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是哪個省 一張圖看懂鄭州地圖
1.鄭州的基本情況。簡稱“鄭”,古稱商都,是河南省省會、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 ,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市下轄6個區、1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總面積744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82.8萬人,總面積7567平方公里,市域城市建成區面積1342.11平方公里,城鎮化率79.4%。鄭州位居河南省中部偏北,地跨黃河、淮河兩大流域,1928年3月建市,。鄭州地處中國華中地區、黃河下游、中原腹地、河南中部偏北,位于黃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脈東北翼向黃淮平原過渡的交接地帶。
2.鄭州的城市榮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全國八大鐵路樞紐之一、國家一級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全國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唯一獲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省會以上城市。
3.鄭州的交通優勢。公路、鐵路、航空兼具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素有中國鐵路“心臟”之稱。京廣、隴海兩大干線在此交匯,京九、焦柳、月石、平阜線通過,形成三縱三橫干線框架,鄭州站列車直達國內25個省、市、自治區。鄭州是全國7個公路樞紐城市之一,國道107貫通南北、310橫貫東西,是我國公路運輸的中心城市,鄭州到北京、西安、洛陽、開封、漯河等地均有高速公路。新鄭機場位于市區以南30公里處,與北海、北京、成都、廣州、桂林、海口、杭州、昆明、青島、上海、沈陽、深圳、西安等40多個大中城市通航,開辦有直飛香港等地的定期航班。
4.鄭州的自然資源。鄭州市有較大河流50多條,水資源總量是6.06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1.601億立方米。鄭州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花生、棉花、經濟林果等糧食作物和蘋果、梨、紅棗、柿餅、葡萄、西瓜、大蒜、金銀花和黃河鯉魚等農副土特產品。已探明礦藏34種,主要有煤、鋁礬土、耐火粘土、水泥灰巖、油石、硫鐵礦和石英砂等。煤炭總儲量50億噸,居河南省第一位;耐火粘土品種齊全,儲量達1.08億噸,約占河南省總儲量的50%;鋁土儲量1億余噸,占河南省總儲量的30%;天然油石礦質優良,是中國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
5.鄭州的水文條件。境內有大小河流124條,流域面積較大的河流有29條,分屬于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黃河是水源地,黃河水從邙山干渠流入西流湖,經過柿園水廠的提灌站,將水提升至尖崗水庫。境內的汜水河和枯河是黃河的支流。汜水河分為兩支,東支發源于新密市尖山鄉田種灣村五指嶺北坡,西支發源于新密市尖山鄉鞏密關村以北五指嶺東牛旦山,汜水河上游東支建有仙鶴湖水庫,西支建有峽峪水庫。枯河古稱“旃然河”。金水河為西南至東北流向,金水經郭家嘴水庫和帝湖水庫(原金海水庫)進入鄭州市區市區的主要河流有索須河、魏河、賈魯河、東風渠、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等。
6.鄭州的發展方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河南及鄭州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錨定“兩個確保”,開展“三標”活動,實施“十大戰略”,加快“四高地、一樞紐、一重地、一中心”和鄭州都市圈建設,培育壯大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構建“人才+項目+資本+場景”協同引才模式,加速打造國家區域科創中心;放大拓展“四條絲路”協同發展優勢,著力打造樞紐經濟新高地。塑造“行走鄭州·讀懂最早中國”文旅主品牌,打造“山河祖國”文化標識,構建“博物館群+大遺址公園”全景式中華文明集中展示體系;實施特色服務消費提升、國際消費集聚等九大工程,營造國際化消費場景。
