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不可遏的意思 怒不可遏怎么讀音是什么
一、我叫孩子別再看電視,早點睡覺,他竟然向我怒吼
一個周末的晚上,已經九點多了,兒子剛洗好澡,馬上跑進他爺爺奶奶的房間,跟著他們一起看電視。我在客廳里一邊收拾沙發,一邊大聲催他趕緊去睡覺,第二天還得早起上學。我連叫了他好幾次,他沒有一點反應。我不由得把聲音提高了八度,“到底去不去睡覺?我數一二三了。一、二……”我剛要數三,只聽得兒子在里面怒吼:“我這不是在穿鞋子準備出來嗎?我看一下電視你就吵吵吵。”我突然柔聲說到:“你明天不是還要早點起床上學嗎?”
聽到孩子向我怒吼,這要是在以前,我會覺得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受到挑戰,小子吃了熊心豹子膽,竟敢向我怒吼?我肯定會以更大的怒氣吼回去,何況我有最好的理由:我不是為你好嗎?
但是現在,我突然不但不再生氣,心里反而高興起來。孩子心中有不滿時,能夠適時地釋放自己的怒氣,這是件好事情。
聽到我柔聲對他說,孩子也不再生氣了。跟我說晚安后,進自己房間睡覺去了。
為什么聽到孩子對我怒吼,我不怒反而高興?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到:“相當多的人直到青年、中年以后,才掌握了如何生氣的本領,這實在不足為奇。終生不知如何生氣者,想必也是為數眾多。”
學會正確合理地表達憤怒,是人一輩子的功課。
二、憤怒也有好的憤怒和壞的憤怒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好的憤怒,針對的必須是導致你憤怒的那個人。你對這個人憤怒,你才能捍衛自己的空間,并且憤怒的表達才會有效果。如果這個人惹了你,你不敢對他表達憤怒,而是把憤怒發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發泄得再厲害都沒用。因為對象選錯了,那樣表達憤怒就沒有任何意義。學習直接而合理地表達憤怒,而且是對引起你憤怒的人表達,這是一件非常有張力的事情。”
所謂好的憤怒,就是向引起你憤怒的人,直接而合理地所表達的憤怒。
而壞的憤怒,則是向無關的人和事發怒,把你的一腔怒火發泄到了無關的人和事身上。
關于壞的憤怒,這個小故事是個典型的例子。
一位父親被公司領導指責,他在領導面前低聲下氣,心情很郁悶的他回到家后,看到孩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很不耐煩,就把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無故被罵,心里窩火,看到身邊打滾的貓,一腳踹過去。
貓無故被打,逃出家門來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撞傷了路邊的孩子。
這也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對低于自己或比自己弱小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
如果被領導挨批的父親能夠合理地向領導表示自己的不滿,他憤怒的情緒得到了宣泄,回到家后就不會再拿無辜的孩子撒氣。
被父親無故一頓臭罵的孩子有勇氣頂回去,他也不至于再拿貓出氣,就不會有后面的事情。
你看,這一對父子都沒有把憤怒發泄到引起自己憤怒的人身上,而是把憤怒發泄到了其他無關的人身上。這就是壞的憤怒。
我不讓我孩子看電視,幾次催他去睡覺,讓他生氣了,他直接朝我開吼,這是好的憤怒。如果他在我面前敢怒而不敢言,卻發火氣灑向幼小的弟弟,也是壞的憤怒
。
記住,下次一定要找惹怒你的那個人宣泄自己的憤怒,否則你表達的憤怒沒有意義,只會傷及無辜,帶來破壞。
三、暴躁易怒不好,從不生氣就好嗎?
生活中有一類人,話沒有說到三兩句,就開始發怒爆粗口。我們評價他說,這個人脾氣不好,暴躁易怒,很可怕。
那么一個生活中從來不生氣不發怒的人呢?他可不可怕?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研究教授李玫瑾說,很多殺人犯的父母對自己孩子的評價是,這孩子平時很老實,連說話都大氣不敢出,怎么會殺人呢?
一個從不生氣的孩子,他是真的一直沒有怒氣,還是敢怒而不敢言,一直在壓抑自己?
武志紅說:“壓抑憤怒的人,他的憤怒并沒有消失,憤怒還會以其他方式展現出來。
你必須小心那些貌似一點兒憤怒都沒有的人,因為他們的憤怒都壓抑到潛意識中了。”
但憤怒不會因此而消失,仍需要找到突破口跳出來。
四、作為父母,平時在孩子面前應該如何發怒,給孩子做好榜樣?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隨時都有可能激怒我們。也許我們每天都在心里告誡自己:要做一個情緒平穩的家長,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輕易發怒。但是往往事與愿違。
正如一位母親所說:“每天早晨,我都發誓今天會不一樣。今天我會是一個熱心、耐心、充滿愛心的父母。但每天早上,我又都變成一個可怕的、歇斯底里的瘋子。”
那么,作為父母,要如何適當地表達我們無法遏制的憤怒,來釋放自己,同時又不傷害到孩子呢?同時也讓孩子從小學會如何適當地表達憤怒?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介紹了九種方法,很值得家長們學習借鑒。
1、快去逃命
假如孩子做了什么錯事使你怒不可遏,你并不一定要打他,而是可以這么做:舉起手,做一個恐嚇的手勢,然后對孩子惡狠狠地說:“我非常生氣,非常非常生氣,我要打人了!……所以,快跑!快去逃命!”
