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四大發明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什么呢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有不少創造發明,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發明,就是造紙法、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四大發明是我國人民首先創造出來的科學技術成果。它們不僅對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造紙法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文字。可那時沒有紙,歐洲人把字寫在石頭、草和羊皮上。我們中國人就把文字鑄在青銅器上,或刻在烏龜殼、獸骨上。后來人們又把竹木削成一條條狹長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面寫字。這就是“竹簡和“木簡”。
我們的祖先在簡上寫了字,就用繩子、絲線或皮帶把一根根簡編在一起,成為一冊一冊最原始的書,可這種書十分笨重,翻閱起來很麻煩,攜帶也不方便。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發明了另外一種方法,在絲織品上寫字、畫畫。這種絲織品稱為帛,帛很輕,攜帶方便,可是生產不容易,價錢也太貴了。
東漢和帝時候,桂陽郡(今湖南耒陽市)人蔡倫,從小在皇宮里當太監,做過尚書令,就是管理宮廷用品的官。他看到用竹木片寫字很不方便,就研究造紙的方法。他帶領工匠將樹皮、麻繩頭、破布和破魚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里浸漬一段時間,再搗爛成漿狀,經過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干,就變成紙了。
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紙,又輕又薄,很適合寫字,受到人們的歡迎。從此,全國各地都開始用這種方法造紙。后來造紙方法又傳到了別的國家,最后傳遍了全世界。
印刷術
你知道嗎?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書籍只能靠手抄來流傳,即使是一部幾萬字的書,也得花費好多天,那多麻煩呀!如果一本書要抄上幾十遍上百遍,那就想也不敢想了。
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有個叫蔡邕的官員,把一些儒家經典寫在石碑上,叫工人按字刻好,把石碑一塊塊樹在洛陽鴻都門外的太學前面,石碑上的字,筆畫都是凹進去的,人們就把一張堅韌柔軟的薄紙用水浸濕,敷在石碑上,然后用碎布、一槌接一槌拍過后,再在紙上刷一層墨汁。等紙稍干一點,再把它從碑上揭下來,成了一張黑底白字的讀物。這種方法就是拓碑。
后來人們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拓印,比刻在石碑上更加經濟方便。但這樣的拓本字跡不清楚,人們又從印章中得到啟發,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用刀一筆一筆地雕刻,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印書時,用刷子蘸了墨,在雕板上刷一下,接著,用白紙覆在板上,再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頁印好后裝訂成冊,一本書就印成了。這種方法叫“雕板印刷”。到9世紀時,用雕板印刷術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雕刻印刷是個偉大的創造,但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工仍然很大。
到了11世紀中葉,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于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他用膠泥做成活字。印書時,把一個個活字排成一塊活字版,用松香固定好,就可以印刷了。印完以后,活字拆下來,下次還能使用。這種方法就叫活字印刷術。
到了元朝,一個叫王禎的發明家又發明了木活字,印書更加方便了。他制造了一套3萬多字的木活字,不到一個月就印成了100部有6萬字的書。
我國的印刷術以后傳到了朝鮮、日本、越南。歐洲印刷術的產生,也受了我國印刷術的深刻影響,西方最早使用活字印刷的德國人谷騰堡,比畢升晚了400多年。
指南針
指南針是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用處大得很,比如航海啦,航空啦,探險啦,都離不開它。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磁鐵和它的特性的國家。在公元前3世紀的一部古書上就有這方面的記載。
最早的指南針是戰國時代的“司南”。人們把整塊天然磁石琢磨成勺子的形狀,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再用青銅或木料做成一個光滑的底盤,把司南放在底盤中間,用手撥動長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則指向北方。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它是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像一條魚,有2寸長、5分寬,肚皮凹下去一些,像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這種鋼片魚磁化后就能指南。
使用指南魚更加方便了,它不需要光滑的銅盤,而且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比司南更靈敏、更準確。
鋼片指南魚發明不久,人們拿一根鋼針放在磁鐵上磨,使鋼針變成磁針。這就是正式的指南針了。
北宋時候,我國已經在海船上應用指南針了。明朝初年,政府派鄭和七次下“西洋”。鄭和船隊到過印度支那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許多地方,最遠到達非洲東岸。在多次大規模遠航中,指南針起了重大作用。
我國不但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指南針的國家,而且是最早把指南針用在航海事業上的國家。到了12世紀末、13世紀初,阿拉伯和歐洲的一些國家才開始將指南針用于航海。
指南針傳到歐洲后,對歐洲航海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歐洲各國航海家開辟了新航線,發現了美洲大陸,完成了環球旅行,這些都是世界歷史上的大事,而航海家們用來辨別方向的法寶,就是我國發明的指南針。
火藥
每逢盛大節日,我們常常要放爆竹,放焰火,表示慶祝。1991年湖南省舉辦第一屆國際煙花節,那五彩繽紛的焰火禮花,給中外來賓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爆竹和焰火就是用火藥做成的。
說來很有趣,火藥的發明,還跟煉丹有關系哩!
什么叫煉丹?就是把幾種物質放在一起加熱,煉成各種丹丸,用來防病和治病。
隋朝初年,有位煉丹老人的煉丹爐里,突然冒起了大火,火焰一直升到屋頂,把房子都燒了。這時大家就斷定在煉丹的藥物里,一定有種能著火的藥。
后來,經過很多次試驗,發現硫黃、硝石和木炭一起加熱,就能著火或爆炸。因為硝石和硫黃都是治病的,所以,它們和木炭的混合物也被稱做火藥,意思是會著火的藥。公元7世紀,唐代人就已經掌握了火藥的配方。這就是“黑色火藥”。
公元904年,人們開始用火藥制成爆炸物,綁在箭上射向敵方,用于作戰。最早的“霹靂火球”爆炸時聲音像打雷一樣。不久,火雷、火槍、火炮等爆炸力強的武器相繼出現。它們都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呢?
13世紀,我國的火藥制造技術傳入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不過,等到歐洲人學會制造火藥,我國早已使用幾百年了。搜索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