情迷?
送花,寫詩,郊外游玩,翩翩公子吳天放對她展開了熱烈追求,石評梅很快成了他的俘虜。
她愛他,立誓說:“我們一旦相愛,不管今后彼此的命運如何,道路如何坎坷,我將終生不再愛第二個男人。”
愛情上飛蛾撲火的少女,她不知道“情感是個魔鬼,誰要落在他的手中,誰便立刻成了他的俘虜。”她只是個獵物,此時的你儂我儂,未必是真的。
她那么單純,看不透的人,怎會是她托付終身的良人?
這年寒假,她提早返校,吳天放約她一起游玩。一直沒等到他的電話,她打過去問,吳天放只說有事。
約好的幾天后下午見面。到了這天石評梅急著見他,上午就跑去想給他一個驚喜。
來到吳的住所,吳天放尷尬地請他進屋。屋子里,赫然站著一個少婦和一個小男孩,石評梅一下子懵了。腦袋一片空白,卻隱隱覺得哪里不對。
四個人就這樣站著,空氣凝固,女人和孩子好奇而警惕盯著她。吳天放只能介紹:“評梅,這是我的妻子和兒子。”
天啊,她只覺得心里一聲轟響,心亂成一團。她努力擠出微笑,臉上卻蒼白又愴惶。
她假裝矜持地說改天再來,轉身逃一樣跑出了這個令她窒息的地方。
她頭疼欲裂。喝酒,買醉,寫詩,以狂放治愈情傷。她揮劍斬情絲,毅然結束了這段感情。
她清楚地知道,可能這一輩子,都要住在創痛里舔舐傷口了。
她寫下《疲倦的青春》:“纏不清的過去/猜不透的將來/一顆心!/怎樣找到怡靜的地方?”
三年的感情,她付出全部,以為遇到最對的人,以為走下去就是一輩子。萬沒想到這么狼狽收場。
她大病一場,不再相信愛情,立下“獨身”終生志愿。
她只需一念放下,一切繁花似錦
石評梅在女高師勤奮學習,學業優秀。
1920年她參加山西同鄉會,會上,她結識了高君宇。年輕的高君宇,意氣風發,少年有為。他是北京大學學生,五四運動健將,也是一位活躍的革命家。交談中,他們欣喜地發現,石評梅的父親石銘曾是高君宇的恩師。
他鄉遇故友,兩人一見如故。分別后二人經常通信,談理想談人生,他們發現,兩人竟是這么志趣相投。
高君宇知道石評梅和吳天放的戀情,他只好以好友的身份默默祝福;知道她受情傷無法自拔,他默默地等待,等她走出陰霾。
這期間,石評梅把全部精力投入文學創作中,發表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成為京城名噪一時的作家。
她與好友陸晶清創辦《婦女周刊》;以筆代槍,不斷發表文章聲討反動政府。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發生后,她發表多篇文章,句句都是血淚控訴。
她悼念死去的劉和珍:“我也愿將這殘余的生命,追隨你的英魂!”
山河滾燙,她一腔熱血,向著黑暗發出挑戰。
而她的內心,是多么悲涼的,猶如一口枯井。她封鎖自己,沉浸在感情的傷痛中。
他和高君宇越走越近。高君宇喜歡她的才華,還有她高潔的革命理想,視她為戰友,也是革命知己。
她的好友去世了,悲痛中她病倒了,高君宇放下工作不離不棄地照顧她。每天喂她服藥;幾次深夜,跑到很遠的街上去給她配藥。累了,跪在她床前睡著了……她非常感動,滴滴清淚潤濕了他的手背。
他工作愈忙,愈是瘋狂思念她,寄來一片紅葉,題上他的思念:“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
她立刻在反面寫下:“枯萎的花籃不敢承受這鮮紅的葉兒”,將信封和紅葉退回。
他被追捕,喬裝冒死深夜只為來看她一眼,又星夜告別去完成更重要的任務……她心疼得淚流滿面,心卻依然堅硬無比。
他生病回北京靜養,兩人相依相伴。他深情地在雪地寫下“心珠”(石評梅的名字)二字,心中輕喚她的名字。
石評梅立刻想擦掉,他說,“我覺著我寫的那‘心珠’好像正開著的鮮花,忽然從枝頭落在地上,而且馬上便萎化了!”
敏感多情如他,心心念念她的名字,而她,卻不解風情,讓他徒然嘆息。
面對一片癡情真情,她依然把自己禁錮在冰山里。
所幸,他是一個戰士,也是攻城奪地的將軍,“你的所愿,我將赴湯蹈火以求之,你的不愿,我將赴湯蹈火以阻之。不能這樣,我怎能說是愛你!”
在愛里,高君宇更像一只飛蛾,有撲火的勇氣,更有堅守的韜略。默默地等,溫柔地試探,一寸寸地靠近。
頑強而不冒進,柔軟而又堅定。
他為革命出生入死,在廣州被一顆流彈打穿汽車,差點喪命。他立刻買了兩個象牙戒指,一個自己戴,一個寄給她:愿我們用“白”來紀念這枯骨般死靜的生命。
他,視她如命。彈雨槍林中不珍視自己,卻念念不忘她。明知枯死的結局,依然愿意守候。
如果他不生病,如果他不死……只要給他足夠的時間,他火一樣的熱情,一定能溫暖她冰冷的心。
這樣,世間就多了一對幸福的人兒,少了兩個受傷的靈魂。
求愛無望,他默默地清理“障礙”,百忙中回家鄉解除婚約,不惜與家庭決裂。
他寄來長達20頁的信,還抄錄著他寫給岳父的請示。
春天來了,百花盛開,一切都準備好了。而她,依然把自己關在寒冬,抱緊她“獨身”夙愿。
他病了,她帶著花去看他。高君宇問她:“世界上最遠的地方是哪里呢?”
“便是我站著的地方。”石評梅很快回答。
高君慘然一笑,“也是我站的地方。”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她只需一念放下,一切繁花似錦。
高宇君身患重病,手術失敗導致大出血,與世長辭,年僅29歲。
石評梅悲痛欲絕。她哭著喊“我的愛”,到他墳前流淚,讓生命枯萎。三年后她患病去世,死時僅26歲。
廬隱說:石評梅注定了是悲劇中的主角。
縱觀石評梅的一生,柴叔覺得關于愛,關于人生,有這樣幾個意義:
一是遇到愛情,不了解男人九分,就不要輕易托付感情。石評梅初遇吳天放,對對方家世背景全不知情,一念動情,全部感情“押寶”,導致“一見渣男誤終生”;
二是如果感情錯付,不要迷失,愛情就像做題,做錯了可以再來,誰不是一點點學會愛。允許自己試錯,才能找到對的人;
三是遇到癡情的,如果心動,就別做絕情人。愛經不起錯過,“花開需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摘枝”。
四是如果你在愛中受傷,請繼續相信愛情,因為好的愛情,才能治愈傷痛。
. END .
【文| 云淡風輕】
【編輯|丹尼爾李 】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宋慶齡去世后,為什么不與孫中山合葬?到底是不夠愛還是另有隱情
同治皇帝18歲親政,19歲便殞命,他是死于天花,還是另有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