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原文及翻譯 《誡子書》拼音版
誡子書介紹: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曾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夫(fú)君(jūn)子(zǐ)之(zhī)行(xínɡ),靜(jìnɡ)以(yǐ)修(xiū)身(shēn),儉(jiǎn)以(yǐ)養(yǎnɡ)德(dé)。非(fēi)淡(dàn)泊(bó)無(wú)以(yǐ)明(mínɡ)志(zhì),非(fēi)寧(nínɡ)靜(jìnɡ)無(wú)以(yǐ)致(zhì)遠(yuǎn)。夫(fú)學(xué)須(xū)靜(jìnɡ)也(yě),才(cái)須(xū)學(xué)也(yě),非(fēi)學(xué)無(wú)以(yǐ)廣(ɡuǎnɡ)才(cái),非(fēi)志(zhì)無(wú)以(yǐ)成(chénɡ)學(xué)。淫(yín)慢(màn)則(zé)不(bù)能(nénɡ)勵(lì)精(jīnɡ),險(xiǎn)躁(zào)則(zé)不(bù)能(nénɡ)治(zhì)性(xìnɡ)。年(nián)與(yǔ)時(shí)馳(chí),意(yì)與(yǔ)日(rì)去(qù),遂(suí)成(chénɡ)枯(kū)落(luò),多(duō)不(bù)接(jiē)世(shì),悲(bēi)守(shǒu)窮(qiónɡ)廬(lú),將(jiānɡ)復(fù)何(hé)及(jí)!
原文翻譯: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干,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里,到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窮廬,亦可解為空虛的心靈。)
白話譯文:
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分句詳解:
第一句:寧靜的力量
“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須學靜也”
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不能夠靜下來,則無法有效的計劃未來。而且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安寧的環境。現代人多數終日忙碌,是否應在忙亂中靜下來,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我對這句話還有不同的解讀,我以為寧靜是一種開發自身潛能的理想境界,寧靜時我們的思維才能被徹底解放,靈感在這個時候如泉水涌現,我們在這個時候觀察事物的能力變得更為感性,此時人們的思維向多元化立體化拓展延伸,這就是致遠的境界,然一旦加以抑制(即失去寧靜)人的這種精神狀態就會隨之失去,思維回復到生活經驗狀態。所以寧靜或許是古人對致學修身理論的探尋與思考。還有這個靜是指人內心的靜,不是外部環境的靜。
第二句:節儉的力量
“儉以養德”
他告知孩子要節儉,以培養自己的品行。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但可以擺脫負債的困擾,更可以過自由的儉樸生活,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在鼓勵消費的文明社會,我認為儉可以養德,更可以借以創富,通過儉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當代世界億萬富翁艾倫.巴菲特,彼爾.蓋茨和李嘉誠的生活都很儉樸,他們寧可把錢獻給慈善事業,也不為自己個人亂花一分錢。
第三句:計劃的力量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告訴孩子要計劃人生,不要事事講求名利,才能夠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靜下來,才能夠把將來細心計劃妥當。面對未來,您有理想嗎?您有使命感嗎?您有自己的價值觀嗎?淡泊也暗示了為人致學不能妄自尊大,驕傲自滿,貪圖虛榮,要追求真實的學問和技能,學真功夫,做大事情。同樣啟示我們,應從內心戒除應試教育的影響,倡導為理想而學習,為快樂而生活,為事業而工作,終身學習,終身創業的人生觀世界觀。
第四句:學習的力量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告訴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助益,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您有否全心全力地學習?您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現代社會有些商人就是利用人性的某些弱點,發明所謂益智的游戲和毒品,從精神上物質上控制他們,使他們成為自己賺錢的機器。所以我們千萬千萬要時刻告誡自己,分清是非得失,人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認清自己的方向,不要玩物喪志,自毀前程!古時的信息不像現在越來越豐富,優劣陳雜,五花八門,我們必須要通過正確的選擇才能獲得內心的“靜”態,我們的學業才有成長的基礎。
第五句:增值的力量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他忠告孩子,要想提升自身價值,必先立大志,然后才是廣博才學,學成大業。古時講的是游學,即通過與賢人志士交往,云游四方,感化自然,而后內化于心,形著于文。在學習的過程中,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而決心和毅力又是通過自己的人生志向激發出來,沒有志向,沒有目標的學習,必然缺少前行的勇氣和欲望,很難堅持下去,最后很容易半途而廢。
第六句:速度的力量
“怠慢則不能勵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可能夠快速的掌握要點。電腦的普及代表速度時代的來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慧與今天的現實不謀而合,快人一步,不但容易達成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時間去修正與改善!實踐證明,你知道的東西越多,對自己的了解就越清楚,發現自己不足的機會就越多,然后修正自己的機會也就越多,成功的速度和機會也就必然會越大。成功者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錯誤我們才可能離成功和快樂不斷靠近。
第七句:性格的力量
“險躁則不能冶性”
諸葛亮忠告孩子,太過急躁就不能夠陶冶性情。心理學家說:“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種種平衡取舍,要“勵精”,也要“冶性”。您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質嗎?
第八句:時間的力量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他警告孩子時光飛逝如梭,意志力又會被時間消磨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時間管理”是個現代人的觀念,細心想一想,時間無法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才是最佳方式。請您想一想,您有蹉跎歲月嗎?
