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時間 地球最富的10個國家
麻煩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點一下“關注”,方便與您討論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謝謝!
“我宣布辭去......”隨著戈爾巴喬夫在1991年12月的正式辭職,蘇聯正式宣布解體。
世界為之轟動,消息很快傳到王震老將軍耳朵里,當時已83歲高齡的他心情十分復雜,感慨萬千,他對身邊人說道:“我們都誤會毛主席了,他老人家,至少比我們早看五十年”。
王震將軍為何會說出這番話?這一切,還要從1965年時我國的處境說起......
反動勢力的破壞
1940年左右的中國,正是抗日戰爭最艱難的一段時期,在嚴峻的抗戰過程中,國內的反動派勢力卻對抗戰道路存在著不小的威脅。
當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表面提出了“抗戰到底”的口號,假裝積極組織抗日軍隊和游擊隊,與日軍進行多次戰斗。
背地里,其內部的反動勢力一方面利用抗戰之機謀求自身利益,內外勾結成為漢奸,背叛國家和人民,為日本侵略者提供情報和協助;一方面對國共合作持懷疑態度,甚至試圖獨立發展。
這種內部矛盾的分裂對于當時的抗戰事業造成了不小的困擾和阻礙。
1935年的冀東事變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事件,當年以武宜亭為首的漢奸密謀暴亂,擅自召開了一場名為“國民自救會”的會議,實則是想占領縣城實行“自治”。
此后導致河北省22個縣城淪為傀儡實際被日本控制,在此次事件中就暴露了反動勢力的賣國行為,最后導致冀東地區失守。
這一事件當時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國民黨在抗戰中的決心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
事件爆發后,中國共產黨迅速意識到邊防體系的不足,立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重新調整邊防體系。
首先,加強了冀東地區的軍事部署,增派了大量軍隊和武器裝備,以提高邊防能力。其次,加強了與蘇聯的合作,得到了蘇聯的支持和援助,確保了邊境的安全。
除了調整邊防體系,中國共產黨還意識到維護國家安全不僅需要軍隊的力量,還需要全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
因此,中國政府還加強了人民群眾的動員和意識形態建設。
首先,通過宣傳教育,提高了人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增強了國家凝聚力。
其次,加強對敵情的宣傳,喚起了人民的抵抗意識,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
這些舉措不光有效地凝聚了全國人民的力量,為維護國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這些措施還給了當時很多反動派動力很大的打擊。
試想一下,如果二戰時期,蘇聯也能及時采取措施,就不會出現幾百萬的漢奸投降德國的反動勢力。
這些反動勢力在國家危難的時刻沒有幫助國家殺敵,卻幫助敵人傷害自己國家的人民,隨著這股反動勢力的持續擴大,最后也成為了蘇聯解體的潛在因素。
抗戰方式的確立
如果說反動勢力是在削弱抗戰力量、擴大敵人影響力、延長抗戰時間。
那么,毛主席提出的“持久戰”則是具體的抗戰方式,這種方式可以慢慢地、長久地消耗敵人的力量、提高士兵的戰斗力、提高人民的凝聚力。
抗戰時期,國共當時雖然合作了,但是這場仗具體應該怎么打,能不能打過強大的日軍,大家都是不確定、沒有底的。
國內甚至還出現了消極的“亡國論”和心急的“速勝論”兩派。
““亡國論”認為中國根本打不過日本,盡早要來亡。”速勝論“雖不消極,卻過分依賴外部力量,這部分人認為只要依靠英美等大國力量的介入,我們就能很快地戰勝日本。
時任中共領導人的毛澤東則認為,既不能采用“亡國論”,也不能采用“速勝論”,這種觀念都是錯誤的,他認為抗日戰爭必定是一場持久戰,而且他堅信中國一定是取得勝利!
