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十大關系 論十大關系提出的背景
編者按: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以辯證思維的方式科學闡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地位作用、目標任務、主要內容和方針政策等方面。研究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蘊,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化解矛盾功能,對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問題導向,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要協調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凝聚價值共識;要堅持實事求是,在廣泛的社會調查中深化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
1956年4月、5月,毛澤東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和最高國務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強調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報告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對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在毛澤東看來,“這十種關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的任務,是要正確處理這些矛盾。”從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發展進程來看,《論十大關系》闡釋的基本理論問題有些直接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話題,蘊含著極其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論斷。毛澤東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的原理,以辯證思維的方式科學闡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地位作用、目標任務、主要內容和方針政策等方面。在面臨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重讀這篇重要著作,仍具有深刻的教育和啟迪意義。
一、科學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動力。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社會時代背景,毛澤東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全局的戰略高度,注重分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領域矛盾的特殊性,辯證處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關系,確定我們工作的重點。
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化解矛盾的基本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傳統和基本經驗。唯物辯證法認為,社會矛盾是多種多樣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社會矛盾在社會矛盾體系中都處于同等的地位、起著同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在于充分揭示社會矛盾,分清矛盾的性質和地位,指出解決矛盾的途徑和方法。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為解決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而進行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毛澤東強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地遵守的一個原則。”在中國處于貧窮落后、人口眾多、情況復雜的背景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總結了歷史經驗,特別是延安整風以來成功地解決黨內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經驗,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在化解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保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序運行。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具體分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帶有普遍意義的十大矛盾,重點討論經濟領域的矛盾,同時包括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領域的矛盾。毛澤東提到解決這十大矛盾的多種方法,解決這些矛盾必須多種方法綜合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實際工作完成各項任務的思想保障,對各個領域矛盾的化解起著重要推動作用,為我們進一步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有利思想條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人們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把握每一社會矛盾形成、發展、激化或解決的社會條件,有針對性地做好矛盾轉化工作。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講話時,中國社會正處在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歷史轉折時期。社會主義時期的社會矛盾是一種客觀存在。毛澤東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帶全局性的問題概括成十大矛盾關系:“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黨和非黨的關系,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這十大矛盾關系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平行并列的。“這些矛盾在實踐中是否能完全處理好,也要準備兩種可能性,而且在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看,一定還會遇到新的矛盾,新的問題。” 在毛澤東看來,“在這方面要鼓點勁,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來,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視美帝國主義’的精神發展起來。”正是從分析國內社會矛盾全局的戰略高度,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對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十對矛盾的性質、發展變化趨勢和解決的方法作了深刻的分析,教育引導人們科學地認識這些矛盾,揭示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規定了處理各種關系的政策,為分清是非、化解矛盾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是正確處理各種矛盾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途徑和手段。1956 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即將基本完成,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的改組和改革,各階級、階層利益關系的變更,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加快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被提上了黨和國家的重要議事日程。毛澤東明確指出:“提出這十個問題,都是圍繞著一個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過去為了結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我們就實行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方針。現在為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同樣也實行這個方針。”這一“基本方針”實際上是理解和處理好“十大關系”或者說“十個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毛澤東具體分析了國內外的積極因素,指出建設社會主義首先必須依靠工農群眾,充分調動工農群眾的積極性。“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人們主觀能動作用發揮的狀況,對于能否正確處理社會矛盾是極為重要的。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后進變先進。《論十大關系》前五條著重從經濟工作各個方面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后五條屬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的問題。