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三峽職院怎么找賣的
7月10日,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組織開展以“產教融合 賦能提升”為主題的春季學期“創高升本”觀摩拉練活動。
活動期間,10個二級學院院長逐一上臺,圍繞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聚焦產教融合、育人體系談做法、講成效、謀未來。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靈魂。近年來,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動教育教學改革,開展了一系列生動實踐,為打贏“創高升本”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唱響主旋律 深入推進產教融合
“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從職業教育實踐來看,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本質要求。從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產業是經濟發展增長帶,要獲得持續的發展動能,必須走產教融合之路。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數以萬計的頂尖大師、領軍人物,攻克‘卡脖子’問題,也需要數以億計的技術技能人才,解決‘卡身子’‘卡腿’問題。”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軍說。“培養把設計變成產品、產品變成商品、創新變為現實、技術轉變為生產力的技術技能人才,解決‘卡身子’‘卡腿’問題。這是職業教育的使命,也是職業教育的優勢。”
心懷“國之大者”,把技術技能人才放在培養的基點上。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系列政策文件。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任務的通知》……都無一例外地提出,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
唱響主旋律,搶抓新機遇。三峽職院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中先行先試,圍繞宜昌“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和“強產興城、能級跨越”的發展戰略,聚焦學校“創高升本”目標任務,大力探索產教深度融合。
整合各方優勢資源,以產業賦能教育。牽頭成立宜昌市域產教聯合體、宜昌化工職教聯盟,在共建興發化工產業學院、安琪產業學院、正大農牧產業學院、烽火特色學院、人福藥業產業學院、京東數字商業產業學院、茶旅學院暨茶旅產業研究院、新型軟件(點軍)學院、廣盛產業學院、邦普產業學院、葛洲壩文旅產業學院、宜昌城發產業學院等12個現代產業學院、3個現場工程師學院、7個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流動站)的基礎上,還共建了生產性實訓基地84個、虛擬仿真實訓室2個,以及精細磷化中心產教融合示范基地等。
學校堅持“立足宜昌、融入宜昌、服務宜昌”的辦學定位,對接宜昌產業鏈,動態優化調整專業。先后增加了新能源汽車技術、化工自動化技術、儲能材料技術等專業;建成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2個、國家級在線精品課程3門、國家規劃教材7本、培訓教材10本;開設訂單班、現代學徒制、委托培養等班級43個。
積極開展科技服務,人才支撐產業。建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聯合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建有宜昌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個、校企聯合創新中心13個、重點實驗室4個。積極申報湖北省教育廳“百校聯百縣”項目,立項14項。4人入選“院士專家企業行”項目,1人入選科技副總……
久久為功,三峽職院先后入選全國高職院校“教學資源60強”、產教融合發展活力100強、教師發展指數100強、學生發展指數100強、改革活力指數200強等各項榜單。
打出組合拳 培育技術技能人才
在宜昌高新區白洋化工園區,三峽職院精細磷化中心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已現雛形,預計今年底投入使用。
這是國家發改委“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項目,也是我省首個建在工業園區的產教融合示范基地。
項目選址化工企業云集腹地,通過共享技術、知識、資源等,打造“產、教、研、創、訓”五位一體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為我市綠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精準對接化工支柱產業,培育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早在2019年,三峽職院機電工程學院就聯合化工企業,組建了“綠色化工智能制造專業群”。2021年,該專業群“升級”為省級高水平專業群。
在此基礎上,校企雙方還以聯合招生、訂單培養為抓手,共同修訂了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打造了包括楚天技能名師李永剛等在內的“硬核”師資團隊;常態化派送訂單班學生到企業開展生產性實習等……
綜合發力,短短兩年時間內,三峽職院機電工程學院已培育高素質現代學徒840人。2023年,化工類畢業生在興發集團等化工企業的就業率高達98.3%。
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課堂建在生產線上、教材編在崗位標準上。三峽職院各二級學院不斷探索,大力推動產教融合。
電子信息學院落實訪企拓崗,將專業教師分派到全市63個電子信息軟件服務類企業,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依托產業學院,開辦適應區域企業職工需要的技能培訓班和面向社會的技能培訓;共建教學場所,實現雙主體育人;開展社會服務,打造深入企業的“領軍教師”,不斷優化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結構等。