7.癥候的地理氣候。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市區橫跨中國二、三級地貌臺階,西南部嵩山屬第二級地貌臺階前緣,東部平原為第三級地貌臺階的組成部分,山地與平原之間是低山丘陵地帶。最高點位于登封市的少室山,連天峰海拔約1512.4米;最低點位于中牟縣韓寺鎮胡辛莊,海拔73米。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適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長,冬季寒冷少雪。鄭州市冬季最長,夏季次之,春季較短。年平均氣溫在14?14.3℃之間。鄭州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無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時間約2400小時。
8.鄭州的歷史沿革。夏商在鄭州地區建都。前765年,鄭武公遷都至原鄶國所在地,將鄭國定名新鄭。秦境內始置滎陽縣、鞏縣和京縣,屬于三川郡。漢滎陽在漢代設有鐵官,從古滎。東漢合并為中牟縣。隋改滎州為鄭州。唐鄭州為滎陽郡,仍治管城縣。北宋鄭州為西輔屬京西北路。金代和元代登封觀測臺則是全國觀測中心。明鄭州劃歸開封府。清平漢和隴海兩條鐵路在鄭州交匯,鄭州成為中國東西、南北大動脈的紐帶。1913年,鄭州被撤銷市制改為鄭縣。1923年北洋政府將鄭縣開辟為商埠。1928年馮玉祥將鄭縣改為鄭州市。1931年復改為鄭縣。1938年國民政府選擇將花園口黃河南岸的堤防炸毀以造成決堤,史稱花園口決堤事件。1948年10月鄭縣解放設置鄭州市。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9.鄭州的工業基礎。紡織、機械、建材、耐火材料、能源、原輔材料、有色金屬、食品、煤炭、卷煙等產業發展加快,重點培育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生物及醫藥、新材料、鋁及鋁精深加工、現代食品制造、品牌服裝及家居制造等產業為工業主導產業。紡織工業的重點城市之一,2009年9月授予了&34;中國女褲名城&34;。鄭州是中國重要的冶金建材工業基地,氧化鋁產量占中國一半左右。擁有亞洲最大的磨料磨具企業中原環保。鄭州宇通是亞洲規模最大、工藝技術最先進的客車生產企業。鄭州速凍食品企業如三全食品和思念食品等占據高端市場,中國第四大啤酒生產商金星啤酒,中國三強方便面生產商白象食品集團。2010年富士康落戶鄭州。2011年7月河南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第445位的排名入圍世界500強“俱樂部”。
10.鄭州的特產-密縣金銀花。中國河南密縣金銀花又名“忍冬”、“二花”。地處河南省中部,嵩山東麓。境內五指山區四季分明,雨量比較適中, 非常適宜金銀花的生長。金銀花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綠纏繞灌木,長可達九米,莖細,中空,多 分枝,皮棕褐色。葉對生,葉片卵形至長卵形,長三至八厘米,寬一至 三厘米。夏初開花,陸續開到九月,花成對生于葉腋,初開時呈銀白色, 逐漸變成金黃色,黃白相映,有清香。其花蕾采回經烘干或曬干即為成 品。其花條長、青白色、無胡頭、胡棒、色澤好、骨花硬、藥質高。金銀花性寒、味甘、無毒,很早就成為中國民間傳統的清涼解毒良藥。
11.鄭州的特產-新鄭雞心棗。新鄭大棗歷史悠久,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棗核化石證明新鄭棗栽培史已有8000多年,春秋時曾有“桃棗蔭于街”一說。新鄭大棗品質優良曾專門將新鄭雞心棗饋贈日本天皇,在新疆舉辦的全國棗類評比中,新鄭棗品質名列千棗類第一名。全市年產鮮棗1500萬公斤產值6000余萬元,重點產區孟莊鎮則達60%以上。1994年,原國家林業部,財政部將新鄭定為“全國大棗基地縣(市)”,1998年,成功策劃舉辦了“98 首屆棗鄉風情游”,開發了“古棗園”、“玉皇觀棗臺”等著名景點,制訂了新鄭大棗產業五年發展規劃,全國最大的棗產品集產地“中華紅棗商貿城”和集一流的紅棗新技術示范圍園區“紅棗大觀園”較為出名。
12.鄭州的特產-中牟西瓜。總種植面積12萬多畝。河南省中牟縣位于中原腹地,黃河南岸,西依河南省省會鄭州,東鄰古都開封。土地總面積1416平方公里,總人口68萬人,轄12鎮5鄉、431個行政村。全縣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達4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總產量達78萬噸。中牟西瓜外觀好、瓤色正、味道美,享有“籽如寶石瓤如蜜,中牟西瓜甜到皮”、“涼爭冰雪甜爭蜜,香拂笑語牙水生”的美稱。聞名全國的無籽黑蜜系列、蜜玉系列、鄭抗系列等優質西瓜品種。廣大瓜農廣泛應用綜合防治技術,使用綠色有機肥料,推廣標準化生產,促使西瓜品質得到了進一步改善。2004年以來,連續兩屆獲得“河南省名牌農產品”稱號,2006年注冊的“五洲綠源”無公害西瓜品牌,是中原地區最大的國家級標準化、無公害、早熟西瓜種植示范基地。
