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虎門銷煙 林則徐1839虎門銷煙
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清朝歷史上一樁提氣大事,正是1839年的虎門銷煙。
在鴉片戰爭前夜,清王朝舉國煙毒泛濫,吸食鴉片人口突破兩百萬人的糟心國情下,臨危受命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帶著“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的豪邁誓言,在廣東掀起鐵腕禁煙風暴。不到三個月時間,就叫英美煙販乖乖認輸,一口氣收繳二百多萬斤鴉片。然后從是年6月3日起,在東莞虎門海灘,上演震撼的“虎門銷煙”壯舉,歷經二十三天艱苦勞動,將這害人的鴉片銷毀殆盡。
這一番禁煙大場面,不但是深遠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大事,更是人類近代禁毒史上的空前范例。甚至比起近代以來,某些“精英”們對“虎門銷煙”乃至林則徐本人,各種尖酸的歪曲質疑。1987年6月,聯合國卻以一種方式,證明了“虎門銷煙”超越國界的價值——虎門銷煙結束后的第二天,即公歷6月26日,被定為“世界禁毒日”。
但是,說起這樁大事,有一處常被忽略的細節,卻也有著意味深長的意義:為什么,林則徐會選擇東莞虎門太平鎮,作為銷煙的場所?
一:銷毀鴉片的技術問題
為何會在虎門?首先是個技術問題。
作為一種中國歷史上的“新型”毒品,鴉片的頑固之處,就是極難銷毀。火燒?這本身就是靠點燃吸食的毒品,點著了豈不是一吸一大片?虎門銷煙以前,清朝銷毀鴉片的辦法,是“煙土拌桐油焚毀法”。就是把鴉片澆上桐油再燒。看上去燒得徹底,燒剩下的渣滓,照樣能“服務”癮君子。
林則徐自己,都被這“燒法”坑過,他之前做湖廣總督時,也曾收繳大批鴉片,然后公開以桐油點燃,烈火熊熊的場面蔚為壯觀。誰知壯觀過后,周邊的土地都燒成了毒地,莊稼都不能重。更氣人的是,前腳剛燒完,后腳一大群煙鬼就聞味而來,把燒過的渣滓刨出來帶走,回家繼續美美的抽——銷煙,等于給他們“免費服務”了。
所以,在受命欽差大臣后,虎門銷煙前的林則徐,一邊鐵腕整治煙販煙民,一邊痛定思痛,也終于找到了正確的銷毀操作:”鴉片最忌二物,一曰鹽鹵,一曰石灰。凡以煙土煎膏者,投以灰、鹽,即成渣沫,必不能收合成膏”
既然鴉片的“克星”,是鹽鹵和石灰,那最佳的場所,當然就是海邊。
但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一開始的林則徐,其實也沒想在虎門銷煙。
二:都是缺錢惹的禍
林則徐收繳的鴉片,總數二百三十七萬六千二百多斤,價值銀元一千一百多萬,放在英美商人眼里,這是一筆絕對的巨款。怎么對待這筆巨款?林則徐原本也計劃,來個更震撼的大場面:“委派文武大員,將原箱解京驗明,再行燒毀,以征實在”。
也就是說,林則徐原本計劃,要把這些鴉片全數運到京城去,由國家轉派的大臣們驗明正身,然后在天子腳下銷毀。
這個打算,也可以說是林則徐為代表的“禁煙派”官員們,憋了許久的氣。從康乾盛世開始,大清朝就厲行查禁鴉片,沒想到越查越多,每次禁煙風潮后,鴉片輸入量都幾何級數瘋漲。以至于道光年間,從文武百官到宮廷太監,甚至和尚尼姑,幾乎各階層都有大量煙民。這次取得空前禁煙收獲,正好可以拉到京城去,在京城來一場盛大銷煙,教育意義必然重大。
可這個建議剛報上去,就被道光皇帝打了回來,反而命令林則徐“督率文武員棄,公同查核,目擊銷毀,俾沿海居民及在粵夷人,共見共聞,咸知震詟”——不用拉到北京,就在廣東辦吧。
為什么?最關鍵一條原因,還是大清朝沒錢:把這么一堆鴉片運到京城來,以當時官員們的估計,需要動用四萬多人外加五千多匹騾馬,花費簡直天文數字。對于一輩子“勤儉”的道光帝來說,這事兒簡直一聽就肉哆嗦,還是在廣東辦了吧。
而背后的問題,卻是大清朝窘迫的財政,拜長期閉關鎖國政策所賜,清朝中期以來,清王朝的財政收入,就是捉襟見肘。外加數十年鴉片泛濫,清王朝的白銀大量外流,僅1821年至1839年,清王朝就外流白銀近億元,“銀貴錢賤”的困境持續多年。清王朝國庫自然也捉襟見肘。而且鴉片戰爭前,大清朝大江南北,水旱災害也是不斷,到處都急用錢。差錢,是鴉片戰爭前后,大清朝越來越嚴重的病。
接下來的鴉片戰爭,道光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昏聵判斷,“戰”與“和”間的搖擺不定,直接一條原因,就是缺錢惹的禍。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已經承受不起戰爭的風險了。
既然缺錢,鴉片自然要在廣東銷毀,但選在虎門,更重要一條原因,是大清朝比差錢還嚴重的毛病:腐敗!
