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屬于哪個省 寧夏甘肅屬于哪個省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于我國各省之間區劃變遷和經濟發展的故事,例如河南省與山東省、湖北省與安徽省之間的區劃變遷。今天,我們聊聊甘肅省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之間的區劃變遷。50年代后期,甘肅省的17個縣,劃入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管理。那么,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區劃調整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我國5大自治區之一,同時也是我國34個省級區劃之一。2022年,寧夏常住人口720多萬人。寧夏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屬于西北地區的十字路口,孕育了非常璀璨的文明。目前,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了5個地級市,分別是: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第一大城市,同時也是首府城市,也是西北地區的重要城市之一。
202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糧食總產量375.83萬噸,馬鈴薯產量(折糧)32.59萬噸。蔬菜產量527.92萬噸,紅棗產量9.67萬噸,枸杞產量8.63萬噸,油料產量4.54萬噸。肉類總產量36.77萬噸,禽蛋產量13.21萬噸,牛奶產量342.50萬噸,水產品產量17.04萬噸。2022年,寧夏GDP總量超過了5000億大關,從人均經濟來說,達到了非常不錯的水平。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也是西北地區的幾個主要城市之一。寧夏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從交通區域地理位置來說,屬于甘肅、陜西、內蒙古幾個板塊的十字路口,堪稱是整個西北的咽喉之一。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組建的過程中,甘肅省的17個縣,劃入了寧夏管理。那么,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寧夏的地理位置重要,屬于拱衛關中地區的咽喉之一,一直是的標準的兵家必爭之地,出現了“俯憑駝嶺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的美譽。在北宋時期,西夏國崛起以后,控制了寧夏、甘肅的大片地區,與宋朝、遼國長期對抗。我國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歷經元明清三朝的不斷調整和完善以后,基本上形成了內陸各省的基本框架格局。
在元朝統治時期,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為了管理西北各地,曾經設立了寧夏行省。直到1287年,元朝才撤銷了寧夏行省,并將各個州縣劃入甘肅行省管理,組建 寧夏府路。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鑒于西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出于西北地區的實際防御需要,明朝撤銷了甘肅省,把甘肅省各地,全部劃入了陜西省管理。
當時,蒙古各部屢屢南下,進攻明朝北部的各個州府,各地官軍根本忙不過來。明朝統治時期的陜西省,管理范圍相當于當代的陜西、甘肅、寧夏等地。出于抗擊北方游牧騎兵南下的需要,明朝組建了著名的九邊重鎮。其中,寧夏鎮屬于其中之一,駐扎了大量的邊軍精銳。
17世紀中期,清朝消滅了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勢力,基本上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在西北地區,鑒于陜西省的管理范圍太大,并不利于管理。西北各地,以丘陵、高原和山地為主,管理難度確實大。1667年,清朝重新組建了甘肅省。不過,這一時期,甘肅省的管理范圍并不穩定,因為桀驁不馴的西北準噶爾部,屢屢東進。
為了抗擊準噶爾部東進,清朝專門在寧夏府設立了正二品的寧夏將軍,下轄了幾千八旗精銳部隊。截至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時期,隨著西北準噶爾部被平定,甘肅省的區劃格局已經基本形成。當時,甘肅省下轄了8個府和4個直隸州。分別是:蘭州府、鞏昌府、平涼府、慶陽府、寧夏府、西寧府、涼州府、甘州府、安西州、泰州、涇州、階州。
其中,寧夏府下轄了1個散州、4個縣,分別是:寧朔縣、寧夏縣、平羅縣、中衛縣、靈州。不過,在清朝統治時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清朝在東北、新疆、內蒙古等地,并沒有組建行省區劃。由于沒有行省區劃和各級地方官員,清朝對于各地的人口、耕地和其他基本情況,并不完全掌握。
在清朝統治前期,依靠強大國力支撐,這些潛在問題并不明顯。但是,進入清朝統治的后期,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例如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等,清朝一敗再敗,不得不簽署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割讓了大片的國土。同時,西方列強開始紛紛染指清朝的北部邊疆,整個北方一線告急。
為了加強對北方各地的管理,1908年,清朝陸續組建了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但是,內蒙古地區由于情況復雜,再加上人口稀少、經濟薄弱,清朝一直沒有建立行省或者省級區劃。1912年,統治了200多年清朝滅亡以后,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復雜時期。由于軍閥混戰嚴重,對甘肅各地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1928年,出于管理內蒙古西部各地的初衷,同時出于戰略防御的需要,當時的政權組建了著名的塞北四省,分別是:寧夏省、察哈爾省、熱河省、綏遠省。其中,寧夏省組建以后,基本上管理了當年的寧夏府各個州縣,同時管理了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旗、額濟納旗等地。
寧夏省由甘肅省的寧夏縣、寧朔縣、平羅縣、中衛縣、靈武縣、金積縣、鹽池縣、平遠縣和內蒙古的阿拉善旗、額濟納旗等地組成。截至40年代末期,寧夏省合計下轄了2個旗、13個縣,總人口110多萬人。寧夏省管理面積并不算小,達到了23萬多平方公里,遠遠大于我國中部的幾個人口大省。寧夏省組建以后,省會城市在銀川市。
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隨著大規模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后重建、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時期。進入50年代以后,我國外部環境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塞北四省的戰略防御作用大大降低。塞北四省一直存在人口偏少、經濟實力有限等問題,1952年開始,塞北四省開始被陸續撤銷。1954年,寧夏省被撤銷以后,額濟納旗、阿拉善旗等地,劃入了內蒙古自治區管理。
其余地區,劃入了甘肅省管理。甘肅省在上述區域的基礎上,組建了銀川專區、吳忠回族自治州、固原回族自治州。其中,銀川專區下轄了1個縣級市、8個縣,分別是:銀川縣級市、賀蘭縣、永寧縣、寧朔縣、平羅縣、惠農縣、中衛縣、中寧縣、陶樂縣。
進入了50年代中后期,民族區域自治開始提上日程,我國開始商議寧夏、廣西等地民族區域自治的議題。1957年7月,我國批準通過《關于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議案》。明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區劃范圍,包括銀川專區、吳忠回族自治州、固原回族自治州和平涼專區的隆德縣、涇源回族自治縣,共轄17個縣和2個市。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寧夏第二次與甘肅省分家,成為了省級區劃。同時,甘肅省的銀川市、吳忠市等2個市,惠農縣、平羅縣、陶樂縣、賀蘭縣、永寧縣、寧朔縣、靈武縣、金積縣、中寧縣、中衛縣、同心縣、鹽池縣、固原縣、海原縣、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等17個縣,劃入了剛剛組建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管理。
隨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建立,甘肅省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之間的區劃框架,徹底穩定下來。不得不說,在西北地區,陜西、甘肅、寧夏之間的互動性非常強,很多方面的習慣也比較接近。
關于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