通過各種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引導人們依據不斷變化的社會條件,從經濟工作、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調動各種積極因素,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二、辯證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任務和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化解矛盾,離不開目標明確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和內容。毛澤東立足當時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種矛盾關系,提出化解矛盾的新任務新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正確處理理論和實際的關系。把握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論十大關系》的基本點。馬克思主義是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依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嶄新的歷史課題面前,“從馬列主義的書本上找不到現成的答案,照抄、照搬蘇聯的模式又不符合中國國情,更不可能憑主觀想象。” 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最主要的是使人們學會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論十大關系》把唯物辯證法這一根本方法全面貫徹到社會主義建設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原則中,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重點與非重點、平衡與不平衡、統一性與獨立性、獨立自主與學習外國之間的辯證關系。十大關系論述的問題,一方面是從研究和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的問題中提出來的,一方面是以蘇聯經驗為鑒戒提出來的。毛澤東指出:“我們要學的是屬于普遍真理的東西,并且學習一定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我們的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理論只有指導實際并解決實際問題,才能說服人、教育人;實際只有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才能取得實效。《論十大關系》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從而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高超的思想方法、認識方法和領導方法。
第二,開展集體主義教育,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集體主義教育的核心是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毛澤東倡導用“兼顧”的原則來解決和處理。“國家和工廠、合作社的關系,工廠、合作社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這兩種關系都要處理好。為此,就不能只顧一頭,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也就是我們過去常說的‘軍民兼顧’、‘公私兼顧’。鑒于蘇聯和我們自己的經驗,今后務必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就告訴我們,必須提倡以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為一切言論行動標準的社會主義精神,反對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的傾向。在毛澤東看來,“無論只顧哪一頭,都是不利于社會主義,不利于無產階級專政的。這是一個關系到六億人民的大問題,必須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間反復進行教育。” 由此可見,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能否發揮和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仰、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和積極性能否持久等問題。
第三,開展艱苦奮斗精神教育,正確處理艱苦奮斗和關心群眾生活的關系。艱苦奮斗是社會主義時代特征和民族精神的體現。當時,毛澤東用“一窮二白”來概括中國的國情。“‘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勢必面臨種種預想不到的困難。為此,毛澤東要求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作為一切經濟事業的方針。“我們歷來提倡艱苦奮斗,反對把個人物質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時我們也歷來提倡關心群眾生活,反對不關心群眾痛癢的官僚主義。” 關心群眾生活,就是最具體、最實際的思想政治工作。它體現了黨的政策,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心愿,是調動群眾社會主義積極性,使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持續高漲的重要保證。在毛澤東看來,艱苦奮斗和關心群眾生活辯證統一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我們需要大力發揚他們這種艱苦奮斗的精神,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決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的迫切問題。” 這既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又是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應長期堅持的精神風貌。
第四,開展民族政策教育,正確處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如何處理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十分重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民族團結的新紀元。在講到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時,毛澤東提出:“我們必須搞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鞏固各民族的團結,來共同努力于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 這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調動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力、物力資源,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根本方針。民族政策教育,是以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堅持實行民族政策,反對狹隘民族主義為內容的方針政策教育。為了消除歷史上各民族間種種隔閡所造成的影響,毛澤東強調指出:“我們無論對干部和人民群眾,都要廣泛地持久地進行無產階級的民族政策教育,并且要對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經常注意檢查。” 搞好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事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局,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深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方針和政策
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應當遵循什么基本方針?這是《論十大關系》所要回答的主要問題。通過對中國面臨的各種矛盾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論十大關系》指明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方針和政策。
第一,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毛澤東歷來提倡和親自開展對于社會客觀情況的調查研究,把它作為領導工作的首要任務和制定決策的基礎。從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初,我國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高潮。以蘇為鑒,總結中國自己的經驗,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任務,已經擺在黨的面前。毛澤東在寫作《論十大關系》過程中開展的調查研究,從1956年2月14日持續到4月24日。正是在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建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毛澤東在 1956 年4 月 4 日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指出:“我認為最重要的教訓是獨立自主,調查研究,摸清本國國情,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制定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 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調查研究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身體力行。對《論十大關系》,毛澤東在1958年2月18日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曾經說過:那個十大關系怎么出來的呢?我在北京經過一個半月,每天談一個部,找了三十四個部的同志談話,逐漸形成了那個十條。如果沒有那些人談話,那個十大關系怎么會形成呢?不可能形成。關于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十大關系的思想,就是毛澤東在對實際情況進行系統而周密的調查研究基礎上集中概況出來的。