13.鄭州的特產-滎陽柿子。滎陽柿樹栽植廣,而且產量高。柿樹渾身寶。樹干是制做家具、器械、文具和工藝品的上好材料。樹葉可作家畜飼料。嫩樹葉中含有大量丙種維生素與蘆丁、膽堿、黃銅、甙等成分,具有穩定血壓、清血、軟化血管和消炎作用。柿葉茶可滋潤皮膚,安眠消腫。柿蒂中含有單寧、三萜酸,樺樹脂酸,對呃逆、夜尿癥有一定療效。柿果中含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葡萄糖、淀粉、蛋白質、脂肪等,還有鈣、磷、鉀等多種元素。其中,維生素C及糖比一般水果高1至2倍,營養價值高于蘋果和梨。柿子成熟后,存放數天軟化糖化,稱作“烘柿”,食之涼甜可口。用糖化的烘柿和面烙饃、蒸糕,吃著軟甜。
14.鄭州的特產-中牟大白蒜。中牟是全國聞名的大蒜生產基,土壤中富含大蒜生長所必須的鈣、磷、鐵等物質,極適宜大蒜生長。中牟大蒜不僅以其品質優良,營養豐富,肉粘味香,辣味適中的特點和較高的藥用價值,其蒜頭大、瓣勻、不破碎、耐貯藏等優點備受青睞出口。中牟縣設有專門的大蒜科研機構和經銷機構,建設了有足夠貯量的保鮮設施和多家大蒜制品公司,常年經銷鮮蒜、蒜干、蒜粉蒜油,大蒜制藥廠投產品硒蒜膠囊具有較強的抗癌功能。先進的科研、規模的生產、精深的加工和順暢的銷售形成了中某獨特的大蒜經濟。
15.鄭州的特產-茶亭溝紅薯。在登封地區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紅薯個頭大,風味佳,常食有健脾胃,補肝腎,防癌,延年益壽和美容之功效。告成鎮位茶亭溝村地處崗嶺,土地多為紅褐色沙土地,種植耐旱的紅薯卻得天獨厚。以大面積種植而聞名。紅薯產品不僅產量高,而且生吃甜、脆,燒烤后更是香、軟、面、甜,深受消費者喜愛,是保健、食療佳品,常食有健胃、補肝、防癌、延年益壽和美容之功效,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第七大營養元素”。 茶亭紅薯,歷史悠久,傳入我國有400多年的歷史。紅薯告成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群眾稱之為“鐵桿莊稼”。 正是:小小紅薯益健康,美味佳肴首選它。茶亭候客高風尚,綠色品牌美名揚。
16.鄭州的特產-黃河鯉魚。黃河鯉魚以其金鱗赤尾、梭長健碩的優美外形和“甘、鮮、肥、嫩”的獨特風味,被列為中國“四大名魚”之首。黃河流經的寧夏、內蒙、山西、陜西、河南、山東都出產黃河鯉魚,哪里產的黃河鯉魚最正宗、品質最優呢? 《清稗類鈔》中“寧夏人食鯉”條目記載:“寧夏之鯉,隆冬漁師鑿冰,取以致遠。然肉粗味劣,與南中產者無殊,非若豫省黃河中所產者,甘鮮肥嫩,可稱珍品也”。“南中”泛指淮河以南的華中、華南地區,該地區水域面積大,水產品豐富,鯉魚很多。由于水底淤泥厚,鯉魚有喜歡在泥中尋找食物的習性,故泥腥味重,當地人多不喜食,并非黃河里的鯉魚都好,只有河南產的黃河鯉魚“甘鮮肥嫩,可稱珍品也”。
17.鄭州的特產-鄭州櫻桃溝櫻桃。盛產于鄭州市郊候寨鄉的櫻桃溝,這里的櫻桃不僅成熟早、產量高,而且味道鮮美、色澤光潔、悅人心目。3月中旬開花,5月上旬成熟。櫻桃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蛋白質、脂肪、糖及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其中含鐵量最高,每100克果肉含鐵5.9毫克,比同量的蘋果、梨多20多倍,維生素A含量比葡萄高5倍。鄭州櫻桃溝景區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遠離城市的喧囂,置于山的懷抱。每年3月份,這里就成了櫻桃花的海洋,百鳥爭鳴,花香四溢。
18.鄭州的特產-河陰石榴。其色古、子盈滿,其味甘而無渣滓,故馳名全國,暢銷各地,為滎陽名特產之一。石榴栽部主要分布于北邙的劉溝、官峪,廣武鄉的陣溝、寨子峪等村。劉溝西詔峪,年產石榴5-10萬公斤。素有“天下之奇樹,九洲之奇果”美譽的河陰石榴,因生在黃河之陰的滎陽河陰縣(今滎陽市北邙鄉)而得名。更因其籽實飽滿,剔透晶瑩、色澤艷麗、汁多味美的優良品質而遠近馳名。河陰石榴營養價值高果實含糖量l6.5%,含水量79%,含碳水化合物17%以上,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是既可鮮食亦可加工高級飲料的優良果品。此外,河陰石榴還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
