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翁原文及翻譯 《賣油翁》全文
關于教材,素來遵循在精不在多,關于長篇幅或是不合適的言論編者都會選擇刪去,選取其中的精華部分。
初中教材中的《賣油翁》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如今成年之后,翻閱《賣油翁》的全文之后有了全新的理解,同時也明白了編者刪掉原文最后一句話的良苦用心。
1. 初次學習,懵懵懂懂
《賣油翁》是我們中學七年級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摘自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的《歸田錄》,全文僅135字,語言簡練生動,人物躍然紙上,說理也是清晰深刻.
在一定程度上這篇文章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篇寓言。
故事大概講述的是北宋高官陳堯咨和市坊賣油老叟的一次相遇,故事開篇陳康肅(陳堯咨的美稱)在自家庭院中練習射箭。
在當時他的箭術為眾人稱道,常常百發百中,但那天一位賣油老叟經過時看見陳堯咨的高超技術卻只是&34;微頷之&34;。
這令陳堯咨頗為生氣,直接質問老人說&34;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34;老人只是隨意地回答道&34;無他,但手熟爾。&34;
之后老人便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將油倒入瓶口處置有錢幣的葫蘆,倒油過程中錢幣上未沾有絲毫的油。面對這樣的場景,陳堯咨只是&34;笑而遣之&34;。
在中學時,老師最后給我們講授的道理都是世上無難事,孰能生巧耳,警醒我們要踏實打磨自己的本領,做到工多藝熟。
這也是我們對《賣油翁》這篇文章的初次認識,熟能生巧是我們直接從中吸取到的精華,這恰恰也是教材編者想要我們收獲的心得。
2. 產生疑惑
整篇文章看似毫無問題,但關于選文最后陳堯咨&34;笑而遣之&34;的原因,我們一直理解都不深刻,作為一位位高權重的學者,陳堯咨如此肚量都沒有嗎?但如果他真的對老叟心服口服,那為何又只是&34;遣之&34;?
有的老師或許會直接解釋說是因為陳堯咨過于高傲自負,他在文章是作者歐陽修所要批評的一個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就要牽扯到原文的最后一句話,也就是被教材編者所刪去的一句話——&34;是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34;。
3. 云開月現,探究原委
接觸了大量語文文章之后,我們都會發現其實很多說理性文章,常用手法便是卒章顯志,那尤為重要的一句話何為會被刪去?
關于刪去原因我認為首先有受陳堯咨最后那一笑的影響。
如果編者不直接將最后一句話刪去,我們就很難解釋陳堯咨最后意味深長的那一笑,因為在最后一句中的兩個例子其中是有不好的寓意,但作者歐陽修卻認為三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這樣下來,一篇文章思維邏輯就變得相當混亂,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深刻的理解還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編者就直接幫他們將糟粕去除,留取精華。
其中庖丁解牛講述的是庖丁經過多年的不斷練習,不用看牛,只需用精神去觀察牛的肌理結構就可以完美的將整頭牛宰好。
輪扁斫輪則是關于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造車工人輪扁,他制作車的輪子,不像其他人會進行畫圖、打磨之類的一系列繁瑣費勁工作,他可以直接掄起斧頭就砍出了標準的輪子。
有一次他就在齊桓公面前諷刺齊桓公只知讀已逝圣人的書,圣人的書其實并沒有什么用,還不如自己苦練的絕活。
因為他的絕活沒辦法著書講解,他便片面地認為能寫出來的東西都只是糟粕,沒有什么學習價值。
其實看到這些歷史故事,我們更多的是覺得他們三人都具有現代的&34;工匠精神&34;,他們也都是十分值得學習的榜樣。
但是庖丁解牛中有大量的唯心主義思想,輪扁斫輪中涉及到的&34;讀書無用論&34;更是十分錯誤,如果讓學生接觸到了大量這樣顛倒是非的言論,對學生的成長來說是極為不利。
嚴重的還可能造成思想的滑坡。為了讓青少年們建設正確的思想世界,減少他們對這種言論的接觸就成了教材編者所需要考慮的事情了。
教育就是要教出有用之才,作為教育從業者,他們自然是希望自己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積極正能量的事物,讓他們向陽生長。
黑暗的東西是要等他們長大后,已經有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之后再去了解,那是他們已經能自己判斷是非,邪惡也不會輕易腐蝕其思想。這樣的結果才是教育者真正想要的結果。
最后就是與文章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宋朝,歷來推崇文人,在當時,武將、工匠、攤販都是地位較低的一類人。
在幼時,陳堯咨練習射箭都會被母親指責說&34;汝父教汝以忠孝輔國家,今汝不務行仁化而專一夫之技,豈汝先人志邪?&34;
由此可見,在文人家庭中,武將的本領只是被低劣的稱為是&34;一夫之技&34;,是沒有大丈夫志向的表現。
所以在研究這篇文章時,有部分學者就認為,歐陽修寫此篇其實并不是為了闡述熟能生巧的道理,而是站在文人的至高地位諷刺地位低下的武將和工匠,從而進一步說明&34;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34;的道理。
雖說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推崇的,但是論證的過程實在是不值得學習。原文結尾的那句話也被認為看似是在類比,但實則是在反諷不讀書之人。
在如今這個社會,&34;工匠精神&34;盛行,人人都是平等的,讀書并不是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而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達到一個修養身心的境界。
所以歐陽修原文的最后一句話確實是不適合出現在初中生的教材之中。受時代的局限,歐陽修在這篇文章的自我地位放得過于高,這與現實社會的風氣也就格格不入了。
為了減少這樣的學術爭議,編者在編訂教材時就把最后一句話刪去,單純的介紹陳堯咨和賣油老叟的故事。因為&34;熟能生巧&34;的道理僅僅放在這兩人之間是完全說得通的。
其實不管是因為主旨的純粹易懂還是學術爭論的停戰,刪掉最后一句話都是教材編者所能選擇的最佳解決方案。
只要《賣油翁》還是一篇能快速教會學生道理的一篇文章,那么它當之無愧就是一篇很值得入選教材的佳作。
為了教材的編訂編者也是嘔心瀝血,他們也一直在努力減少對原文意思的破壞,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所以希望我們大眾能對此持有理解心態。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