面對將這一戰略作為當時戰線方針,毛澤東夜以繼日、層層分析,經過許許多多的不眠之夜,最后寫出了著名的《論持久戰》。
毛主席根據持久戰理論將抗戰分成了三個階段: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后面的事實驗證了戰略的正確性。
在戰略防御階段,兩黨共同配合,當時日軍在攻下北平和天津后兵分三路。
一路進入山西計劃攻打太原,以為能順利推進,沒想到與山西國民黨軍隊配合作戰的八路軍早已埋伏在那里,給日軍“鋼軍”來了一計重錘,創造了神話。
這就是著名的“平型關大捷”,這也是八路軍抗日的第一個大勝仗,極大地增強了抗戰的信心,也說明了防御戰的重要性。
后來,毛澤東在作《論持久戰》的演講時指出:“日本是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中國是大國,能夠支持長期戰爭;日本是非正義的戰爭,中國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并得出“中國可采持久戰,不能速勝,且必會勝利”的結論。
后世的”身窩黃土窯,掌把墨毛毫。翻覆文章著,山河折我腰。”就是對當時持久戰思想的贊美。
面對中日雙方巨大的軍事力量,毛主席不僅站在了戰略的高度,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進行了結合,還充分學習并應用了列林的“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
毛主席不僅自己研讀馬克思和列寧主義,也要求所有領導干部都要學習馬列主義。
1932年1月,毛主席在全蘇大會后曾對王震說道:“在緊張的戰爭間隙,要抓緊學習革命理論”,并且還送給了王震列寧的《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街進步書籍。
王震常常以一個“粗人”自居,事實上,他已把馬克思主義思想讀通了、讀透了,更是堅決擁護馬克思主義的高級將領。
蘇聯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上的錯誤,導致戈爾巴喬夫制定了錯誤的方針、路線和政策,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
指導思想的建立
經過長期的斗爭,在殲滅了反動勢力和國共兩黨合力抗戰勝利后,廣大人民群眾再也不想生活在戰爭中,迫切希望實現民主和平、希望國家能夠獨立和解放,渴望公平、正義、人權。
此外,國共兩黨的執政思想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加上國際形勢仍然充滿了危機,需要團結所有力量真正解放和獨立。
為了順應群眾想法和克服國際危機,毛澤東提出了新的政策。
毛主席最初提出這項政策時,王震大為不解,甚至有些擔憂,隨后便去詢問毛主席,可毛主席聽到王震的疑問后,只是笑了笑講道“你以后可能就明白了。”
隨后“聯合政府”更出現了,并于1945年在延安召開了一次重要的大會“中共七大”。在此次的大會上,毛澤東思想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且被寫進了黨章 。
聯合政府的設立不僅加強了國家的民主陣線,也將推動中國成為一支強大的、獨立的和民主的力量。
后來,王震才明白毛主席這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是我們誤會主席了,擔憂也是多余的。
毛主席的民主黨派觀念和中國抗戰勝利后的政治設計,也受到了蘇前領導斯大林的影響,斯大林在對當時中國政局不是很清楚的情況認為中國的聯合政府無法繼續。
甚至還多次拒絕了毛澤東的訪蘇請求,然而,蘇聯在1991年8,也就是解體前的幾個月,發生了政變,突然的政治體制改革和新的多黨制政權,成為了其解體的導火索。
他國對華的影響
除了要對面國內的反動勢力破壞、淞滬戰敗、南京淪陷、抗日戰線的堅持和維護,還要面對他國對中國地盤的侵略、瓜分和宰割,無一例外地傷害中國的利益,破壞中國的抗戰事業。
客觀來說,有些國家對中國同時也提供了不少援助,但是,這些國家均是從本國利益出發。面對這種特殊的國際關系,一向自信的毛主席始終堅持以民族大義和人民利益為重。
一方面動員一切力量、爭取他國援助支持中國的統一抗戰路線并最終取得勝利,另一方面給士兵做好心理建設、積極制定防御戰略方針,做好反侵略戰爭。
為了聯合他國力量,在1937年8月,以毛主席為首的黨領導決定”與一切反對日本侵略主的國家訂定反侵略同盟,及抗日的軍事互助協定“的方針和政策,并且還在延安接見了美國駐大使赫爾利。
1939年11月,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因救治傷員,最后感染犧牲,為中國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總結:毛主席偉大之處就在于他有著前瞻性、敏銳性的眼光,這種戰略性眼光和格局能在抗戰事業中得到了充分、透徹的體現,不斷通過一次次戰爭得到驗證。
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回顧這段抗戰歷史,會發現,毛主席的眼光和思想不僅提前至少五十年,而且還可繼續屹立一萬年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