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闌干百丈冰 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云黲淡萬里凝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中的“瀚海”到底是什么意思?
盛大林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黲澹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兒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系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是岑參(約718—約769)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時本題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下文簡稱《白雪歌》)。這首七言古詩,氣勢磅礴、色彩瑰麗、意境獨特,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邊塞詩的壓卷之作。由于入選了中學語文教科書,《白雪歌》更是廣為流傳。但這首詩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訛錯或誤解,比如“胡兒”訛為“胡琴”,“風系(繋)”訛為“風掣”,而對“瀚海”的解釋更是錯得離譜。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課本:“瀚海,沙漠。”朱麟《(注釋作法)唐詩三百首》、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朱大可《新注唐詩三百首》、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邱燮友注《新譯唐詩三百首》等均把“瀚海”注釋為“沙漠”或“大沙漠”。
釋“瀚海”為“沙漠”,有根有據。周祈(明人,生卒年不詳)《名義考》釋“瀚海”曰:“《博物志》:四海之外,皆復有海。南海之外有漲海,北海之外有瀚海。是以瀚海與漲海等皆水也。不知瀚海在火州柳城東北地皆沙磧,若大風,則行者人馬相失,夷人呼為瀚海。《宋史》云:瀚海沙深五尺,不育五谷,沙中生草名登相,可食。以沙飛若浪,人馬相失,若沉視猶海,然非真濁晦之海也。”《宋史》為元人脫脫(1314—1356)所作,這說明元代已經開始用“瀚海”指代沙漠。但在周祈所處的明代,多數人仍然認為“瀚海”指的是大海。
《山海經》:“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解,在雁門北。”對此,郝懿行(1755—1823)注云:“此地即翰海也,說見《大荒北經》。翰海,古本泛指沙漠之地。北方有翰海,西北亦有翰海。《史記·霍去病傳》:‘禪于姑衍,登臨翰海。’此北方之翰海也。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云:‘翰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此西北之翰海也。”的確,在很多古籍文獻中,“瀚海”指的是沙漠,但這一般是在元明之后。郝懿行把《山海經》中的“大澤”解釋為“沙漠”顯然是錯誤的,因為“群鳥所生及所解”的地方肯定是有水的,況且“澤”原本就是指有水的地方。《大荒北經》云:“有大澤,方千里,群鳥所解。夸父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夸父要去喝水的“大澤”,當然是大海或湖泊。孟浩然《登岳陽樓》“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中的“云夢澤”就是指洞庭湖。
《說文》有“翰”字,無“瀚”字。也就是說,“瀚”是“翰”的后起字。加上水字旁,是為了表意。瀚者,浩瀚也。瀚海,原本就是指大海,或者面積很大的水域,比如內陸中的湖泊。《古今通韻》:“瀚,北海名。《霍去病傳》作‘翰海’。又,浩瀚廣大貌。”唐以前的人注釋《史記》《漢書》,皆把“瀚海”解作北方的大海之名。比如《北史·蠕蠕傳》中多次出現“翰海”一詞,通常被釋為呼倫湖、貝爾湖或貝加爾湖。《晉書》“收功祁連,飲馬瀚海”和《史記·霍去病傳》“禪于姑衍,登臨翰海”中的“瀚海”也是如此。但字詞的涵義也會演變,“瀚海”在唐代已經可以引申為“廣大的地區”。元代時,“瀚海”開始用來指稱“沙漠”,因為沙漠也都是“廣大”的,比如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就曾被稱為“瀚海”。到了明代以后,“瀚海”一般就專指戈壁沙漠了。