19.鄭州的特產-小相菊花。別名:小相野菊花,也叫山菊花,是野生1花的一個優良品種,外在形態和普通的野生1花十分相近,最大的區別在于普通的野生菊花泡出來的水苦澀難以入口,聞到氣味使人干惡心,含在口中使人嘔吐,喝到腹中反胃;而小相菊花則大為不同,泡出來的茶清香撲鼻,入口甘甜,喝上一口,人頓時覺得全身清爽,渾身靈氣,即使喝過一段時間后口中還留有余香與甘甜。“小相菊花”已通過國家農業部國家評審,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登記的農產品,其名稱將受法律保護。
20.鄭州的特產-登封芥菜。產于登封市境內海拔320米以上的中部山區。登封芥菜個頭圓潤,辛辣味濃,質地脆嫩,口嚼無渣,水份充足,是保健和食療的佳品。常食有開胃消食、提神醒腦、利濕解毒、御風濕,補元陽,利肺豁痰,和中通竅之功效。登封芥菜含氨基酸20-23g/kg、鋅3.5-5mg/kg、鐵12-14mg/kg、鉀3.5-5×103mg/kg、維生素E 1-2.5mg/100g。登封芥菜地域范圍在河南省登封市境內海拔320米以上的中部山區,東與新密市搭界,南與禹州、汝州兩市接壤,西與伊川毗鄰,北與偃師、鞏義兩市相依。登封芥菜個頭圓潤,辛辣味濃,質地脆嫩,口嚼無渣,水份充足,是保健和食療的佳品。常食有開胃消食、提神醒腦、利濕解毒、御風濕,補元陽,利肺豁痰,和中通竅之功效。
21.鄭州的特產-新鄭蓮藕。新鄭地處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地下水位淺,土壤中性,非常適宜蓮藕生長。境內四條主要河流,唐朝時期便盛產蓮藕,其中縱貫南北的“蓮河”就因此得名。1923年,在新鄭發掘的代表中國青銅器時期鑄銅技術最高水平的蓮鶴方壺,說明了在春秋時期,新鄭就已開始種植蓮藕。新鄭蓮藕在種植過程中,完全利用地下水,按照“無公害”標準進行生產,達到了國家無公害生產A-標準,被河南省確定為無公害蔬菜。新鄭蓮藕表皮潔白滑嫩,食用純凈無渣,口感細膩脆甜,可以烹、炒、燉、煮,還可制成藕粉和各種花色點心,具有安神、降壓、消炎、止瀉、減肥等功能,屬保健食品。
22.鄭州的特產-廣武大蔥。“廣武大蔥”產地因北臨黃河,憑借著空氣濕度、土壤濕度和邙嶺獨特的白沙土質孕育出了蔥白長、肉質細膩、清脆無絲、味辣微甜、沁出芳香的大蔥,倍受消費者青睞。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檢測,“廣武大蔥”維生素C含量為29.4mg/kg,粗脂肪含量為1.87%,膳食纖維含量為2.28%,鈣含量為483mg/kg,鐵含量為8.89mg/kg,是普通大蔥含量的近2倍。霸王大蔥因植株高(1.3—1.5米)、純度精、產量高、營養豐富而得名,其蔥白長達50—60公分,潔白脆嫩,味道香甜,烹飪熟食,猶有風味,是美食家和名廚眼中的珍品。
23.鄭州的美食-鄭州燴面。燴面是鄭州特色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燴面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按是否帶湯可分為:湯面和撈面兩種,鄭州燴面是以優質高筋面粉為原料,輔以高湯及多種配菜,一種類似寬面條的面食。湯好面筋,營養高。鄭州面食多有所長,燴面是代表之一。鄭州燴面大興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先老字號“合記”的羊肉燴面、蕭記三鮮燴面較為出名。
24.鄭州美食-登封燒餅。芝麻焦蓋燒餅,傳說是登封人為紀念岳飛抗金而被秦檜害死而創制的一種特色食品,起初形狀類似老鱉,上有秦檜、王氏兩個面人,后來演變成現在這種圓形。芝麻焦蓋燒餅以色澤金黃、味鮮、香脆、形圓者為極品。以前,孫家燒餅、馬家燒餅因其色香味形獨占鰲頭,而供不應求。登封燒餅又稱焦蓋燒餅,是河南登封漢族傳統名點。它是由純天然小麥和白芝麻制成的,磨成面粉的小麥和白芝麻攪拌在一起,和成柔韌的面團,面團分割成一個個餅狀以后,再經過幾道復雜程序,就成了現在的燒餅,它吃起來焦中透香,還有白芝麻的味道。
25.鄭州的美食-蔥扒羊肉。羊是祥,歷史上是貴族食品。宋代汴京72家正店均以羊肉為主要原料。羊肉性溫,老少咸宜。此菜選用熟制后的肥肋條肉,切條,配炸黃的蔥段、玉蘭片鋪至鍋箅上,添高湯,下作料用中武火扒制,至汁濃后翻入盤內,鍋中湯汁勾流水芡,少下花椒油起鍋澆汁即成,成菜軟香適口,醇厚綿長。
26.鄭州的美食-炸紫酥肉。紫酥肉色澤柿紅,油潤晶亮,外酥里濃,肥而不膩,素有&34;小燒烤&34;之稱,是包含有北宋風味的傳統名菜。炸紫酥肉號稱賽烤鴨,此菜選用豬硬五花肉,經浸煮、壓平、片皮處理,用蔥、姜、大茴、紫蘇葉及調料腌漬入味后蒸熟,再入油炸四五十分鐘。炸時用香醋反復涂抹肉皮,直至呈金紅色,皮亦酥脆,切片裝碟,以蔥白、甜面醬、荷葉夾或薄餅佐食,酥脆香美、肥而不膩,似烤鴨而勝烤鴨。先在火上將肉皮烤糊,然后刮去糊肉,剩三分之一厚度;用清水洗凈,置入湯鍋內浸透,以花椒、鹽水、料酒、大蔥、大姜腌勻,再放進盤內入籠蒸制;至八分熟時取出晾涼,放在油鍋內漿制,撈出后抹醋一層,再下油鍋內炸制。
