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湯 打通全身血瘀最好方法
吳文博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
血府逐瘀湯,來源:《醫林改錯》。命名:王清任認為膈膜的低處,且如池,滿腔存血,名曰“血府”。根據“血府”產生“血淤”的理論,王氏創立血府逐瘀之劑,稱之為“血府逐瘀湯”。
組成:當歸、生地、川芎、赤藥 、桃仁、紅花、柴胡、甘草、桔梗、枳殼、牛膝。
本方為治療因瘀血內阻于胸部,氣機郁滯所致胸痛胸悶而設,即王清任所謂“胸中血府血瘀”之證。胸脅為肝經循行之處,瘀血內阻胸中,氣機郁滯,故胸脅刺痛;郁滯日久,肝失調達之性,故急躁易怒;氣血郁而化熱,故內熱煩悶,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熱;瘀血阻滯,清陽不升,則為頭痛;瘀熱上沖動膈,可見呃逆不止;至于唇、目、舌、脈所見,皆為瘀血征象。治當活血化瘀為主,兼以行氣暢胸止痛。本方系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生地(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生地涼血清熱,合當歸又能養陰潤燥,使祛瘀而不傷陰血;四逆散行氣和血而舒肝。有氣行則血行之意。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桔梗開宣肺氣,載藥上行,又可合枳殼一升一降,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妙在牛膝祛瘀血,通血脈,引瘀血下行。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伍,既行血分瘀滯,又解氣分郁結,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去氣行,則諸證可愈。
配伍物點:活血化瘀而不傷正,舒肝解郁而不耗氣。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或心悸失眠,急燥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黯紅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 本方為治療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劑。以胸痛,痛有定處,舌黯紅或有瘀斑為證治要點。
2.使用注意 方中活血祛瘀藥較多,故孕婦忌服。
3.隨證加減 血瘀經閉、痛經者,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調經止痛;脅下有痞塊,屬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參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積。
4.類似方比較
4.1.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4.2.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4.3.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4.4.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
上四方與血府逐瘀湯常稱為五逐瘀湯,各方多以川芎、當歸、桃仁、紅花、赤芍為基礎藥物,均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其中血府逐瘀湯配有行氣開胸的枳殼、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脅氣滯,引血下行之力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證;通竅活血湯配有通陽開竅的麝香、老蔥、生姜等,故辛香通竅作用較好,主治瘀阻頭面之證;膈下逐瘀湯配有香附、延胡索、烏藥、枳殼等疏肝行氣止痛藥,故行氣止痛作用較好,主治瘀阻膈下,肝郁氣滯之兩脅及腹中脹痛;少腹逐瘀湯配有溫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溫經止痛作用較優,主治血瘀少腹、月經不調、痛經等;身痛逐瘀湯配有通絡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龍等,故多用于瘀血痹阻經絡所致的肢體痹痛或周身疼痛等。
血府逐瘀湯與現代疾病的治療
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
1. 心腦血管疾病之腦損傷后綜合征、腦梗塞、冠心病心絞痛、血管性頭痛、高血壓、
2. 消化系統疾病:慢性活動性肝炎、肝內膽管結石、
3. 神經系統之周期性精神病、神經根型頸椎病、
4. 呼吸系統支氣管哮喘:
5. 五官疾病之爆震性耳聾、慢性咽炎、聲帶息肉、急性視神經炎、外傷性玻璃體積血、視網膜震蕩。
6. 骨科之肋骨骨折等屬血瘀氣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