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女時代 我的少女時代電視劇
《我的少女時代》是一部劇情老套、狗血、并且中二的青春疼痛小清新的電影。影片采用用插敘的方式,由成年的細膩的女性視角林真心的角度開始回憶自己少女時代和徐太宇發生的點點滴滴。把少女時的夢想和長大后的現實作對比后,果斷地遞出辭職信,最后與徐太宇再相見,看了自己偶像的演唱會,實現了在她少女時徐太宇給的承諾,走向了完美的結局的故事。是一個愛與被愛,努力與堅持的故事。
青春總有很多種方式,無數的導演用著不同的角度去講他們眼中的青春。臺灣的校園時代比大陸要多姿多彩得多,然而在導演的鏡頭之下,反倒是大陸的青春片更為出格,從車禍到墮胎在各類型鮮肉青春中屢見不鮮,故而頻頻遭到質疑,這,真是屬于我們的少女時代嗎?
人物角色的全面和豐富,使觀眾產生強大的共鳴心理。同時,賦予了影片在角色設置上的需求。除了主角平凡少女林真心、校園霸王徐太宇、中分男神歐陽非凡、校花女神陶敏敏外,還有配角:書呆子、八卦女、貪吃妹……以及必不可少的各種奇形怪狀的老師……如此貼近校園的人設就決定了大部分觀眾都能從影片中找到自己學生時代的影子。如果用影片中的每個角色來代表那時的我們身上所具備的某種特質,那么歐陽非凡代表的是理性和克制、徐太宇代表的是浪漫和沖動、陶敏敏代表的是虛榮和自戀,而林真心代表的,是永不放棄希望的執著和倔強。
演員的選擇奠定了整體歡快、青春的影片基調。宋蕓樺、李玉璽、王大陸三個在熒屏上露臉不多的新人不僅全是90后,而且他們都有顯著的特點:一口燦爛奪目的白牙以及笑容純真可愛的臉蛋。全片的聚焦點也更多地側重于主角們的露齒大笑,這是這部片的影片效果,也是全片的人物基調:歡快,純真,率性,勇敢和有愛。陳喬恩,言承旭是臺灣言情劇的金花,最后再由劉德華進行一個客串。演員陣容說不上特別大牌,但是和劇情,風格,情景的契合度確實很高。很難再找出第二個徐太宇或第二個歐陽非凡,因為這部劇需要的徐太宇不僅是表面的不羈少年,還需要他內心的那一絲絲溫柔,那一點點純真,這才是那個敢愛敢恨的混混少年徐太宇。
《我的少女時代》的劇情緩急得當,每一個內容能夠環環相扣,前面的小細節也能夠給后面的大事件埋下伏筆,像極了戲劇性的人生。最后十分鐘的轉折,既將影片推向最后的小高潮,最后再強勢地賺觀眾一波眼淚,也是大家所想要的一個完美的結局。
現在看國產青春劇最害怕的就是單純地為了虐心而虐心,劇情百轉千回,從頭虐到尾結尾,不是墮胎就是跳樓和絕癥,妥妥的“韓劇有三寶,失憶車禍治不好”。而《我的少女時代》在這方面做得很出彩,劇情上十分的正面,甚至還由女主角組織反抗教導主任“你說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分數和校規都不能定義我們,曾經好的也會犯錯,曾經犯錯的有一天也會變好,是好是壞不是你說了算,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我是誰,只有我們能決定自己的樣子!”這是這部劇對于舊思想舊看法的勇敢改進之處。這是一部不惡俗、無墮胎、無劈腿、良心的青春片,讓你重溫最青澀的校園記憶。那種少年時期的,最純粹的,卻說不出口的愛。眼里干干凈凈,如潭水幽深,看著清淺,但內里深濃,一塵不染,全是愛……
有人評價這部電影是:老土到喪心病狂,然而,感動得一塌糊涂。盡管情節狗血,情節雷同。但是演員的表情,各方面的情緒都表演得很到位。由一開始的風趣幽默展開,隨著情節的深入,不自覺的跟著流淚。回憶起當年青春年少的我們,由此產生了強大的共鳴心理。所謂,共鳴——你曾經經歷過相似的事情,有著相似的情感。從電影中尋得某些相似的感覺,某些理想中的感覺,擊中,促生出某些情懷,整個人變得溫潤,這就足夠了。
像一開始就說的——青春片里的青春都是別人的青春,我的青春不是那樣。我只知道,經歷無論好壞,都是經歷,它在時光中生動而鮮活,是只有你自己才能開啟的獨家記憶。這是一場完美的久別重逢,某個轉角處,熟悉的聲音:嗨,好久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