27.鄭州的美食-燒牛肉。以牛肉(瘦)為主料,輔以紅曲、 八、 姜、草果、大蔥、 高良姜、桂皮、 丁香、沙姜、花椒、陳皮、 料酒、 花生油、 鹽等調料,將切好的牛肉塊用精鹽、花椒拌勻,放入缸中腌制,夏天腌制2~3 天;待腌漬肉質發紅后,撈出洗凈,放進鍋里煮半小時,撇去浮沫;將調料包入紗布中,投入牛肉鍋中同煮;煮至湯開后,改用文火煮熟撈出,晾約10 分鐘備用;另取一只鍋,倒入花生油,燒至八成熱,將晾好的牛肉放鍋中炸至外表微焦即撈出;食用時切成條或塊裝盤上桌即可。菜品色澤紅亮,肉質軟爛,醇香濃郁。
28.鄭州的美食-香椿。地處侯寨鄉的王莊村,歷年就有種香椿的習慣,是鄭州近郊久負盛名的香椿產地。據說很早以前,村中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得了一種病。這種病見食而吐,一連多日粒米不進,生命垂危,口中只喊要吃寶樹芽兒。鄉親們為搶救老人家的性命,兌錢重金懸榜尋找寶樹芽。一日清晨,一位老叟手拿拂塵,飄飄來至榜前,說自己找到了寶樹芽,鄉親們隨他到村南門外土崗上,果然見有幾簇新芽長出,采上幾枝獻給老人。誰知老人家見物蘇醒,食而病愈。當人們再來看獻寶的老叟時,早已不見了蹤影,一揭榜文見后面寫有“是柳無卯,三人同日”八個大字。請老私塾指點,才知道這個“椿”字,從此椿樹得名,在王莊村扎根,村民們家家戶戶幾乎都種香椿樹,延續至今。美麗的傳說,給椿樹罩上了神秘的色彩,但村中確實還能看到老椿樹的影子。
29.鄭州的著名景點-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縣境內,地處中原,故稱中岳,分太室、少室二山,各36峰,主峰海拔1492米。嵩山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說。有著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的嵩山,主體由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座大山組成。嵩山被譽為我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臺——告城元代觀星臺。“日出蒿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揚的《牧羊曲》依然讓人心如潮水。
30.鄭州的著名景點-登封中岳廟。中岳廟即指嵩山中岳廟,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登封中岳廟,道教著名宮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東麓。始建于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游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于嵩山玉案嶺、黃蓋峰。約在北魏時改為今名,后廟址復有變遷,唐玄宗時復歸原址,并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余間,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圣殿及牌樓等八百余間,時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為極盛時期;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毀于大火。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后的規模。
31.鄭州的著名景點-黃帝故里。河南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降于軒轅之丘,定都于有熊。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后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莊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黃帝故里景區位于新鄭市區軒轅路,占地面積100余畝,黃帝故里祠始建于漢代,后曾經毀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鄭縣令徐朝柱立有“軒轅故里”碑。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近年來,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里景區進行了擴建。擴建后的黃帝故里景區共分五個區域:廣場區、故里祠區、鼎壇區、藝術苑區、軒轅丘區。祠前廣場、千年古棗樹、國槐蔭蔭、百年銀杏松柏參參,“乾坤浮雕圓盤”立于中道,軒轅橋下姬水可潺潺橫流,“軒轅黃帝之碑”立于其右。
