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是什么意思 gap官網
□劉至(長沙理工大學)
近日,“Gap Day”一詞在網上流行起來,意思就是什么工作都不用做,可以休息一天。而許多網友的評論是:“因為沒辦法‘Gap year’,所以只能‘Gap Day’。”這個詞的流行讓網友聯想到了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后工作之前的“Gap year”,網友們也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國內沒有真正的“Gap year”?
在很多國家,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Gap year”是一種尋常的生活方式,它簡稱“gap”,也被翻譯為“間隔年”。指一個人暫時跳出曾經的軌道,花一段時間,去體驗不同的生活,比如旅行、做義工、寫作……或者干脆待在家里,以此來實現從學生到職場人兩種身份的平穩過渡。
而在國內,“Gap year”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它變成了復讀、考研二戰、考公、自己創業……有一位小紅書的博主寫道:“老外的‘Gap year’,是畢業之后花一年時間深度旅游,感受不同的生活。而我的‘Gap year’,是拿了三段大廠實習經歷,順便還考了幾個證,然后又去英國留學了。”這就好像我們的人生一直在沿著一條相同的軌道前行:高中畢業后讀大學,大學畢業后考公、考研、找工作、結婚。一旦停下來,就會被質疑。簡歷里的空白,身邊無數雙眼睛的注視,使得好像做固定軌道以外的事,就是墮落、荒廢、不務正業。大眾的刻板印象、社會的低容錯率,讓我們即使有“gap”的事實,也沒有真正“gap”的心態。
事實上,作為學生時期僅有的“Gap year”,它讓很多正在經歷焦慮、痛苦、失望的人們獲得了一個窗口。人們在“Gap year”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有的人“Gap year”做創業項目一直做到上市;有的人“Gap year”去了五個大洲幾十個國家;有的人“Gap year”讀了很多書后成為了作家和獨立書店的老板……在這個“Gap year”的過程中,許多人發現了另一個自己。
“人生是曠野,而非軌道”。有勇氣去“Gap year”,是勇于探尋真正的自我,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