你惡狠狠地說話時,已經是在發泄怒氣。處于害怕恐懼中的孩子,竟然聽到你叫他“快去逃命”,沒有哪個孩子還會站在原地等著你打吧?
不生氣的時候念念這兩句話,想想那個畫面就覺得挺有趣。
2、用一個詞語表達
“簡單吼出一個詞”既釋放了情緒,又吸引了孩子的注意。最重要的是,給了他一個機會提醒自己該怎么做,而不至于讓家長白費口舌。
例如,我家孩子總是忘記隨手關燈的習慣,我每次都嘮叨,要記得隨手關燈,你這樣很浪費,知不知道,電也是要錢的?
總是提醒無用,再次看到他人出臥室燈還亮著,我索性不再嘮叨直接吼:“燈!”
孩子聽到后,轉身去關燈。
3、說出你不喜歡的,加上你想要怎么樣或期待怎么樣
例如,“我不喜歡沙發上到處都是書,亂糟糟的,坐的地方都沒有。我希望你把書分類整理好,看完之后馬上放回去。”
“我不想看到你吃飯的時候左手不扶碗!我希望你每次吃飯都記得左手扶著碗,不要老是等別人提醒。”
“我不想再聽到老師說你考試又漏掉題目沒做。我希望你按順序認真做,做完后好好檢查一遍。”
4、用激烈的言辭
用豐富的詞匯來描述感覺,從慍怒到暴怒:“我討厭……煩惱……生氣……惱火……惱怒……憤怒……激怒……暴怒……盛怒……”
5、忘記所謂的“要冷靜”,描述問題并大聲喊出來
例如,“還有五分鐘就要遲到了!”“還有三個人等著用浴室!”“冷死了!有人出去大開著門!”“我剛擦過廚房的地,現在又滿是臟腳印了!”
6、陳述規則,給出選擇,必要的時候,采取行動
例如,快要讀一年級的孩子坐在餐桌旁,手里拿著食物在玩卻不吃。
父母可以這樣說:孩子,食物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玩的。這里有幾個選擇供你選:
a.要是你不想按我說的做,可以離開餐桌在你的房間玩。
b.如果你還沒吃飽,那待著吃完,不要吐。告訴我你的決定。
父母:(決絕地拎起孩子關進他的房間)你覺得很好玩,但我不覺得。看來你今晚不太餓。
7、盡可能用“我”代替“你”
你怎么回事!
看你做了什么!
你又這樣做!
你從來不會……
你老是這樣……
當你憤怒的時候,這些話是不是脫口而出?
因為憤怒的時候,我們身體會分泌壓力荷爾蒙,讓我們有股強烈的沖動去攻擊別人,脫口而出的第一個詞是“你”。
這些帶著指責的“你”就像一把尖刀。孩子聽了之后,不會反思自己哪里做錯了,應該如何改正,而是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防衛和反擊上,“不,我沒有做”“不是我”“都是因為你”“你什么都怪我!”“你討厭”“我恨你。”……
怎么辦?
不如使用“我”來表達感覺或需要,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釋放強烈情緒,讓孩子明白我們的意思。
例如,把“你這個討厭鬼”換成“我要瘋了!”把“你太粗魯了!你老是打斷我。”
換成“被打斷真讓我沮喪,思路被打斷都不知道說到哪兒了。”
8、給我看看發脾氣是什么樣
一個母親的情緒很糟糕,但是跟孩子無關。于是她告訴孩子,最好離自己遠點,以免受到牽連。
然后他突然問五歲的兒子:“你知道發脾氣是什么樣子的嗎?”“你表演給我看看。”
他立刻滾到地板上,又摔又打,還伴隨著尖叫。母親學著他的樣子,滾在他旁邊,也尖叫著發泄。七歲的大兒子知道后,也加入進來。
結束的時候,母子三人一起哈哈大笑,感覺好多了!
這樣的發脾氣,是不是好有意思?
9、怒氣爆發之后,努力挽回局面
怒氣無法抑制地爆發了,怎么辦?努力挽回局面,弄清楚如何避免以后再次發生類似的情形。
例如,事后跟孩子道歉說:“對不起,今天媽媽沒有忍住向你發了大伙。以后要是媽媽再忍不住向你發火,你能不能及時提醒媽媽說‘媽媽,你又要大發脾氣了,你上次道歉說你不再對我發火了,你不喜歡犯同樣的錯誤。’”
這樣既挽回了當時的局面,又避免自己以后再犯同樣的錯誤。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應該學習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憤怒,既不要讓憤怒壓抑了自己,也不要讓你的憤怒傷及無辜。
《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里,想使人生順遂,我們要有生氣的能力,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當表達生氣的情緒:有時需要委婉,有時需要直接;有時需要心平氣和,有時不妨火冒三丈。――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