32.鄭州的著名景點-杜甫故里。位于鞏義市區東10公里的站街鎮南窯灣村的筆架山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公元712—770年)就誕生于此。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他的曾祖父在鞏縣任縣令時,將家遷于此。杜甫一生創作了3000多首詩,流傳下來的有1400多首。杜甫的詩政治性現實性、人民性、藝術性都很強,毛主席稱杜甫的濤是“政治詩”。杜甫的詩被稱為“史詩”,杜甫也被后人尊為“詩圣”。鞏義是詩圣的故鄉,是河洛水土培育了詩人高尚的性情,詩人在長大后的顛沛生活之中還寫下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詩句來表達他對故鄉的思念與深情。鞏義市人民也為這片土地上誕生了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33.鄭州的著名景點-康百萬莊園。被稱為全國三大莊園,位居三大莊園之首,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中原古建典范。該景區位于河南鞏義市康店鎮,距市區4公里,莊園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筑的代表。“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鞏義康家,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大膽開拓,勇于創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歷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鴻猷等十多人,都被當地百姓稱為“康百萬”。康百萬莊園既保留了黃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園林和軍事堡壘建筑的特點。全莊園由占地240余畝,保存下來的主要有住宅區、棧房區、作坊區、南大院、祠堂區等十大部分、33個庭院、53座樓房、97間平房、73孔窯洞,共571間,建筑面積64300平方米。
34.鄭州的著名景點-二七紀念塔。位于鄭州市中心的二七廣場上,1951年鄭州市為紀念1923年京漢鐵路大罷工中犧牲的烈士,繼承和發揚京漢鐵路工人的革命斗爭精神,將原鄭州市西門外長春橋舊址擴建為“二七廣場”,廣場中央建三角形木質塔一座。1971年9月29日落成,成立“鄭州二七大罷工紀念塔管理處”。1986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5月更名為“鄭州市二七革命紀念館”,1993年為該館題寫館名“鄭州二七紀念館”,現更名為“鄭州二七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館有陳列展室10個和1個地下展廳,陳列面積1千多平方米,館藏近現代文物500多件。館內主要陳列介紹了京漢鐵路大罷工的歷史起因、經過和結果。展示面積250平方米,分為三個展室,由四大主題部分組成。
35.鄭州的著名景點-登封觀星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東南7.5公里的告城鎮,北依嵩山,南望箕山,處潁河之濱,,曾是古代陽城所在地。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門、垂花門、周公測影臺、大殿、觀星臺、螽斯殿等七進,院內復制安裝各種天文儀器十多種。觀星臺是我國現存時代早、保護較好的天文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觀星臺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讓郭守敬創制了新的天文儀器,在全國二十七個地方建立了天文臺和觀測站,登封觀星臺是中心觀測站,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授時歷》回歸年周期為36.2425日,與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的陽歷格里高里歷一秒不差。