唐朝疆域圖
“瀚海”也是一個地區的名稱。王溥(922—982)《唐會要》載:“(貞觀)二十一年(647)正月九日……回紇部置瀚海都督府。”“永徽元年(650)九月八日……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瀚海領金微、新黎七都督府,仙萼、賀蘭等八都督,各以首領為都督刺史。”“龍朔三年(663)二月十五日,移燕然都護府于回紇部落,仍改名瀚海都護府。其舊瀚海都督府移置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護府。仍以磧為界,磧北諸蕃州悉隸瀚海,磧南并隸云中。總章二年(669)八月二十八日,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瀚海都護府的轄境大致為今蒙古國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和貝加爾湖(唐代也叫“小海”)周圍地區。至德二年(757),安北都護府改名為鎮北都護府,但仍有瀚海等府州名號。岑參于天寶十三載(754)至至德二年(757)在安西北庭任節度判官,《白雪歌》就創作于這一時期。
因此,“瀚海闌干百丈冰”中的“瀚海”應該是指貝加爾湖等“大海”,或借代包括貝加爾湖在內的瀚海都護府所在的廣大地區。為什么?因為這里會有“百丈冰”。沙漠都是干旱少雨的地方,不可能有很厚的冰層。而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最深處達1700多米,因處于極寒之地,結冰極厚自在情理之中。《刪訂唐詩解》在《白雪歌》詩后注曰:“《神異記》:北方層冰萬里,厚百丈。”雖然餞別是在輪臺的軍中,但詩的描寫并未局限于此地。席卷而來足以穿透鐵衣的北風,讓岑嘉州“心鶩八極,神游萬仞。”也正因為神游萬里之外,才會有“愁云黲澹萬里凝”。冰達千尺,愁凝萬里,極言邊塞之寒,亦謂戍邊之苦。
《全唐詩》中共有29首詩中出現了“瀚海”,其中存在用瀚海比喻沙漠的現象,比如陶瀚《出蕭關懷古》中的“大漠橫萬里,蕭條絕人煙。孤城當瀚海,落日照祁連”。有些詩中的“瀚海”難以斷言,但大多數明顯是指浩瀚之海或瀚海地區。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五言長律《飲馬長城窟行》中的“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句中的“瀚海”與“波”搭配,與“陰山”相對,而且“瀚海都護府”就是李世民設置的,此詩中的“瀚海”肯定是指貝加爾湖。虞世南《出塞》“瀚海波瀾靜,王庭氛圍晞。”此中“瀚海”,顯為水域。虞羽客《結客少年場行》“龍城含曉霧,瀚海隔遙天。歌吹金微返,振旅玉門旋”中的“瀚海”肯定是指瀚海都護府管轄的地區,因為詩中提到的“金微”就是瀚海都護府的領地。無名氏《怨回紇》“曾聞瀚海使難通,幽閨少婦罷裁縫”中的“瀚海”肯定是指瀚海地區,因為回紇部落就在瀚海都護府轄內。此外,韋莊《寄薛先輩》中的“龍翻瀚海波濤壯,鶴出金籠燕雀驚”,王維《送平澹然判官》中的“瀚海經年到,交河出塞流”,李白《塞上曲》中的“蕭條清萬里,瀚海寂無波”,錢起《送王使君赴太原行營》中的“不賣盧龍塞,能消瀚海波”,這些詩中的“瀚海”都不會是指沙漠。
在《白雪歌》詩后,《唐詩正音》注曰:“瀚海,《釋名》云,北海之北,別有瀚海。”清光緒石渠山房刻本《唐詩三百首》引注:“《史記·匈奴傳》:驃騎將軍與左賢王接戰,左賢王遁走,驃騎封于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瀚海而還。注:北海也,群鳥解羽于此。”夢花館主(1877—?)《(白話注釋)唐詩三百首》沿襲了上述解釋。這些說法都認為“瀚海”的意思是“浩瀚的大海”。維基百科“貝加爾湖”詞條認為,中國漢朝人稱貝加爾湖為“瀚海”,“臨瀚海而還”中的“瀚海”就是指貝加爾湖。
“‘瀚海闌干百丈冰’這一句卻有問題,已有人指出過。‘瀚海’就是沙漠,沒有水,不會結成百丈堅冰。大約作者用錯了名詞,指的是蒲類海之類的大湖泊了。”施蟄存(1905—2003)發現了問題,卻找錯了原因。
(本文節選自拙著《唐詩正本——大數據視域下的唐詩新考》,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21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