第二,強化教育,完善制度。制度建設具有根本性、戰略性、全局性和穩定性的地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一靠常抓不懈的思想教育,二靠完善的制度,這是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經驗的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通過在全國范圍建立黨的各級組織所形成的龐大組織網絡,系統推進政治社會化和社會組織化進程,實現對國家和社會的思想、政治和組織領導。誠然,沒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再好的制度也難以發揮作用。同時,毛澤東在準備《論十大關系》講話的調研中講到本位主義問題時,深刻認識到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強調指出:“解決制度問題比解決思想問題更重要,更帶有根本性質。” 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光從思想上解決問題不行,還要研究解決制度問題。人是生活在制度之中的,同樣是那些人,實行這種制度,人們就不積極,實行另外一種制度,人們就積極起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需要合理的制度及其機制為其支撐。
第三,懲前毖后,治病救人。中國共產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黨自身的團結十分重要。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社會主義社會,深刻地闡明了是與非的辯證關系,為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是非關系,規定了一整套馬克思主義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處理黨內矛盾方面,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重申延安以來實行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針,不贊成“殘酷斗爭,無情打擊”。黨內黨外都要分清是非,這是團結的思想基礎。對犯錯誤的同志采取“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允許他們繼續革命。“‘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是團結全黨的方針,我們必須堅持這個方針。” 總結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經驗,凡屬人民內部矛盾,要按照“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經過實事求是地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
四、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當代啟示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順情緒、激勵人們團結奮斗的基礎性工作。結合新階段的新任務,重溫《論十大關系》的基本思想,切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化解矛盾功能,對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問題導向,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論十大關系》分析的“關系”就是“問題”,本質上是“矛盾”。“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社會矛盾是紛繁復雜的,有許多矛盾現象需要我們去研究。人們的思想問題,說到底是社會主要矛盾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科學分析和清醒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方法等進行相應的調整。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功能,教育引導人們學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調動人們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增強分清主流與支流、辨別本質與現象的能力,化解人們的消極情緒,激發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協調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凝聚價值共識。《論十大關系》分析了社會主義建設諸矛盾關系,統一性與獨立性的關系問題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問題。這個問題突出體現在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以及在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上。后來,毛澤東把這個思想明確為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系統內諸多要素的協調和配合。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思想文化建設等領域,都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單靠物質力量的競爭,沒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不能夠很好地處理社會矛盾的。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內在的強大的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指導人們善于正確對待與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圍繞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及其提出的新要求展開工作,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凝聚價值共識,為最終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提供思想認識前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以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重點,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衡藝術,啟發、引導人們在追求和滿足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使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要善于結合經濟工作和業務工作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使之成為經濟和業務工作的精神推動力,為黨的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要善于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生活實際中的問題,激勵人民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奮斗,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矛盾的實效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實事求是,在廣泛的社會調查中深化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實事求是是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各項工作的最重要的原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被稱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開篇之作的《論十大關系》,就是毛澤東調查研究的直接成果。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開展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以經濟工作為重點的調查研究。社會矛盾是普遍存在和復雜變動的,每一社會矛盾又具有區別于其他社會矛盾的性質,這就要求我們從諸多的社會矛盾中正確研判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問題,屬于國情問題。當下,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目前我們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新情況的認識還是原則性的,需要我們進行深人細致的調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空喊口號,一定要同實際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實發揮化解矛盾的功能,必須積極引導人們深入開展對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調査研究,把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問題新要求調査清楚。只有搞清楚社會主要矛盾這樣的基本國情,才能真正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愿望出發,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有效推進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和社會的進步發展。
(作者:趙靜,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韓華,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來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