36.鄭州的著名景點-宋陵。宋陵,北宋皇帝及其陪葬宗室的陵寢,是我國現存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著名帝陵之一。宋陵地處鄭州、洛陽之間的鞏義市,隴海鐵路穿境而過,開洛高速貫穿東西,南有嵩山,北有黃河,依山傍水,風景優美,被人譽為&34;生在蘇杭,葬在北邙&34;的風水寶地,是中國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皇陵群,占地面積約156平方公里,共有300余座陵墓,現地上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這個巨大的陵墓群,幾乎涵蓋了北宋所有的皇帝,北宋九帝中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去囚死在漠北外,其余七帝均埋葬在鞏義,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陵墓,統稱“七帝八陵”。著名大臣如寇準、包拯等人的陵墓也在其中。圍繞八座帝陵有皇后陵、皇室宗親墓、名將勛臣墓近千座,地面石刻現存近千件,是一座浩瀚的大宋歷史博物館。
37.鄭州的著名景點-少林寺塔林。少林寺歷代和尚的墳墓,佛教界有名望。有地位的和尚死后,把他們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宮,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層數的多少,主要根據和尚們生前對佛學造詣的深淺、威望高低、功德大小來決定的。少林寺塔林現有232座塔,占地面積l.4萬多平方米。歷經唐、宋、金、元、明、清不同年代,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個古塔建筑群。塔的層數不同,一般為一至七級,高度約在l5米以下,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有柱體、椎體;有直線形、拋物線形;有瓶體、.喇叭形。種類繁多,形態奇妍,這些塔是各歷史時期的代表作,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建筑、書法、雕刻藝術的寶庫。
38.鄭州的著名景點-城隍廟。位于鄭州市商城路東段路北,原名城隍靈佑侯廟。據民國《鄭縣志》記載,明弘治知州石純粹,嘉靖六年知州劉汝,隆慶四年知州李時選均曾重修。清康熙三十年知州陳一魁、五十三年知州張,乾隆五年知州張鉞,光緒十六年知州吳榮棨亦重修。此廟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積約10畝。由大門、過庭、戲樓、大殿、后寢宮和東、西廊房組成。大門面闊3間,進深2間,懸山式建筑,綠色琉璃瓦頂,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三幅云昂嘴,耍頭呈象鼻狀。斗拱后尾均平插垂蓮柱,垂蓮柱上金枋相連,而柱的上端,直承上金檁。明間前后立4根石柱,周圍用木柱,中間為木制通柱,平面均呈小八角形。實榻大門3合,分別裝在通柱上。門前砌6級扇面形垂帶式踏跺,左右立1對石獅子。
39.鄭州的著名景點-鞏義石窟寺。位于鞏義市區北15公里的黃河南岸、伊洛河畔的大力山下,創建于北魏孝文帝之時(公元471—499年)。現存石窟5個,千佛龕一個,小佛龕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余塊。石窟寺背依邙山,面臨洛河,建于6世紀北魏尊崇佛法的盛期的石窟寺,依山開鑿五窟。五窟中以第一窟的規模最大,面積為6米見方。窟中的雕像,大部分取材于《妙法蓮花經》。石窯寺面積有有9000平方米,院內視野開闊,綠化美麗,是理想的游覽場所。石窟內的地面比石窟外低約一米多。那是河水泛濫帶來的淤土,經長年積累,提高了沿岸地平線所致。
40.鄭州的著名景點-鄭州文廟。建于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漢明帝劉莊年號永平,在位17年,即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鄭州文廟的歷史僅次于山東曲阜文廟。據記載,鄭州文廟規模人氣最旺的時期是在元代,當時鄭州文廟占地已達37畝,有200多間東西配房。主體建筑大成殿雄偉高大,巍峨壯觀,坐落在院子中央,是當時鄭州屈指可數的建筑。前院還有欞星門、泮池、戟門。后院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還有土地祠、東西角門、啟圣祠、鄉賢祠、存誠齋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兩山的博風,是采用三彩釉燒制而成的琉璃飾件,上面鑲嵌著玉皇大帝、如來說法以及三國故事戲曲人物。每年的春秋兩季,鄭州文廟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祀孔大典。