醫學院以臨床醫學專業為核心,護理專業為支撐,藥學和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為兩翼組建專業群;接軌產業升級需求,重構“四醫聯動、四位一體”醫教融合協作體系,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建設全科醫學仿真中心等,實現教學場景互聯互通;從“認識基層,走近健康,熱愛康養”等多方面提升學生參與度,強化職業歸屬感。
旅游與教育學院加強專業建設,訂單培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及數字化運營等五個專業的人才;契合產業鏈條,與政府、企業、協會等共建茶旅產業研究院,培育能夠從事茶葉加工與品質控制、茶制品營銷與經營管理、茶藝展示與茶文化傳播等上、中、下游的技術技能人才;對接產業數字化轉型,建設文化旅游專業群融合實訓室等,助力專業改革升級。
該培養模式受到了企業的普遍認可。2019屆畢業生中,電子信息學院、旅游與教育學院的畢業生進入中級以上管理崗位的占到了64.71%和63.16%;電子信息學院、醫學院的畢業生進入高級以上管理崗位均占到了11.76%。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峽職院人才培養模式和育人模式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學校也成功入選中國高等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發展活力排行榜100強。
鍛造增長極 助力產業轉型騰飛
應用“中低品位磷礦的綠色浮選及其聯產高品質磷酸一銨和磷酸二銨的關鍵技術”,湖北宜化肥業有限公司實現尾礦排放減少90%、有效磷排放減少95%。
共抓大保護,走綠色發展之路。三峽職院與我市龍頭化工企業以磷礦綠色高效利用、化工廢水處理、化工裝備研發等為重點,共建宜昌億科環保企校聯合創新中心、磷石膏建材工程技術中心等7個創新中心、4個工程技術中心,縱深推進科教融匯。
近三年來,校企共同參與教科研項目30余項,獲得省市級以上科研成果20余項,發明專利授權6項,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授權136項。
依托國家磷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峽職院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古永紅等與湖北宜化、三峽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湖北杉樹埡礦業有限公司通力合作,開發出“中低品位磷礦生產中渣酸高效回收利用技術”“中低品位磷礦的配礦自動化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
經第三方機構鑒定,項目整體相關技術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成功申請專利22項,已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獲得國家標準1項,為我市綠色化工產業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更可喜的是,校企合作申報,項目還成功斬獲產學研界協同創新最高榮譽獎——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及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還有更多喜訊紛至沓來。
三峽職院與宜昌百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聯合申報《五峰道地獨活品種篩選及質量分級研究》項目,成功破解獨活選種育種難題,助力企業增收1000萬元。
依托五峰優勢自然資源,推動成立三峽職業技術學院·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中藥材研究中心,三峽職院積極參與生物醫藥、中醫藥課題研究,為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在此基礎上,三峽職院還通過“教育+旅游”的雙輪驅動,申報旅游國培項目、開展茶旅研學旅行、建設五峰茶博物館、排演原創民族歌曲《古道茶人》等,為五峰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在電子信息領域,也是亮點紛呈。
第九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湖北賽區)中,三峽職院團隊的“智慧社區-AIoT”作品獲創意作品項目——智慧社區本專科大學組優秀獎。
“智慧社區-AIoT”模型基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wifi連接互聯網和掌控板,實現人機交互,為社區居民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和高效化的服務,展現未來智慧社區服務的美好場景。
此外,獲全省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9項,全國涉農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名課名師”資助項目2個;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獎5項、省級一等獎17項;在省級各項職業技能大賽中獲獎14項;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獲國家級獎項2項,省級62項,其中金獎6項。
唱響產教融合主旋律,助力優勢產業展翅騰飛。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校長鄧曦東壯志滿懷。他說,站在新的起點,三峽職院將持續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宜昌范式”,積極打造區域技能人才供給新高地,為宜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為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級宜昌貢獻三峽職教力量。