三:盛況背后的腐敗
鴉片戰爭前的一百多年里,為什么清王朝每次查禁鴉片,結果卻是越查越多?“買賣雙方”心知肚明的原因,就是清王朝深入骨髓的腐敗。
就以當時擔負查禁鴉片重任的廣東水師來說,查禁鴉片就是他們輕車熟路的生意。在林則徐到來以前,這些水師每月都會到鴉片船上“巡查”,按照鴉片箱數來收取提成,然后就大手一揮放行。甚至許多水師巡邏船,干脆就變成了鴉片販子的“運輸船”,幫著一起倒騰鴉片,很多水師軍官的收入,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靠鴉片生意。
水師尚且如此,然后各級官員,有多少人靠鴉片生意敲金分肥?放在當時清朝,這是個細思極恐的天文數字。身為欽差的林則徐,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成功收繳鴉片,足見其強大能力。
但拜這心知肚明的腐敗所賜,在林則徐當時收繳鴉片后,各種謠言也四起,特別是在外國商人聚居的澳門,一個一傳十十傳百的流言是:林則徐哪里是為了查禁鴉片?他不過是做做樣子,掉頭就把這些鴉片賣高價!因為,當時清王朝的高官們,常見這種操作套路。
甚至清王朝內部,也有人勾搭連環,好些人甚至蠢蠢欲動,打算監守自盜偷運鴉片。被林則徐強行繳鴉片的英國領事義律,更把相關謠言瘋狂散布,惹得澳門好些商人都“慕名而來”,強烈要求參觀禁煙現場。
所以說,這場看似簡單的銷煙,放在當時,一不留神,就能變成笑話,絕不是一個輕松的任務。要想把事情辦好,絕佳的銷煙地點,就是虎門。
首先一點,當時的虎門地理位置極好,正好可以采取“石灰加鹽鹵”的銷毀方法,確保把鴉片銷毀干凈。
但更重要的是,虎門是清王朝的海防重地,駐守著強大的炮臺與軍隊,防守非常嚴密,能盡可能杜絕一切監守自盜,方便林則徐施展其整個計劃。
于是,在林則徐的操作下,從1839年6月3日起,這個震撼的大場面上演了:虎門太平鎮的高地上,兩個十五丈的深池子,池地全是用石板鋪好,先放入鹽鹵,再倒入石灰,把鴉片銷毀后再沖到海中。癮君子們想接著抽?下海找鯊魚去吧!
比這巧妙設計更震撼的,是林則徐的現場管理手腕:每個池子各派五百士兵,每個士兵都只穿短褲,杜絕一切夾帶。各級官員輪流上陣值班,嚴查一切夾帶行為。儲存鴉片的倉庫,也是重兵把守。整個虎門銷煙前后,但抓獲的監守自盜的賊人,就有十多名。一箱鴉片都沒帶走,全都扔進池子里銷毀。
參考當時清王朝的腐敗狀況,就知道林則徐做到這一步,已是多么的不易。就連現場參觀的外國商人乃至官員們,都不禁連連嘆服。《澳門月報》更發出一聲驚嘆:(虎門銷煙)全部事務的處理,在人類歷史上也必將是一個最為卓越的事件。
雖然,這前后的過程里,這虎門的見證里,清王朝的孱弱與腐敗,已是暴露無遺,鴉片戰爭戰敗的伏筆,早已悄然埋下。但超越歷史,至今值得銘記的,卻是一位鐵骨錚錚的英雄:林則徐。
參考資料:《清史稿》、《澳門月報》、《中國總論》、《屈辱的歲月,奮斗的征程》
晚清官員的“給力”橋段,看過就知道大清要完
明清五百年“最牛詩人”,為何卻遺臭萬年?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