41.鄭州的著名景點-。位于鞏義市大峪溝鎮民權村,距鞏義市區20余公里。慈云寺始建于漢代,是鞏義第一叢林。據寺內碑載:“東漢明帝水平七年(公元64年),有僧摩騰,竺法蘭始建白馬寺于洛陽城西,既而云游其山,因其山月之秀,遂開慈云禪寺”。所以稱慈云,是說佛之慈心廣大如云,蔭庇整個世界。慈云寺歷經滄桑,或興或廢,一直延續至今,它經受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成了令人遐思的古寺。唐貞觀元年至三年(公元627—629年),唐僧唐三藏玄奘奉敕重修此寺。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到了元代,由于戰亂和災荒,曾—度荒廢。從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開始,直到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歷代都有修葺。
42.鄭州的著名景點-北大街清真寺。鄭州清真寺因地處北大銜,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始建造于元末明初,位于北大街128號,為鄭州伊斯蘭教傳播發源地。鄭州清真寺始于元末明初,位于北大街128號,為鄭州伊斯蘭教傳播發源地。寺內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碑文記載:“由明以迄大清數百年,掌教者有三師。”清乾隆十九年和四十七年兩次重修。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寺門照壁,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大殿滾白,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望月樓。1953年、1982年鄭州市政府兩次撥款共40萬元進行了翻修。寺院現占地近17畝,為兩進院對稱,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筑,主要由大門、望月樓、大殿、南北講堂浴室、殯儀館組成。
43.鄭州的著名景點-超化寺。位于新密市超化鎮超化村,建于隋開皇元年(581),寺門匾額書“超化古寺,名剎十五”,時為全國著名佛教寺院之一。超化寺是因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而建,釋迦牟尼在傳道途中病逝于超化街,而后他的大弟子將其火化,他的真身舍利就存放于超化寺中。超化寺原分上、中、下3個寺院,上寺在超化寨,中寺在超化塔坡,下寺在超化街內,以下寺為最大。上寺現存房舍3所,為硬山式灰瓦頂;中寺房屋全毀;下寺又名規劃中的超化寺“金鐘寺”,坐北朝南,現有房舍20所。前有山門,為硬山頂。“超化古寺”、“名剎十五”8個磚刻大字分別鑲嵌在二道門前后橫額上。
44.鄭州的著名景點-歐陽修墓。位于河南省新鄭市辛店鎮,在縣城西13公里歐陽寺村,墓域北倚崗阜,南臨溝溪。陵園西依崗阜,東臨谷溪,過去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成為清代新鄭八大景之一“歐墳煙雨”。歐墳建有陵園,坐北向南。在南北中軸線上建有照壁、大門、內照壁、東西廂房、大殿,直通陵墓,四周包以圍墻。外照壁高5米,長6米,厚0.7米。大門三間,門外左右修有閃墻、臺階。內照壁與圍墻同高,將庭院分為前后兩部,左右兩側置有便門,庭院中修有甬道,兩邊立有石豬、石羊等,對稱排列,間隔3米。庭院中東西側各建廂房三間。大殿(即拜殿)計3間,內設暖閣、神牌、神幔、供桌諸物,供展拜祭奠。殿前有祭壇,長10米,寬5米,高1米。現僅存大殿、大門、東西廂房。
45.鄭州的著名景點-伏羲臺遺址。位于鞏義市河洛鎮洛口村,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東部的夾角地帶,高出河岸80米的臺地上。遺址于1984年發現,由于當地百姓稱此地為“伏羲臺”,據此命名為“伏羲臺遺址,據先秦典籍記載,黃帝、伏羲、堯、舜、禹等均在洛汭“修壇沉璧”,祭天祭川,遺址西北有傳說中的伏羲臺。1992年5月,經有關單位、專家認定此處為當時祭天場地。晉?王嘉:《拾遺記》卷一:“伏羲為上古,觀文于天,察理于地……是以圖書著其跡,河洛表其文。”清乾隆十年《鞏縣志》載,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曾在此敕建“羲圣祠”,元代曹鐸又在祠側建“河洛書院”。遺址由于黃河向南滾動,部分塌陷河內,臺地上地勢平坦,現為農田。現存遺址略呈橢圓形,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0000平方米。
鄭州的故事、美食、特產、景點太多,收篇幅限制,下次在分章介紹,敬請讀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