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斯底里是什么意思 歇斯底里是什么人格
歇斯底里(hysteria)是一個音譯詞,傳到我們中國后發展成為一個貶義的成語,意思是指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通常用于形容對于某件事物的極度情緒。其實在精神科中,歇斯底里還作為一個疾病名稱存在。
歇斯底里癥,即癔癥,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感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其主要表現是分離(精神)癥狀和轉換(軀體)癥狀兩種。在這個定義中有四個關鍵詞,分別是精神因素、易病個體、分離、轉換,基本上概括了癔癥的特點。
1、精神因素,指的是癔癥的發作必須要有比較明確的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現代醫學觀點傾向于癔癥是一種心因性疾病。在國際、國內所有的癔癥診斷標準中,都強調癔癥癥狀的發生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甚至有專家斷言,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精神誘因的癔癥。精神因素多種多樣,大到親人逝去,自然災害,小到鄰里糾紛,不愉快的生活瑣事等,只要是負性的生活事件都可以引發癔癥。
2、易感個體,這一點不難理解,幾乎所有人的一生都要遇到各種各樣的應激事件,但是癔癥發作者只有極少數,這充分說明了個體易感性在致病中的作用。通常認為,具有癔癥個性的人易患癔癥。所謂癔癥個性即表現為情感豐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的個性特點。國外還有不成熟、要挾、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癔癥的暗示性增高被醫學界普遍接受,所謂暗示即通過語言和行為的作用,使受試者不經邏輯判斷、直覺的接受醫生灌輸的觀點,并產生相應的心理效應。我國精神病專家分析癔癥人格特點,發現以下三個特征:1、大部分癔癥情緒不穩,屬典型神經質;2、癔癥患者個性極端,患者要么性格外向,或者表現為另一個極端即內向;3、喜掩飾。
3、分離癥狀,即癔癥的精神癥狀,是癔癥的兩大癥狀之一。分離癥狀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1、癔癥性朦朧狀態:患者意識范圍縮小,其言行只反映其精神創傷內容,對外界事物卻反映遲鈍。2、情感爆發:患者在遭遇精神刺激時突然發作,哭喊吵鬧,捶胸頓足,甚至撕衣毀物、碰壁撞墻,盡情發泄內心憤懣,有人勸阻或圍觀時更甚。3、癔癥性遺忘:患者單單忘記了某一階段的經歷或某一性質的事件,而那一段經歷對患者而言往往是創傷性的。4、癔癥性漫游:又叫神游癥,發生在白天清醒時,患者離開住所,外出游蕩,漫游過程中患者能保持基本的自我料理。清醒后患者對發病經過不能完全回憶。5、癔癥性身份障礙:又稱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患者突然失去了自己原來的身份體驗,以另一種身份進行日常活動,常見表現形式為神鬼或亡靈附體。6、癔癥性假性癡呆:一種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現的智力障礙,對于簡單的問題,給予近似卻是錯誤的回答,如1+1=3等。另一類表現形式是患者變得天真幼稚,活蹦亂跳,牙牙學語,撒嬌淘氣等,稱之為童性癡呆。
4、轉換癥狀,即癔癥的軀體表現,是患者在精神刺激之后出現的一種運動或感覺障礙。運動障礙方面表現為痙攣發作、局部肌肉抽動或痙攣、肢體癱瘓、行走不能、緘默癥、失音癥等。感覺障礙包括感覺過敏,感覺缺失,感覺異常,如喉部的梗阻感或異物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等。但上述障礙在反復的各種檢查中均不能發現神經系統和內臟器官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害。
那么,癔癥患者如何治療呢?因為癔癥是一種精神刺激作用于易感個體的功能性疾病,所以心理治療在癔癥的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利用癔癥患者暗示性高這一特點而產生的暗示治療,對癔癥尤其是癔癥的軀體癥狀常可以收到戲劇性的效果。以前認為抗精神病藥物在癔癥的治療中作用有限,但是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癔癥患者除典型的發作以外,常常伴有焦慮、抑郁、腦衰弱、疼痛、失眠等癥狀。這些癥狀和軀體不適往往成為誘發患者癔癥發作的自我暗示的基礎。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有效控制這些癥狀,對治療和預防癔癥的發作也是有益的。
(感謝大家的觀看,如果感覺我對神經癥的科普寫的還勉強可以,希望大家收藏轉發,讓更多的人了解精神科知識,為精神病的科普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神經癥理論與實踐》 張亞林主編
《沈漁邨精神病學》 第六版 陸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