第九句:行動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盧,將復何及”
告訴孩子時光飛逝,當自己變得和世界脫節,才悲嘆蹉跎歲月也于事無補。要懂得居安思危,積極行動,才能夠臨危不亂。凡事有因果,昨天我們做了什么事,為誰去做的,為什么去做了,是怎么去做的……,今天的結果是來自昨天的這些原因。所以,不要為你今天的結果而懊惱,而是要想辦法行動起來,為明天的成功和美好而踏實學習,努力工作。
原文注釋:
誡:警告,勸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養德:培養品德。
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才:才干。
廣才:增長才干。
成:達成,成就。
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
勵精:盡心,專心,奮勉,振奮。
險躁:冒險急躁,狹隘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冶性:陶冶性情。
與:跟隨。馳:疾行,這里是增長的意思。
日:時間。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窮廬:破房子。
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是諸葛亮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古文賞析:
這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后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后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還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
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名家點評:
南懷瑾《論語別裁》:這一篇《誡子書》,也充分表達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養。所以后人講養性修身的道理,老實說都沒有跳出諸葛亮的手掌心。后人把諸葛亮這封信上的思想,換上一件衣服,變成儒家的。所以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這種文字說理,文學的境界非常高,組織非常美妙,都是對仗工整的句子。作詩的時候,春花對秋月,大陸對長空,很容易對,最怕是學術性、思想性的東西,對起來是很難的。結果,諸葛亮把這種思想文學化。
常見練習題及答案:
1、本文寫了什么內容?
答:寫了諸葛亮希望兒子可以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學有所成。
2、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誡自己的兒子珍惜現在的時光努力學習,學有所成。
3、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
答: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作者介紹: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相關作品:
《藝文類聚》版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太平御覽》版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思維導圖:
諸葛亮曾經寫給后人的一封信,盡管歷盡了一千八百多年;盡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但是,在今天的時代,一樣同樣適用,不僅僅對家庭教育,而且對成人統一適用!!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彌新!下面用思維導圖進行解剖學習,了解其“點線面體”之格局。
《諸葛亮戒子書》思維導圖:
1、未來期望? “點”——修身養德;
2、怎樣達成? &34;線&34; ——靜學;志學;
3、怎樣核查? &34;面&34; ——時間、態度;
4、最終歸宿? &34;體&34; ——正面收獲“志遠”;反面收獲“窮廬”。
比專業能力更重要的12種品格 ——思維導圖分享:
1、忠誠(忠誠者容易被重用);
2、敬業(每天比boss多做1小時);
3、主動(不要事事等人交代);
4、負責(絕對沒借口,保證完成任務);
5、效率(算算你的使用成本);
6、結果(努力做事,更要做成事);
7、溝通(當面開口,當場解決);
8、合作(團隊提前,自我退后);
9、進取(永遠跟上企業的步伐);
10、低調(才高不必自傲);
11、節約(別把公司的錢不當錢)。
12、感恩(想想是誰成就了今天的你)!
書法作品欣賞:
《誡子書》是我國古代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政治家、謀略家、被后人譽為&34;智慧之化身&34;的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的《誡子書》短小精悍,區區八十六字,卻深刻地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道理,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讀來發人深省,使人回味無窮,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
斗膽地說時下就算你能寫出洋洋灑灑的精美小說未必就能寫出上乘的類似于《誡子書》的傳世名篇。君不見《誡子書》八十六字,字字珠璣,闡述了敬業精神,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雖說《誡子書》是一千多年前的諸葛亮寫給其兒子諸葛瞻的,但其內容流逝至今卻也不乏為我們的座右銘。
誡子書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34;靜&34;與&34;儉&34;,是學習,才干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下面請欣賞當代書法家誡子書書法作品。
教學設計(教案):
知識與能力:1.掌握誡,書,靜,儉,淫漫,隱躁等字詞含義。2.會翻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過程與方法:1結合課文底下注釋,通譯全文。2理解本文如何逐層論證中心論點,并在老師指導下當堂背誦全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1深刻體會諸葛亮對兒子的殷殷期望和諄諄教誨。2體會惜時的重要性,理解“將復何及”的深刻含義。
一,導入新課。
出示課件,展示對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讓學生了解諸葛亮一生功績,并積累有關諸葛亮的故事,成語,俗語。活躍學生思維。
二,通譯全文。
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小組分工協作,尋找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重點虛詞。
2結合課文底下注釋通譯全文,為理解作者的論證層次張力。
三,分析本文論證層次。
1提問本文采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
這個很好回答,因為在《紀念白求恩》一課已經講過議論這種表達方式。
2本文既是以議論的表達方式為主就是一篇議論文,請找出中心論點?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3作者接下來是如何論證中心論點的?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交叉對應中心論點闡發了中心論點的價值。板書。
4接下來作者重點論述了“靜”和哪幾個方面的關系?
“才”“志”“學”。板書原文“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5“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從哪方面論證中心論點?
反面論證。板書
6作者最后告誡兒子什么內容?
要惜時。板書“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7指導背誦。根據記憶規律,后面的比較難背誦,所以從后至前理解背誦。
提問:諸葛亮告誡兒子惜時的句子是?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的句子是?論述“靜”與“才”“學”“志”之間關系的句子是?闡發了中心論點價值的句子是?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點名學生背誦,小組展開競賽。
四,總結全文。
本文是諸葛亮給兒子諸葛瞻寫的告誡勸勉的書信,言簡意賅,紙短情長,表達了他的殷殷期盼和諄諄教誨。我們也感受到這位智慧的化身的高尚情操和人生追求,為社會多做貢獻才是無悔的人生!愿我們以此為鑒嚴于律己做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